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2020-11-17 13:04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10期
关键词:长三角商业银行

关键字:新时期;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顶层设计由此落地。今年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先后出台各自的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在区域层面的进一步落实。本文在全面梳理长三角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长三角的未来发展以及银行业发展机遇进行了展望。

概况

1.长三角基本情况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和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规划纲要》所设定的范围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为规划全境,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第二层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和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和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和宣城27个城市;第三层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包括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善三地。

2.整体经济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以占全国3.7%的土地和16.2%的人口,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73万亿元,占全国GDP的23.9%。如果只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27市,即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也达到16.58万亿元,显著高于京津冀(8.46万亿元)和珠三角九市(8.69万亿元),可见,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级区域战略地区。长三角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整体较高,但地区差异较大。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45万元人民币,高于全国(7.08万元)和京津冀地区(7.48万元)的水平,但低于珠三角(13.48万元)。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在剔除经济发展相对偏弱的14市后,人均GDP进一步提高到11.80万元。从三省一市的情况看,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5.71万元、12.34万元、10.66万元和5.83万元,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

3.产业结构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结构,工业与服务业相对平衡。2019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3.97∶40.66∶55.37。产业结构优于京津冀地区,但略差于珠三角地区,主要是长三角地区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高。从产业增速来看,长三角地区三大产业增速大多高于珠三角、京津冀和全国平均水平,仅第二产业增速略低于珠三角和全国平均水平,可见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三省一市产业分工各有特色。从长三角内部三省一市来看,上海第三产业占比高达72.74%,第一产业占比仅为0.27%。其余三省均较上海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明显。其中仅浙江省第三产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低于珠三角、京津冀两地平均水平。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第二产业占比依旧较大,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制造业重要基地。此外,安徽省第一产业的高占比、高增速也是一大特点,不仅高于三大城市群平均水平,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安徽仍未摆脱传统农业大省特征。

4.基础设施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的多向联通对外运输大通道和城际综合交通网络。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城市间基本实现城际客运1-1.5小时快速通达。未来长三角地区将新建嘉兴、丽水、宣城、州、蚌埠、宿州和滁州等多个通用机场,以上海虹桥、上海浦东和杭州萧山三大机场为核心,构建世界级机场群,实现区域空港协调联动发展之势。但长三角地区内,铁路交通网建设差别依然存在,应加快构建纵横交错、便捷发达的城际铁路网。公路交通方面虽区域发展相对较为平衡,但省际断头路问题仍存,应进一步提升区域内公路运输省际便利性。

5.人民生活

长三角地区城乡发展协调性较好,居民生活水平较高,但与珠三角地区仍有一定差距。2019年,长三角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4238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5349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2011元,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43,低于全国2.64的水平。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实力较强,教育一体化提速发展,教育资源集聚,尤其是高等教育实力较强,2018年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58所,占全国的17.2%。

6.对外开放

长三角地区主要开放型经济指标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其口岸资源优良,国际联系紧密,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拥有开放口岸46个,外贸进出口(2019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019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2018年)分别约占全国的36%、56%和30%,均超过GDP24%的占比,且远超珠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2019年其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5.8%,超过珠三角地区21.6%和京津冀地区12.7%的占比,尤其是上海、浙江和江苏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显著高于全国水平,在各省区市中位居前列。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长三角地区开始以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的全面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7.财政金融

长三角地区财政金融规模体量巨大。由于地域范围、经济体量较大,2019年其财政、金融总规模均远大于京津冀和珠三角两地,江苏一省财政收支规模已超越珠三角地区,上海、浙江两地财政收支规模也基本和珠三角地区在同一量级,两地存贷款余额也均为十万亿元以上规模,在全国各省排名靠前。从增速看,2019年长三角财政收支、存贷款余额增速各项指标均高于京津冀地区,略低于珠三角地区。从长三角内部来看,上海市财政、存贷款余额各项增速均低于其余三省,并且财政支出出现2.06%的负增长,较为罕见。浙江省各项增速均高于其余两省一市,特别是财政支出增速高达16.50%。安徽省和江苏省则表现相对平稳,部分指标增速也有亮点,如浙江省贷款余额实现同比14.71%的高位增长。

8.科技创新

长三角地区科教资源丰富,科技创新优势明显。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区域创新能力强,研发经费支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科创产业紧密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产业渗透融合,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规模分别约占全国的1/2和1/3,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共同体和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一体化正加快推进。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引领下,已率先开展了科技创新一体化布局,加快推进科技资源、科技服务的互通互联、合作共享。如2019年4月,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开通上线,2018年以来,长三角九市共建G60科创走廊,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坚持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在协同创新、扩大开放、统一市场准入以及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商业银行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业务机会

