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烈光
从两则新闻说起
一则是山东烟台龙口市一位姓于的百岁老人,他不吃食盐已有62年,身体硬朗:只在1972年因咳嗽去过次医院,后来再也没去过医院。据老人儿子介绍:老人38岁一场大病之后便不再吃食盐了,做饭时也只好分成两份,炒菜时先不放盐,给老人盛一份后,剩下的再放点盐;包饺子的时候馅也要分成带盐和不带盐的两份,把不带盐的单独煮。老人一辈子最爱吃白糖,平常日子里,他一般吃韭菜和胡萝卜,一辈子没有吃过鱼,年轻的时候吃过少许的肉。
另一则新闻却与之截然相反,这位是获得“南京市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的111岁的胡家芝。她有一个养生秘诀,那就是每天早晨起来先喝一杯淡盐开水,已经坚持了六七十年。对此,她总结的好处是:睡了一夜,体内的水分会减少,早晨起来喝杯淡盐开水,能补充夜间身体代谢失去的水分,还能清洁肠胃,促进血液循环,预防疾病。
同样是百岁寿星,一位从不食盐,一位晨起就是喝盐水,反差如此之大,但却都健康长寿。您也许经历过或者听身边的朋友念叨过:“人家吃了都说很好,结果我吃了就是不舒服。”
其实,这种听别人说吃了好就效仿的饮食习惯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俗话说得好“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同样是大米饭,别人可能一顿吃1斤才觉饱,而自己吃1斤,说不定会吃出急性胃扩张。这就是很重要的饮食养生原则——因人而异。
细说“因人而异”
因人而异,就是根据人的体质、生理特点进行膳食养生。
人在生长过程中,随着年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特点:
小儿脏腑娇嫩,脾胃运化功能较成人薄弱,故有“脾常不足”之说,因此,供给小儿的各种营养物质,既要保证质和量的需要,又必须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要保证蛋白质的供给,并配合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老年脏腑功能衰退,化源不足,《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治》说:“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黏硬生冷。”宜节制脂肪和糖类,注意多吃含纤维素的食品,清淡素食和乳食;
妇女有妊娠、哺乳期等生理特点,故其膳食宜忌也有特殊性。妊娠期间,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母体比平时需要更多的营养,以满足母体与胎儿发育的需要。每日膳食要有蛋、肉、鱼、蔬菜、牛奶、豆制品、虾米或海米等,并注意每餐不宜过饱,少吃食盐,以免引起妊娠性水肿。此外,勿嗜流质、油炸及过甜食物,禁忌烟酒及辛辣刺激物。妊娠妇女对饮食往往有特殊嗜好,这是一时生理需求变化,如果无害于消化器官和腹中胎儿,可随其所好,也不必强求进食不喜欢的食物。哺乳期,膳食应有充分热量,并注意多吃富含矿物质的食品,以满足各种微量元素的摄入需求。
另外,不同体质的人,膳食选择也不同:
体弱者应食易消化而又营养充足的食品。体肥者多痰湿,宜食清淡化痰的食物,并限制糖及脂肪的摄入。体瘦者多阴虚,宜食滋阴生津的食物。阳虚体质、阴盛体质者,则特别适合食用羊肉之类的温热食物。燥热体质者应忌过于温燥的食物,而应选用偏寒凉、具补阴生津、清热凉血功效的食物。
“因人而异”的膳食原则,最终要落实到个人的膳食上面,怎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膳食结构呢?这里送给您两句话:
一句是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养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细心体察自己对食物的反应,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膳食结构;
另外一句话是“从普遍到特殊再到个性”。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合理膳食?除了自己要注意总结外,还要找到自己归属哪一类特定人群,再遵守这一特定人群的膳食规律,结合自身特点,找到规律。
“因时制宜”当遵从
川菜泰斗徐正才所著的《锅台漫笔》这本书中谈到他师傅沈子芳秘传的“宫保鸡丁”,不拘泥旧法,不用花生仁,而是根据时节选用时鲜的绿叶菜蔬替代。这则故事,说明高明的厨师知道因时制宜进行烹饪。中国有很多飲食保健的谚语,大家随口就能说上一两句,其中有很多都跟时令有关。例如:“春吃葱,人轻松。”“到了三月三,芥菜可以当灵丹。”“热天半块瓜,药都不用抓。”“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三伏不离绿豆汤,头顶火盆也无恙。”“十月板栗笑哈哈,健康长寿跑到家。”
还有很多,不胜枚举。这些民谚是千百年来人们膳食养生经验的总结,蕴含了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膳食养生要“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的食养原则,根据人与外环境息息相关的整体统一观念提出。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季节变化所形成的温热凉寒气候变化,对人体必然产生影响,而人体在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必定作出相应的反应;一天之内,也同样存在早中晚的不同。食物性能也有清凉、甘淡、辛热、温补之异,所以饮食摄养应该顺应外界阴阳的变化,顺时施膳。
