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速递

2020-11-17 13:04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10期
关键词:老龄双循环中药材

构建“双循环”格局促进经济复苏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本刊讯(记者张涵)9月12日,由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联合财新传媒共同举办的“清华-财新公共治理论坛之三”在京举行。本次论坛探讨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如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及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双循环”新格局下如何促进经济复苏?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为了做好国内大市场,必须挖掘国内市场需求,实施“10+4”战略,即促进目前已有的4亿中等收入人口的消费;在未来15年时间,通过城镇化、减轻税负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大战略,让目前10亿非中等收入人口中的4亿进入中等收入水平。

如何系统地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社科院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认为,首先需要以内循环为主体进行改革,对内促进消费扩大与消费升级、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创新,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与区域一体化。其次需要从贸易、金融、开放和机制四个角度实现内外循环相互促进,对内加强对技术自主创新的激励,推动新的区域一体化;对外保持我国在国际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并且从贸易和金融领域着手,促进内外循环联动。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CIDEG主任薛澜认为,国际环境的挑战以及疫情带来的新经济发展机遇是“双循环”格局提出的两大背景。新经济的大市场需求及广泛场景需求可能为“双循环”带来更多动力,但也面临着新兴应用发展风险、全球市场的规则壁垒限制、与传统经济的碰撞磨合等问题,“新经济不能缺席新治理”。

如何把握“双循环”枢纽,再造产业基础能力?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局长董煜认为,实现高质量的循环,需要“瞄准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的新版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立足中药材与大健康推动林下经济发展

本刊讯(记者齐美娟)9月6日,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中药材与大健康产业分会成立大会暨中国首届林下中药材种植与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京召开。

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相契合,而后者也为前者带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认为,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应被赋予新的内涵,即发展现代化林下中药材产业。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打造现代化中药材产业体系,其中包括三产融合以及农林业生产体系和健康体系的融合。二是建立现代化生产体系。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在保障生态系统安全稳定的基础上推动中草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推动科技和中药材产业发展融合。四是推动经营体系转变,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现产业规模化。

林下经济是一种复合型经济,我国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林下的维护。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专家高质认为,发展林下药材种植要考虑四方面问题:一是土壤、环境和气候的问题。二是中药材种质资源的选育问题。三是栽培管理技术的设计问题。四是合理施肥的问题。对于将中药材引伸到大健康领域,高质指出,不仅要制订中药材产业的相关标准,同时还要有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当天,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中药材与大健康产业分会正式成立,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区划所原所长、中药材与大健康产业协会理事长王道龙表示,今后分会将主要开展七方面工作:一是制订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规划。二是分门别类地制订标准。三是加强科技培训,促进技术知识统一、推广和应用。四是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地方和企业的科技生产水平。五是支持会员单位合作实验室,开展研发和申报项目。六是慎重选择示范基地,集成推广技术。七是发挥分会工作职能,扩大自身影响力和号召力。

■ 编辑:齐美娟

以“互联网+教育”加速教育改革创新

本刊讯(记者田佳奇)为助力教育深化改革进程,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8月19-25日,以“加速‘互联网+教育’新跃升”为主题的第六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在京举行。

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存在哪些不足?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韩民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世界各国的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教育竞争正在加剧,实施更加积极的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战略、抢占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势在必行。目前,我们在运用“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互联网教育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教育内容同质化较严重,人工智能应用薄弱以及智慧教育生态建设滞后等问题突显。

在互联网加速教育教学变革进程中,各方参与者需要达成哪些共识?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认为,一是要树立全谱系网络化的知识观。二是要践行共建共享的联通思维与协同机制。三是要发展基于网络空间的新型办学形态。四是要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灵活培养方式。五是要探索精准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六是要建立开放联通的组织关系。七是要形成多元共治的未来教育生态体系。

“互联网+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亚欧科学院院士郭传杰在闭幕式致辞中指出,未来,要通过“十四五”规划建立“互联网+教育”资源及应用的国家平台,要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创新人才成长,而不是让它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互联网+教育”应该使教育从流水线走向个性化,从信息传递、知识点记忆走向知识建构和探究式的学习,从枯燥式学习变为体验式的学习。

据悉,本届创新周涵盖8个主题分论坛、教育创新工作坊及研讨会等活动,与会专家学者、教育从业者和教育科技企业共同探讨教育创新路径和产业发展趋势。

“十四五”时期北京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本刊讯(记者张涵)9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老年学会等共同举办的“2020智汇养老北京高峰研讨会”在京召开,《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分析报告》(简称《分析报告》)《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建议报告》(简称《建议报告》)同期发布。

《分析报告》指出,北京老龄事业发展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对人口深度老龄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认识有待深化。二是老龄工作“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有效实现形式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三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不充分不平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跨区域、跨部际之间尚未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老龄工作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

《建议报告》指出,从年龄结构看,“60后”一代将迅速崛起成为老年人口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时期北京将进入人口深度老龄化社会。要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打造健康中国首善之区。为此,要增进社会共识,明确发展思路。聚焦阶段性特征,明确发展原则。强化近远期结合,细化发展指标。要着力提质增效,提高老年社会保障能力。注意风险防范,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在“最后一米”下功夫,推进医养结合深入发展。同时,要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着眼国际一流,加快建设老年友好宜居环境。聚焦老有所为,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提升社会韧性,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要围绕增强首都服务功能,发展特色老龄产业。坚持共建共享共治,推进老龄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发挥第一动力和战略支撑作用,推进老龄科技创新。此外,还要深化京津冀老龄事业协同,探索大城市群应对人口老龄化新路。

■ 编辑:张涵

猜你喜欢
老龄双循环中药材
中国削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实现“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亨通集团:畅通“双循环”,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德江县老龄办调研农村互助幸福院选址工作
联合国援华第七周期老龄课题研讨会在黔召开
“双循环”备课是创新备课途径的飞跃
全省老龄办主任会议在筑举行
全国六大中药材市场最新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