1.重点产业领域的业务机会

(1)发挥金融优势,支持长三角高端制造业发展。商业银行可围绕长三角未来重点发展的十大战略新兴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汽车、绿色化工、纺织服装、智能家电)、十大重点领域(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大飞机、智能制造、前沿新材料)、八大未来产业(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靶向药物、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基因检测)做好行业选择、目标客户定位、重点项目培育以及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设计工作。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扩大与龙头企业合作,是防范业务风险重要方式,也符合商业银行加大制造业等实体企业信贷支持的政策导向。商业银行需加快从单一信贷产品提供者向综合金融服务商转型,加快全球化布局步伐。综合运用信贷、债券承销、产业基金、资产管理、融资租赁以及财务顾问等多样化手段,实现能够向上整合产业资源、向下支撑产品销售的一体化金融服务。

(2)培育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未来,长三角将成为我国原始创新的策源地,重点项目、工程、示范基地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均需大量资金。但目前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支持科技创新行为的融资服务模式。下一步,应着力构建一套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信贷业务模式,对现有信贷制度、业务流程、信用评级和信用增级进行创新,为支持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信贷制度保障。同时,可探索专利抵质押、税款返还担保、股票质押和订单仓单保单质押等多种贷款业务形式。

(3)加强经营机构跨区域协同,支持长三角产业合理重构。在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布局政策引导下,域内产业布局将优化重构和统筹发展,产业跨区域转移承接将明显增多,跨省、跨市业务机会也将不断涌现。商业银行应加快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协同型新型体制机制,培育全行一体化经营理念,增强不同经营机构之间的业务区域协同能力,构建一揽子跨区域金融支持服务架构,通过业务一体化发展助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2.区域融合的基建与新基建业务机会

(1)拓展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服务边界,发掘业务新机会。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资金大、周期长、收益低、回款慢和抵押物单一等特点,商业银行可选择参与部分优质项目直接授信。此外,还可充分发挥中介业务优势,发掘业务新机会。如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募集过程会涉及投融资中介服务;各类基础设施在后期运营中会涉及汇兑结算、消费信贷、保险代理、信托投资、理财管理等金融服务需求,均可成为未来商业银行业务拓展新的切入点。

(2)加大对新基建信贷政策倾斜,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未来3-5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新基建投资总规模近万亿元,资金需求较大。商业银行应尽快对辖内新基建项目摸底,在充分调查研究、发现行业亮点,挖掘优质项目,排查项目风险的基础上,加大信贷政策倾斜,跟进投放重点项目,储备潜在优质项目。与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中的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大部分属于轻资产行业,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抵押物,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信贷政策,优化业务模式,匹配新基建领域的金融需求。同时,可发挥附属持牌机构优势,采用投贷联动等方式为新基建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3)利用新基建技术助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5G、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基建技术在金融领域已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是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长三角新基建在全国领先优势,与当地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合作,推进业务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转型。可在5G智慧网点建设、大数据精准营销、智能顾投服务以及线上智能风控等方面重点发力,努力打造系统内数字化转型标杆分行。同时,考虑到新基建技术具有更新迭代速度快,对技术成熟度和数据网络安全均有较高要求,商业银行在推进相关技术在业务领域的应用落地工作时也要注重科技的两面性,做好科技风险防控。

3.长三角一体化的零售业务机会

(1)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带来个人金融业务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所伴随的人口流入、居民富裕程度提高和居民金融需求多样化为商业银行拓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广阔市场机遇。

一是财富管理需求大幅增长。长三角地区的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趋势下,居民财富增长潜力更加巨大,高净值人群不断增加必将带来更多全球化资产配置需求。商业银行可借此机遇完善长三角分层级、差异化、专业化和特色化财富管理体系,强化长三角地区高净值客户、私人银行客户的开发和专属服务。

二是多元化中间业务需求亟待满足。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将带动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使得长三角个人业务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特点,不仅仅满足于银行提供的存贷款传统服务,而是对包括高附加值中间业务在内的商业银行综合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机会。未来商业银行在长三角地区可加强以个人理财、银行卡、国际业务、银保和银证合作等产品的创新开发,做大做强盈利稳定的中间业务重点产品。

三是多种场景的消费金融业务机遇叠加。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的逐步落实,区域内客户群体的数量和交易流量将不断增加,这一方面将带来大量购租房屋和住房改善需求,另一方面将促使消费升级和新市民的消费崛起,居民消费意识不断增强,消费环境持续完善,交通通信、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医疗保健和网上购物等方面消费支出增加。这为商业银行带来了信用卡、住房、汽车、旅游和教育等多种场景的消费金融业务机会。

四是公共服务相关业务机遇将更多涌现。人口规模扩大和城乡差距缩小意味着需要加快建设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这为商业银行在长三角开展社保资金托管、金融社保卡、养老金以及企业年金等业务拓展了空间。商业银行可借此机遇加强服务民生需求,协助打造区域一体化便民金融环境。

