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
摘 要:试卷讲评,就目前现状而言,存在“走过场”现象,如:思想不重视,批改不及时;变成“批评课”;忽视知识的系统构建和方法的渗透归纳;无相应巩固练习和教改实践。就以上问题,教者积极实践以下对策,并取得实效:做好充分准备;充分肯定和鼓励;改“一言堂”为“大家议”;做好技巧和方法的渗透总结;有效及时地做好巩固练习,并利用好错题资源。试卷讲评,是一个巩固、提升与发展的过程,应扎扎实实做好。
关键词:试卷讲评;问题;对策
试卷讲评,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的作用有:评价与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指正薄弱环节,完善知识结构,系统全面提升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同时检验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效果,指出存在问题,分析问题原因,调整教学思路与方向,提升教学质量。
可是,有关试卷讲评课,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声音:
1.某老师想去听课,上课教师说:“真不巧,我今天上试卷讲评课,没什么可听的,改日上新课的吧!”
2.某老师下节课讲评试卷,匆忙间问:“×老师,麻烦你把试卷的答案给我看一下,下节课我讲试卷。”
3.一节试卷讲评课,老师大声说道:“大家注意听,手上的笔放下,答案都在黑板上,稍后我留时间给你们记!”
多种声音的出现,恰恰说明教师对于试卷讲评的主要价值还未能清晰认识,对于试卷分析的功能未能准确理解,对于试卷讲评的操作方法与策略未能有效接触与实践,这也促成了笔者对此的深入思考与实践。
一、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不重视,批改不及时
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讲评试卷的重要意义,认为只是答案的核对与订正。课前不准备,不分析,拿来答案,匆匆上阵。课堂上无的放矢,信口开河,毫无系统性、方法论可言。同时在测试后,有的老师批改不及时,统计分析周期长,等到讲评时,学生早已把试题以及解题思路遗忘得差不多了,这时再讲,基本是在炒冷饭,效果可想而知。
2.变成“批评课”
在试卷讲评课上,我们常常能听到老师这样的话:“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会错?”“这个题目我讲过多少次了啊?怎么还不会做啊?”“这个字你订正多少遍啦,怎么还会写错!”……教师情绪激动,学生战战兢兢。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不从整个教学流程中去反思分析,一股脑儿将责任全部指向学生,学生颇感“罪孽深重”,愧疚得低头无语。结果严重挫伤了学习积极性,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对抗心理,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和师生关系。
3.忽视知识的系统构建和方法的渗透归纳
部分教师在试卷讲评中,对试卷中的重难点心中无数,就题讲题,按题号顺序,滔滔不绝一路讲下去,成为教师的“一言堂”,看似全面,实则无重点。学生只知道了答案,但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与归纳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对于解题技巧与方法的渗透,更是涉及甚少,无法形成知识能力的迁移,不能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也未能将试卷讲评变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再学习”“再深入”的有效方式。
4.无相应巩固练习和教改实践
由于教师未能准备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和相应的補救措施,使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归纳与总结流于形式,未能落实于笔端和有效的训练中,未能将存在的问题深入落实改进在往后的教学实践中,忽视了试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具体对策
为更加具体表达笔者意图,特结合2020学年六年级第一学期某单元语文试卷及其讲评课,做相关陈述。
1.做好充分准备
①及时批改
学生做完一份试卷,需要经历一个从理解、判断、选择、组织、表达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是劳动智慧的成果化体现。学生重视劳动成效,是在情理之中的。教师应遵循这一心理需求,并及时完成好自身应尽的教学义务。及时批改,给出评价,这是取得良好讲评效果的重要前提。结合自身做法,试卷批改从考试到讲评,不宜超过两天。
②数据分析
讲评前,应当认真做好下列数据:一要统计全班考试整体情况,包括最高分、最低分、均分及各分数段;二要分析试卷内容结构、各试题考查的知识技能点,判断试卷的难易程度;三要统计各试题的得分失分情况,了解掌握普遍性错误和典型性错误,分析错误原因,并根据错误类型确定讲评的顺序、重点和方法。
例如,在讲评试卷前,教师提前做好各项数据分析,并罗列出主要问题:
各题得分及原因分析情况:
③选题典型
一份试卷中,总会包含着本阶段的学习重点,或者某一个知识的侧重点,会存在于一些迷惑性大、失分率高的试题,教师要有效捕捉重点评价结果,并根据具体情况,将重难点试题清晰呈现,并将错误原因、解题方法和思路,设计明确,并且也可将试卷讲评课,以专题讲解的形式而出现。
例如:在本节课中,教师开展了片断专题式讲评,重点分析拟人句:
第一题:河水猛涨,小木桥在河水的冲刷下摇晃着。(照样子,仿写句子)
第二题:“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句中加粗的“绣”字能否换成“增添”?为什么?
