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新
摘要:本研究基于问卷调查方法探讨了我国大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堂中交际意愿缺失状况以及影响其交际意愿缺失的因素。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堂中不存在交际意愿缺失的状况;影响其交际意愿缺失的因素有在交际过程中他人的交流价值、交流态度、个人交流倾向以及课堂上组织的小组讨论活动等。
关键词:翻转课堂;交际意愿缺失;实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155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233-02
一、引言
Littlewood(1981年)提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使用语言交际。而达成此目标的前提之一是学习者必须具有交际意愿。交际意愿最早由McCroskey&Baer(1985)提出,用于诠释交际意图和倾向在母语交流过程中的个性化区别,20世纪90年代被应用到二语习得研究领域(MacIntyre&Charos-1996年),定义为“在某一特定时刻与某一人或某些人使用第二语言开始谈话的准备状态”,之后受到持续关注。与之相反,Burgoon(1979年)提出交际意愿缺失是由恐惧、疏离、自卑、内向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避免使用外语交流的趋势。翻转课堂是教育和科技融合的新产物。伴随着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兴起,面对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和交际活动,学生往往会产生不适应以及不愿意交际的情况。
所以,本文拟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出发,提出以下问题:(1)大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堂中是否存在交际意愿缺失的状况?(2)什么因素影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英语交际意愿?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选取的是广西大学的213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其中男生106名,女生107名。平均年龄为20岁,是6个参与到学术英语课程的非英语专业班级学生。学术英语课是学生在通过英语四级后所上的英语课程,教师会在课堂上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课程采取课前提前预习,课上学生小组讨论,互相答疑,课下拓展训练等活动。学生进行了为期8周的学术英语课堂学习。
(二)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采取了Burgoon(1976)设计的交际意愿缺失量表(Unwillingnesstocommunicatescale,简称UCS),Ely(1986)设计的课堂语言交际量表(Languageclasssociabilityscale,简称LCS)和课堂语言风险量表(LanguageClassRisk-Taking,简称LCR),来测量学习者的交际意愿缺失状况。UCS共包含20道题,旨在测量学生不愿交际的内容和影响其不愿交际的因素。量表的α系数为.832,表明量表的信度较好。LCR包含6道题、LCS包含4道题,旨在测量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英语交际的状况,两个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837和.536,代表两个量表的信度良好。笔者对三个量表进行了适当翻译以及部分修改,以更适用于中国学生。问卷共包含32个题目,除了前面2个关于学生信息介绍的题目外,其余30个题目全部采用里克特五点量表的形式。采用了“非常不同意”(1分)到“非常同意”(5分)的Likert五级量表形式。
(三)数据收集
问卷于学术英语课完结的当天发放给学生,通过问卷星软件由英语教师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发放,所有研究对象在仔细阅读问卷填写说明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完成整个问卷,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发放。共发放213份,收回问卷213份,有效问卷213份,回收率为100%。本研究使用SPSS17.0先将UCS反向题项的数值进行转换(反向题项包括15、16、18、21、22、25、27、29和30题),然后对交际意愿缺失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接着分别计算出各个量表的描述统计量。
三、结果与讨论
首先对交际意愿缺失量表(UCS)的20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KMO=.826,球形检测的卡方值为1775.779(df=190,p=.000),说明测试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方差最大法(Varimax)进行正交旋转,自然归类得到4个因子,转轴后累计解释总方差的60.271%。根据题项分类,四个因子分别命名为:交流价值(UCS1);交流倾向(UCS2);他人态度(UCS3);小组讨
论(UCS4)。接下来对各量表进行频率分析。根据Liu&Jackson(2008)
的划分,UCS总分在80分以上代表学生的英语交际意愿较弱;总分在60分至80分之间代表情况适中;总分在60分以下代表学生的英语交际意愿较强。学生所得分数如表1所示:总分均值、中值和众数均小于60,这说明多数学生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英语交际意愿较强。交流价值(UCS1)共包含7道题:得分在28分以上代表学生并不看重交流的价值;21至28分之间代表情况适中;21分以下代表学生看重交流的价值。
由表1数据:得分的均值和中值均低于21分,众数为21分,说明大多数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对于交流的价值较为看重。交流倾向(UCS2)包含6道题:分数在24分以上代表学生的交流倾向较低;18至24分之间代表情况适中;低于18分代表学生的交流倾向较高。由表1數据:得分的均值、中数和众数皆为18,说明学生的交流倾向适中。他人态度(UCS3)共包含4道题:总分在16分以上代表学生并不看重他人的态度;分数在12至16分之间代表情况适中;分数低于12分代表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看重他人的态度。由表1数据:均值、中值和众数均低于12分,说明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很看重他人的态度。小组讨论(UCS4)共包含3道题:分数大于12分代表学生不愿意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分数在9至12分之间代表情况适中;分数低于9分代表学生愿意参与到小组讨论中。由表1数据可知:得分的均值和中值均小于9分,众数为9分,说明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
LCR主要测量学生愿意承担风险在课上使用英语的情况。总分在24分以上代表学生在课堂上愿意承担风险使用英语;18至24分代表情况适中;低于18分代表学生不愿意承担风险在课上使用英语。由表1数据:学生所得分数的实际分数范围在6至24之间,均值、中值和众数都低于18分,说明学生不愿意承担风险在课堂上使用英语。LCS主要测量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交际能力。总分在16分以上,说明学生在课上交际能力较强;12至16分之间情况适中;低于12分表示学生在课上交际能力较弱。由表1数据:均值,中值和众数都为12,说明学生在课堂上的英语交际能力适中。
四、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堂中,我国大学生并不存在交际意愿缺失的状况;学生虽不愿意承擔风险在课堂上使用英语,但具备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影响其交际意愿缺失的因素主要有在交际过程中他人的交流价值和交流态度、个人交流倾向、课堂上组织的小组讨论活动等。具体表现为:他人越具有交流价值、交流态度越好,学生的交际意愿越高;课堂上适当的小组讨论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交流倾向。
由此得到启示:首先教师可以适当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成为主动的语言学习者。课堂上适当的小组讨论等活动能激发学生的交流倾向,所以教师应多设置学生之间互动的活动,培养学生成为课堂的推动者,而不仅仅是参与者,将传统教学模式的“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其次,在学生与他人的交际过程中,交流价值和态度被学生看重。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英语互动时,应该保持良好的态度,耐心听完学生的回答并提出对于学生的建议。同时引导学生之间友善的进行沟通,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意愿。
参考文献:
[1]Burgoon,J.k.Theunwillingness-to-communicatescale:De- velopmentandvalidation [J].CommunicationMonographs,1976(43). 60-69.
[2]Ely,C.M.Ananalysisofdiscomfort,risk-taking,sociabilit- y,andmotivationintheL2classroom[J].languageLearning,1986(36): 1-25.
[3]Liu,M.andJackson,J.AnexplorationofChineseEFLlearners unwillingnesstocommunicateandforeignlanguageanxiety [J].The- ModernLanguageJournal,2008:72-78.
[4]Littlewood,W.Communicativelanguageteaching:Anintroduc- tio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1.
[5]彭建娥.文化视觉下大学生英语交际意愿的实证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