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海燕
摘 要:当今时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因为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方法有些枯燥无味,有些数学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死记硬背才能掌握。在新型数学阅读教学方法的助力下,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在理解数学概念、定理的基础上深度认识和探索数学知识,在这期间,学生往往需要进行适当的反思,提出自主的想法,做出明智的决定,对小学数学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结合阅读教学模式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探索,探索数学阅读的价值以及提高小学数学阅读有效性的相关教学策略,以期能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有效性;策略探索
在我国传统教学中,传统课堂模式已满足不了数学实际教学需求,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这一概念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观念,其能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有效解决学生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扰,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数学学习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必须重视。
一、小学数学阅读的价值
大家应该都知道,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被认定为是老旧的教育方式,不符合現代社会发展的观念。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老师的教育方法也应该得到不断创新。数学阅读的价值在于,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离不开简单的叙述,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数学知识,可能对简单的知识,比如加减乘除、长方形、正方形有简单的了解,但对于数学概念、数学解析题这类需要理解的知识,只有读懂了,才能够更牢固地掌握,所以,小学生必须要具备数学阅读的能力。
数学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学习更加有效,只有数学阅读能力增强了,学生才不会因为读不懂而苦恼,也不用单靠死记硬背来掌握数学知识。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数学阅读的价值在于可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课本知识主要是按照课程要求编制的,在课堂上教师如果只是把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不教给学生理解知识的方法,只会使学生在学习中更为吃力和枯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能够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能更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点,并且长期下来,学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小学数学阅读有效性策略
1.通过课前自主预习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习数学的重中之重。学生需要有好的理解能力,才能正确、高效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数学学习中,课前预习十分重要,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些知识不会,哪些知识好理解,使学生深入地有针对性地阅读思考预习内容。在引导学生预习时,教师可以依据本节课的章节知识点引出下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对于预习内容,学生可以预习例题,也可以看看课后练习题,这样学生预习有针对性,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即使会出现不懂的、没理解的,在教师讲的时候学生脑海里也会有一个初步的概念,明确自己在即将开始的新课中存在的疑问,这样的预习对自己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预习后的疑问,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找出哪些知识点是学困生的难点,哪些知识点是学优生的难点,及时解决各个层次学生的疑问。课前自主预习,会让学生对新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情,有针对性地讲解和辅助学生学习,这样使学生自身阅读能力得到提高,也使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课前预习会使学生脑海里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例如,在学习计算题时,简单加减法课本上设立了一个初步的概念,也会举例说明,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分苹果为例:“妈妈手中有5个苹果,分给弟弟和妹妹各1个,还剩下几个?”学生通过仔细阅读题目能够算出来5减去2等于3。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例子,进而学到知识。如果遇到不能理解的、比较复杂的例子,可以通过老师讲课找到答案加深理解。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快课堂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有效性。
2.创设阅读情境
将实物或者图片引入课堂,创设合理的课堂阅读情境,在这种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老师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在创设阅读情境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图片或者实物,将阅读材料与图片或者实物结合起来,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连贯能力以及阅读能力。例如,在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在课本中找到与三角形相关的内容,让三角形的概念在学生脑海中有一个大概的轮廓,接着老师可以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东西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比如,在“三角形性质的运用”这一堂课中,老师可以将生活中自行车的三角形车架、三角形房架、电线杆的固定、高压输电线的铁塔这些相关的东西带入课堂教学,帮助老师讲述三角形的概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老师还要学会将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融入生活背景,这种做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创设合理的生活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引入相关的教学模型,举个例子,在学习“正方体的三视图”的过程中,可以找来生活中玩的魔方当作课堂上的教学素材,这不仅能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正方体的三视图,学到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将教学模型引入课堂之中,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
3.注重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的阅读
在进行生活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相互的交流、讨论,让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学习乘法口算题、加减乘除计算题时,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进行知识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后对组内成员的观点进行论证,得出准确的答案。在反复的阅读讨论过程中,学生学习其他成员的方法,吸收他们的意见,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对自己的阅读能力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还可以展开阅读交流活动,比如说加入辩论式的方式。在每一章节学习过后,老师指导学生针对学习过程中有异议的问题进行辩论,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对知识点有了充分的了解,在再次进行讨论的时候,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协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思辨判断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在辩论这个过程中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教师需要和学生构建知识的桥梁,有效将知识和趣味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意识和主动参与能力,提升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4.细化要求,授之以渔
(1)动手动脑,以“动”带读
数学的阅读理解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重点在于理解领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加强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将阅读到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在做数学题时,大家应该都会发现数学题题目非常简洁,这就表示很多的知识点是隐藏的,需要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挖掘。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在讲题时动手画一画、写一写,将题目中出现的知识进行整合,将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示意图。这样一来,学生遇到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2)激發兴趣,以“疑”导读
学生学习的兴趣对老师课堂的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为数学问题的简洁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产生厌倦的情绪,这个时候老师一定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有意识地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答案,老师经常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阅读是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学生要学会运用灵活的思维方式去处理数学问题,要用符合现代化的观念看问题,而数学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用数学思维来看待问题,把握问题的整体和问题的关键,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培养阅读能力,并带领学生,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明龙.小学数学阅读有效性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6):205.
[2]李玉龙.小学数学课堂阅读有效性的策略[J].教学研究,2015(3):241.
[3]张文芹.生活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6(7):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