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提出这一举措的重要前提是:一方面,中国持续4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各种体制机制的障碍依然存在,必须从国家治理体系上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国全面融入国际体系以后,开启了新型全球化进程,而面对这一新形势,中国在国家治理能力上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革命,以提升应对国际风险和世界大变局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加优越,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更是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最大优势之一,所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职能就是要使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地体现出来,这样才能使中国在当今国家间的制度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不过,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相互依存,不能相互替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指,治理的主体包括执政党、政府以及具体人员驾驭和运用制度而产生相应的经济社会绩效,使制度优势充分彰显出来的能力。这就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更快一些、质量更高一些。因此,要真正展现中国的制度优势,不仅需要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同时也需要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是关键。因为,人才是执行制度和落实制度的关键所在,是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力量。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呢?人才的标准无疑是多方面的,古老的中国政治智慧也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曾说:“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司马光总结中国上千年政治经验而得出的贤能人才思想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
当今,无论是解决中国内部的发展问题,还是应对外部的风险问题,都离不开积极选拨和任用德才兼备的、兼具国家情怀和世界眼光的战略性人才。唯有如此,方能从根本上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真正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