(2)小微市场主体增加为小微业务转型升级创造空间。长三角地区鼓励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健全创业服务体系,预计未来几年小微市场主体将不断增加,带来大量结算融资需求。同时,后疫情时代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及融资中的挑战,为商业银行推进小微业务转型升级、调整客户结构、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带来了机遇。商业银行可在积极服务长三角小微企业的过程中持续提升自身经营能力。

一是在营销获客上,加大与长三角地区工商、税务、海关、征信和第三方平台等外部数据合作获取力度,通过数据挖掘生成客户营销“白名单”,实现对潜在客户的主动营销和精准营销。

二是在产品服务上,持续研发优化小微企业的专属信贷流程和客户评价模型,并推出更多迎合小微特点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利用长三角将建立的一体化、市场化征信体系,加大信息开发利用力度,创新抵质押担保和风险管控方式,实施差别化定价和定向优惠,为小微企业提供定制化金融解决方案。

三是在技术支撑上,运用金融科技加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线上化、智能化进程,将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生物识别等技术应用在信贷服务、风控决策和身份采集等领域,推出基于税务、工商和账户等数据的线上化产品,扩展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以技术提升小微金融服务效率。

4.与政府合作相关业务机会

(1)长三角区域城乡融合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业务机会。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三省一市将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品质和人居环境质量。商业银行可通过提供PPP贷款、城镇化建设贷款、旧城改造贷款、特色小镇建设贷款及全过程工程咨询等全流程服务,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和乡村振兴等项目建设。

(2)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中的绿色金融需求。当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致力于“实现绿色经济、高品质生活、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走出一条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这不仅彰显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生态、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更强调了示范区在探索跨区域合作机制方面的必要性。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以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服务长三角示范区建设为目标,通过积极参与建立示范区绿色发展项目库,通过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新模式、新产品,加大对示范区绿色领域重点项目支持力度。

(3)长三角地区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政府存款机会。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财政实力强,税源结构较丰富。长三角区域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连续多年维持稳定水平。今年上半年江苏、浙江和上海财政收入分别位于全国第二、第三和第四名,安徽以1658.2亿元位居第八。商业银行应把财政性存款营销作为营销工作的重点,加强对财政及其他政府部门持续走访,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工作;全力实施机构客户协同式营销,提升销售资金归行率,以综合化金融服务带动资金的吸纳和沉淀;及时了解当地在建项目信息,集合资源进行项目专户,营销提升获客、活客和黏客能力。

(4)地方债发行适当倾斜长三角示范区背景下的机构业务机会。《规划纲要》指出,中央分配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要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倾斜。事实上,此前长三角区域内地方债的发行就已向长三角一体化倾斜。浙江2019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538亿元已于7月底全部发行完毕,其中重点用于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项目建设。长三角地区财政收入质量较高,综合财政实力居全国前列,地方政府债务空间大,商业银行应定期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利率走势等因素进行分析预测,进而对地方债投资的配置规模、结构和节奏进行合理安排。

5.自贸区与金融开放的业务机会

(1)自贸区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带来资金融通需求。长三角坐拥上海、江苏和浙江三大自贸区,是我国自贸区最为集中的地区,各自贸区定位鲜明,是金融开放创新的“试验田”。长三角地区将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产业,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对此,商业银行可构建区域一体化授信管理体制,按照市场化原则为符合长三角地区自贸区科技创新和产业规划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研发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长期信贷资金,提升金融服务能力。

(2)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带来跨境投融资双向往来需求。长三角地区自贸区将探索区内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兑换,支持区内企业参照国际通行规则依法合规开展跨境金融活动。商业银行可全面对接长三角地区自贸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创新制度体系,利用金融开放政策便利,为区域内企业提供各类跨境结算、贸易融资、跨境直贷、境外债券承销、跨境并购融资、跨境银团贷款和财务顾问等多项跨境金融服务,致力于成为长三角地区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供应商。

(3)特色金融产业赋能新型金融服务。长三角地区自贸区鼓励发展绿色金融、融资租赁等特色金融产业,将推动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推动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构建长三角融资租赁一体化建设合作机制。这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融资租赁、绿色金融、航运金融等金融服务创新和综合化经营,形成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

(4)开放提速将倒逼商业银行提升全球服务能力。随着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长三角地区将搭建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制度,包括更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监管规则、更为自由的跨境金融活动、更高水平的内外资银行竞争环境,这有利于驱使商业银行提升全球资产配置、跨国风险管理和资产定价等能力。

猜你喜欢
长三角商业银行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2019年农商行竞争力评价报告摘要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2016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陪名表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