这两题都是在指向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拟人句,只是考查的重点不同:第一题指向拟人句的理解与仿写;第二题指向拟人句的表达效果。为此,教师专门就“拟人句”展开交流、讨论,通过启发、交流与碰撞,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相关的解题思路。
2.充分肯定与鼓励
教师讲评中对学生的评价,应力求给优秀的孩子以更高目标的指引,给成绩暂时落后的孩子以充分的鼓励与肯定。所以,在讲评的过程中,应揣度学生心理,不打击和指责学生,多以表扬鼓励贯穿整个课堂。教师应充分认识试卷失利的原因,冷静平和将问题原因与方法措施呈现于课堂,积极营造和谐包容的人文氛围,对后进生充分发掘进步点和闪光处,在班级这个大场合中充分表扬,树立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3.改“一言堂”为“大家议”
教师的“一言堂”往往压抑学生质疑与探究的心理,忽略了学生思维多元发展的可能,产生依赖心理,并逐步形成思维能力的缺失。
笔者认为,一节有效的试卷讲评课,关键在于能“对症下药”。一份试卷,学生失分的原因,存在三种情况:一是知识性漏洞,二是技法和能力上的缺失;三是习惯上的欠缺,如粗心大意,审题不慎等。
为此,教师可以选取典型试题,组织学生思考分析,教师重点在于启发和点拨,集思广议,归纳总结,努力寻求普遍认同的解决方法。
例如:在讨论《短文阅读一:妈妈的树》时,针对概括段意的方法,我们展开了这番讨论:
师:第③段中“唯有白杨树、香樁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一句中的“故事”有哪些?根据文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那如何概括一个故事呢?
(学生围绕“记叙文的六要素”展开思考,但方法和形式比较模糊,不明确)
师:这样的概括形式,能不能尝试着用“( )+( )+( )”句式来说说呢?
生:起因+经过+结果。
师:好的,可不可以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形式来说说呢?
同学们,在探讨与表述中,这样总结到:这三个“故事”分别是:
谁 干什么 怎么样
白杨树 陪伴我们 快乐成长
弟弟 爬香椿树采香椿芽 真是美味
柿子树 被砍了 我们很伤心
用这样的方式,孩子主动参与其中,训练了思维,掌握了方法,收获了兴趣。大家一起学,大家共商议,将知识习得与能力发展真正融入在试卷讲评课堂之中。
4.做好技巧与方法的渗透总结
在讲评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讲解解题技巧、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借助试卷上的典型试题,对该知识点的答题思路,进行深入延伸和扩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掌握答题技巧与方法。并能够举一反三,同类型的题目能够触类旁通。[1]
例如:在试卷分析时,我们选择了主要问题——拟人句,就其答题思路展开了探讨:
师:在我们接触的阅读题中,常常会遇见拟人句的理解,能说说你的答题思路吗?
生1:应该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清楚:拟人+把什么赋予人的特点。
生2:还要说清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在师生探讨中,我们整理出拟人句的答题思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某某事物生命的活力(或是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的某个特点。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按照这样的答题套路,我们再来审视这道题,你会怎么说?
“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腐殖土,要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时,背阴山坡往往还有残雪呢。”句中加粗的“绣”字能否换成“增添”?为什么?
生1: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手法,用一个“秀”字把绿草芽写活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了草芽细密装扮大地、嫩绿可爱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
生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嫩绿的草芽”比作绣花针,并赋予了它“绣”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春天初临时,草芽破士而出,细密装扮山坡的情状,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就这样,通过具体的讨论分析,开展专题式讲评,充分地将阅读理解的方法完整地呈现于课堂,印记于学生心中,让孩子感觉更加得心应手。
5.有效及时地巩固练习,并利用好错题资源
试卷中多出现的问题,是难点,是重点,更是当前存在的知识薄弱点,不可能通过一节讲评课就能补足和实现,需要行之有效地加以修正与巩固,有必要针对薄弱环节,设计相关练习,进一步夯实巩固,可以是原题改换信息,可以是相似题型,也可以开展专题式讲评,给学生以充分实践的机会。同时,整理好错题集,分析归纳,随时查阅复习,不断巩固,避免再犯同样错误。
6.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良好的学习能力与品质的获得,一定是各个场域和谐努力的结果,有个人层面,有学校教师层面,更需要家校的信任与合作。每次考试后,教师应根据重难点作有针对性的分析,并多渠道和家长分享交流。家长在学习、比照和领会中,认识不足,明确方法与路径,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往往效果显著。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師常说:“一位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往往能从几张试卷中,就能看出孩子的问题。上好一堂高质量高水平的试卷讲评课,比学生做几套卷子都要强。”试卷讲评,是一个巩固、提升与发展的过程,而非简单的答案核对,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为此,我们不能“走过场”,需要扎扎实实做好。[2]
参考文献:
[1]陆湘武.小学语文试卷讲评课的分析与探讨[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7).
[2]覃怡昱.小学作文教学现状考察[D].首都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