文_胡新华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破窗理论”,讲的是一座建筑物的玻璃窗如果坏了一扇,不及时修补,就会暗示和纵容人们去打坏其他窗户。“破窗理论”通常应用在社会管理、现代企业管理中,但在班主任工作中,同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学校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的发展上下工夫,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但每个班级总有一些学生,在集体大家庭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个别学生未被教育好,会影响其他学生;一个知识点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会有更多的疑惑被认为无所谓;忽略或原谅自己偶尔的一些小过错,就会继续为新的过错找理由,最后难免悔之晚矣,即所谓的“小洞不补,大洞受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当努力探索让学生走出“班级管理的破窗”,对人生充满憧憬的良策。
班级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或事件:班级的凳子,今天少一个螺丝,断一条腿,你不追查原因,落实责任及时修理,明天就可能掉另一条腿,后天另一张桌子就可能同样遭此厄运……如此下去,班级就将成为一个破窗库。班上显眼位置上有一刺目痰迹,我们视而不见,不加以处理,一天下来,班上便会痰迹斑斑;班级里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看小说、睡觉,自习课上打游戏、闲聊、喧哗,平时作业抄袭,任课老师不及时反馈并加以制止,过不了几天,班级就会像一个无序吵闹的市场。以上这些,我们都可看作“破窗效应”。
有时班主任对犯错误学生的批评只是轻描淡写或蜻蜓点水,教育不能深入人心,部分学生就很有可能出现“阳奉阴违”的现象,即表面上承认错误,接受教育,实际上“心结”仍未解开,伺机再动。一个学校,有其校纪校规;一个班上,往往也有其班纪班风。如果对犯错误学生的教育、惩罚不严格,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就会有机可乘,也会出现“破窗效应”。
在班级建设中,任何一件有碍于班级整体发展的事情,即使只是小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处理,就会出现“破窗效应”,一方面,犯错误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容易使其更加有恃无恐,今后其行为将更加难以控制。另一方面,从更深层次来说,错误的行为没有得到纠正,其他学生就会认为这种错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学生的认识被误导,分辩是非的能力下降。即使有学生当时对此种错误行为有所认识,也会由于班主任当时没有明确表态以及采取必要措施,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暗示性作用。错误的发生成了无所谓的事,在广大学生中将产生辐射作用,正气受抑制,邪气滋长,由此在班级管理中产生“破窗效应”,对班级的建设造成不可估量的不良后果。
因此,我们在自我教育、班级管理中,应懂得防微杜渐。本文将立足“责任教育”理论的层面,从以下三方面论述让学生走出“班级管理的破窗”,让班级管理走向“窗明几净”的具体方法。
潜移默化的熏陶,受益终身的教育。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对于尚未形成某种良好品行习惯的学生来说,数十次的“言教”恐怕也抵不上一次“身教”。表率作用是无声的命令、无声的教育。
某天,我走进教室,发现马上就要卫生检查了,地面还很脏乱。瞅着脏脏的地面,我急忙拿起扫帚,亲自动起手来。“老师我来扫吧!”我正扫着,一个有点羞愧的声音传进耳膜。我抬头一看,原来是值日组长。那边又有几个值日生拿起了扫帚和簸箕。大家齐动手,卫生很快搞好了。第二天,我还没走进教室,远远就看见前一天那些同学在奋力打扫,只一会儿,教室就干干净净。我很高兴,在奖给他们每人一面小红旗时,我似乎看到了昨天那几位同学的脸上掠过一丝羞涩的笑意。
有了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将受益终身。这些行为,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效仿老师,逐渐就会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给别人。同样的道理,教师自己做不到的,就没有权利和资格去要求学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内化为自我要求,这样才能体现出服务意识,形成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
独具匠心的体悟,人文素质的唤起。在现实生活中,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迫在眉睫。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班级中的责任,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使学生获得切身的感受,真正做到以班级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日晨会课上,还没等我开口,一位同学义愤填膺地站起来向我报告:“胡老师,今天早晨我看到刘的桌子旁边有一张纸,我叫他捡起来,他说:‘凭什么让我捡?’最后我把纸头捡了起来。”
他的一番话似乎引起了大家对刘的“公愤”:“老师,平时值日的时候,他也老说:‘凭什么让我干这个?凭什么让我干那个?’”“对,他总是说凭什么、凭什么!”……
我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说:“既然刘同学问了这么一个问题,谁能回答他,我们‘凭什么’做这些事?”
同学们纷纷举起手,说:“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应该这么做,《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要求每个小学生做到。”“作为三(1)班的一员,就应该这么做,对我们班负责,不然就不是三(1)班的同学。”“责任教育要求我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如果自己的事都做不好,怎么对别人负责、帮助别人?”
听了同学们的话,我发现刘已经把头深深地低了下去。
从以上的教育案例中不难看出,教育者的教育方法独具匠心,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在出现问题后,教育者没有依靠纯粹的说教来教育学生,因为这样的教育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利用学生这一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动之以情的关爱,晓之以理的沟通。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使学生形成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使学生的主观思想和实践行动符合社会要求和社会规范。因为学生的年龄特征,必须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并在平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醒强化,逐渐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如果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是叛逆,这对开展教育工作非常不利。
我们在工作中往往会碰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聪明、学习成绩好,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班级里其他同学都对他们羡慕不已,长久以后,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开始滋生了骄傲情绪,学习成绩下滑。我在担任六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时,班级里有两个男生上课时思维敏捷,回答问题思路清晰、条理清楚,而且经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他们的意见往往能左右大多数同学的思路,在班级里是同学们公认的学习“权威”。第一学期期中检测,他们两人的成绩名列前茅,于是,他俩在学习上的“权威”地位更是稳固。渐渐地,在班里时不时听到他们冒出这样一句:“这还不会!”“这太简单了!”“我做的还会错!”……骄傲情绪溢于言表。
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较强,作为老师必须顾全他们的自尊心,千万不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去训斥他们,否则只会引起他们与老师、与其他同学的对立情绪。所以,我采用单独谈心的办法,征求他们的想法,和他们一起寻找成绩下降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破窗理论”在学校的班级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班级无小事,件件育人;班级无小节,处处立则。”教育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儿童、少年和青年形成关于美、关于人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中的高尚和神圣的东西的观念。
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都应该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干好每一件小事,不放过每一个小错,补好每一扇将破和已经破的窗户,而不是不以为然,这样,我们才会拥有一扇扇明亮的窗户,让我们的另一个家—班集体真正的“窗明几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