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曲会唱口能开

2020-11-16 06:55李红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6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课小学生

摘 要: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其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以及精确性对于使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有效开展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试图从说思路、说概念、说过程、说算理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提高数学课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课;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紧密相关。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良好、完整的语言表达是学生精确掌握所学知识点的重要表现,对于使学生准确掌握课内教授的知识至关重要。当前,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举手率和抬头率不容乐观。高年级学生尤为严重。课后做题情况还好,就是课堂上没有声音。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发现,学生不主动表达的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题目会做,但要用语言来表达、描述,学生感觉有困难。其二,学生觉得自己不能有条理地说出思维的过程,磕磕巴巴地怕别人笑话。由此可见,虽然学生理解了知识,但要用语言表述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好比上台表演唱歌,心里对“曲子的旋律”能理解,要开口唱得动听、流畅还有难度。真是“小曲能唱口难开”啊!教师应呵护学生的自尊,鼓励学生克服“上台”的紧张心理,关键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把“曲子”唱好。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呢?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特点是头脑中边想口中边表达,即出声思维。对小学生来说,语言流畅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他们的思维不断增强。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表达,加强对学生表达的训练,学生通过动口说话,把内心的思维完整表达出来,这样既让学生在表述中学习了数学基本知识,又初步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一、清晰明了——说算理

小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常有的现象,其概念、法则、算理理解不清是重要原因。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使用规范语言,逐步引导学生清晰明了地了解算理,解决问题。学生得到题目解决的方法后,用簡明扼要的语言描述算理的过程,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计算的正确率,巩固了知识点。

例如:在讲授“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知识点时,算式24÷2=,先让学生思考,说明口算的计算步骤如何用摆小棒的方法来演示。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摆的方法,小范围讨论交流,初步统一了方法后,再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学生可以表述如下:“先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10根,接着把剩下的4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2根。”全班同学都清楚地知道了算理后,请一位同学引领大家一边叙述算理一边算48÷4,通过以上过程,学生对算理有了清楚的了解,通过语言的叙述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建构知识的有效度,计算正确率也得到了提高。

二、精练准确——说概念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无论下定义,还是归纳概念做判断等,都要求用词恰当准确,能完整、正确地表达。而概念、法则公式等在小学生生活经验中很少能体验到,有许多概念性的知识是属于“告诉”学生的,学生如果不能很快内化并归纳到已有的知识体系,就会很快地淡忘。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概念,学生才能正确地理解概念,从而逐步形成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学中,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是一个难点,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6个圆圈图拿出来,把6个圆圈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用分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彩笔画一画、涂一涂、分一分,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是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的?平均分成多少份?每份里有几个圆圈?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出示的题目也就是给学生提供了“说”的规范,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学生的语言逻辑性。

学生通过进一步归纳,很自然地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在引导学生说意义的过程中,也要力求语言的准确、简练、条理清楚。比如有学生说:“把一个圆分成4份,每份是。”这儿丢了一个重要的词“平均分”,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分数能够清楚地表达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平均分成4份之后,每一份是这个圆的”,或者使用代词,说成“平均分成4份之后,每份是它的。”学生经历了这些关键词的剖析过程,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简明扼要——说过程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语言,表达必须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无序向有序的过渡阶段,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叙述观察结果;在指导动手操作时,要指导学生简明扼要表述实践过程和获得的体验。通过明确的引导,就有助于学生有条理地进行分析和表达。

小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一特点,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清晰明了地用数学语言描述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公式、法则和性质的教学要摆脱“死记硬背和照搬套用”,指导学生关注公式的推导。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提问:你能想办法把图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学生边想边做,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操作过程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述出来。最后在小组里讨论研究,用语言表述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讨论后展示研究的结果,把讨论后的结果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展示。学生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自己说操作过程,在小组里讨论,在班级内交流,从而使思维越发清晰,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发展。

四、一清二白——说思路

在小学阶段,应用题思路表述需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思路。数学的语言表达应该干净利落、言简意赅。小学数学应用题目中大约由已知条件和问题组成,已知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依据,问题是解题的方向和目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搞清楚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对解决问题非常必要。学生探究解题途径,力求讲清条件、问题和思路,会大大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题:下图是为国庆晚会准备的黄花、红花、绿花三种颜色的绸花,其中黄花10朵,红花11朵,绿花6多,数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1.语言描述,初步理解

2.说清关系,突破难点

通过步步引导,学生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中理解了数量关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也就很明确了。试一试:绿花比黄花少,绿花比黄花少多少朵?半扶半放引导学生进一步表述数量关系,强化了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清晰地“说”的过程,应是学生建构数学知识和形成数学思维的重要契机。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和引导者,要为学生的“说”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的表达趋于准确、有条理。学生会不会说,想不想说,能不能说,关键在于教师的教与导,诱导得力,方法得当,使学生很自然能理解,从而很好地“说”。明理的学生犹如曲子已烂熟于心的演员,登台自然是“字正腔圆”,曲子唱得得心应手。一部分“牛皮灯笼肚里亮”的学生,心里对问题掌握得透彻,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清楚,如果教师能点拨得力,训练有力,使这些学生在数学课上也敢于大胆表达,数学的方法、思路也就“豆腐拌葱”一清二白了。这时的学生“曲子会唱”,就不会只在心里哼哼,而是要大声地唱出来了。

连贯、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和思维过程,是培养小学生完整地理解课堂知识的重要着手点,只有在数学教学中有意渗透语言表达的教学智慧,学生才能深刻理解数学的魅力,真正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丽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探究[J].科学中国人,2015(5Z).

[2]夏延春.在估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探析[J].教育观察,2017,6(20).

作者简介:李红(1973.2—),女,江苏省无锡市人,无锡市惠山区钱桥中心小学,本科。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课小学生
有趣的数学课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探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