这一原则,包含有多方面的含义,既包括季节,也包括时令、朝夕等。例如“晨吃三片姜,如喝人参汤”,就是一日之内顺时食养的具体运用。传统食养学对四季的顺时食养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
例如,就四时食补而言:
春天气候温和,万物生长向上,五脏属肝,应以升发肝气为主,需要补肝,称为升补,此时不宜食油腻辛辣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应多食清淡的蔬菜、豆类制品;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喜凉,五脏属心,需要清补,且夏天多雨,脾胃易受湿困,饮食应以甘寒、清淡、少油为好;
秋季气候凉爽,五脏属肺,需要平补,此时万物收敛,气候干燥,可吃一些能润燥生津的食品;
冬季气候寒冷,阳气深藏,五脏属肾,寒邪易伤肾阳,需要温补,可吃温热食物。
一些食物,虽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但如不注意食用季节,不仅对人体无益,还可能造成伤害。现代营养学也发现人体的功能活动有着明显的时间节律,膳食应该顺应这种节律来安排。例如:
冬季寒冷可刺激甲状腺引起功能亢进,使热量消耗增加、体内蛋白质分解加速,进而导致人体耐力和抵抗力减弱,所以,冬季期间的膳食应以高热量为主;
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若對饮食不加选择,照常吃一些大鱼大肉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容易引起食欲缺乏、食后腹胀等,因此夏季饮食更要注意清淡容易消化。
总之,“因时制宜”作为膳食养生的一条重要原则,其具体运用起来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大家一定会问,既然一年四季、一日之内,膳食不同,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的人饮食习惯也各不相同,这里面是不是也有其客观的道理所在?答案是肯定的。
有益食俗要习惯
提起北京中医医院吉良晨教授的医术,凡是认识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他的养生秘诀更是为人津津乐道。对于养生,吉良晨有自己的三宝,其中第一宝就是食养。在吉老的食养原则中有一条就是“因地制宜”,他自己曾举例说:“从我自己本身来说,我什么都吃,但是我不过多地吃辣东西,有一点点辣还可以凑合,太辣就不行了,因为北京地区干燥,不像川贵一带地处潮湿吃辣适宜,中医主张天人合一思想,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
的确,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人,饮食习惯有所不同,各有一些特别的饮食偏好。这种饮食习惯和偏好,往往是当地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而逐渐形成的。这种喜好的实质是中医“因地制宜”食养原则的具体体现。
因此,在当地特定的地域环境下,我们不但要被动顺从这些饮食喜好,更要积极主动地运用它来保养自己的身体。例如:
北方人爱吃生大蒜、生葱。这是由于北方气候比较寒冷,寒主收敛,毛孔多闭合而阳气内敛、气机失畅。大蒜、生葱都是辛味食品,开散的性质较强,服用后可以调畅气机、通阳散滞。吃大蒜有很多好处:大蒜对防治老年人动脉硬化、降低血脂、预防心肌梗死,都有一定作用,可以防止脑血栓形成;大蒜能刺激垂体,以控制一些内分泌腺的功能,并调节脂肪和糖的吸收,所以对肥胖的糖尿病病人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大蒜有一定防癌的效果,尤其能预防胃癌的发生;大蒜有杀菌作用,能预防肠炎和肺炎。
川湘滇黔的人都爱吃辛辣,是因为这些地域的湿气都比较重,人们容易感受湿邪而使脾胃功能受到阻碍,而辛辣饮食能燥湿醒脾。现代研究表明:辣椒有降血脂,解油腻,防止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辣椒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辣椒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可以预防动脉硬化,抗衰老,提高人体的抵抗能力,预防癌症。
新疆百岁以上老人数量,居全国之冠。那里的饮食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喜欢吃瓜果。二是喜欢喝酸奶。新疆以盛产葡萄和哈密瓜驰名全国。2000多年前成书的《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葡萄有强筋壮骨、延年益寿的作用。酸奶不仅含有自然抗菌物质,还可以抑制肿瘤。有人实验,将患有癌症的老鼠分为两组,一组用酸牛奶做饲料喂食;另一组的饲料不加酸牛奶,结果用酸牛奶饲养的老鼠癌细胞明显受到抑制。
诸如此类的饮食习俗,只要是有益的都应该遵从。当然,要提醒大家的是,喜好不等同于嗜好,如果过于偏嗜,则对健康无益。
落实“因地制宜”原则的另一方面,就是要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特点,主动、有针对性地选择膳食,例如:生活在山区的人容易缺碘导致大脖子病,因而应该适当多吃些含碘的海产品;高原之人阳气易受伤,宜食温热食物以祛除寒凉,又由于高原多风、天气干燥,容易耗损人体津液,所以要用滋润的食物;平原之人阴气不足,湿气偏盛,要多食一些甘凉或清淡通利的食品,以养阴益气,宽胸祛湿。
(摘自人民卫生出版社《活到百岁的四季食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