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辉平
“语文主题学习”旨在让学生在同样的阅读时间内,获得更大的阅读收益。因此,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方式的确立、阅读目标的厘定、阅读动力的补充、阅读问题的生成等值得教师深入研究。
一、删选:让阅读的内容更加优化
目前,可供学生阅读的书目很多,书籍的内容、思想也良莠不齐,因此,阅读内容的选择成了有效阅读的前提。以教材文本为例,虽然教材文本都经过专家与名师的精心筛选,教师也可根据教育目标定位、学生阅读兴趣、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需求,对教材中的阅读文本进行详略处理:有的文本可引导学生详读,有的文本可引导学生略读,有的文本甚至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特别是“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它是课堂拓展阅读的重要资源,如何用好这个课堂辅助读本,发挥这个读本应有的价值,实现教材阅读与丛书阅读的无缝对接,实现学生课内阅读的有效延伸,对广大教师而言,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种智慧。
比如,“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有57篇文章都与爱有关,表现了人世间最美好、最圣洁的情感,教师执教朱自清的《背影》时,要求学生拓展阅读这么多的文章显然不现实,执教者需要对这些文章进行删选,精选出与《背影》相似点较多的文章。《背影》不仅表达了爱,而且是表达父爱的,结合教材,教师就可选定一组文章:《父亲》《父亲的半瓶酒》《永不缩回双手的父亲》《父子情》《父亲的自行车》《父爱留痕》《父亲赠我的座右铭》。如果对教材再解读,我们会发现,《背影》是通过“背影”来写父亲的:难忘父亲的背影、父亲车站买橘的背影、晶莹泪光中父亲的背影以及思念中父亲的背影,从而表达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与爱。由此,可再进一步删选出三篇文章:《父亲的半瓶酒》《永不缩回双手的父亲》《父亲的自行车》。这样的一组文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厚了学生的情感,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理解、感悟与鉴赏的能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就相应得到提升。
二、定点:让阅读的目标更加集中
“语文主题学习”追求的是阅读的大容量、快节奏。如何让这大容量、快节奏的阅读取得真正的实效?这就要求教师准确地“定好点”,即定好几篇文章对接的“点”,并把这些“点”设定为课堂目标,然后围绕课堂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学生的课堂阅读就实现了丰富性与有效性的有机统一。
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白杨礼赞》一文时,“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与之对接的文章有《枫叶礼赞》《松树的风格》《看树》《落花枝头》《走近芦苇》《病梅馆记》等,如果从文章内容、文章主题、写作手法、语句赏析等方面面面俱到地品析,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多读文章,又要读得有实效,就可采取定“点”阅读的方式,同时把这些“点”确立为课堂目标,让课堂的目标更单纯、更简洁、更集中。如《白杨礼赞》《枫叶礼赞》《松树的风格》《看树》《落花枝头》《走近芦苇》《病梅馆记》这一组文章,它们的共同点是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 “咏物”来“抒怀”,从而揭示文章的主旨。学生只要抓住象征手法,读懂了每篇文章所咏之物以及各自的象征意义即可:抓住了象征手法,就抓住了阅读这组文章的“牛鼻子”,把象征手法这个阅读的“点”定准了,学生对这组文章的阅读就既能轻松自如,又能快捷高效。
三、取舍:让阅读的效率更高
只有善于“舍”,才能更好地“得”。引导学生阅读也是如此,“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有效利用更需要做到“舍得”二字。丛书所编的文章较多,語文教材一个单元对应一本书,而教材六个单元就对应六本书,每本书平均收录文章63篇,六本加起来共有370多篇,这么大的阅读量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初中生学习科目多,学习任务重。那么怎样利用丛书才是科学而有效的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办法: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取舍”,在丛书中选取与教材课文相似点多的篇目;二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同类的文章选取一至两篇课堂阅读,其他篇目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对于课堂“舍”的篇目,可采用浏览、略读、跳读的方式阅读,这样既可减少阅读时间,又可保证阅读效率。
如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白杨礼赞》与丛书的一个专题“咏物抒怀”有相似点,而丛书中“咏物抒怀”专题有九篇文章,笔者便引导学生采取“1+N”的方法,从这九篇中选取两篇相似点多的文章即《枫叶礼赞》《松树的风格》,让学生在课内阅读;对《看树》《落花枝头》《走近芦苇》《从黑暗中抽出幸福的嫩芽》等文章,让学生抓住“咏物抒怀”的特点在课外自主阅读;至于《登楼赋》《病梅馆记》这两篇文章,可按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进行处理。通过 “取”与“舍”,阅读价值也就实现了最大化。
四、对接:让阅读的路径更加通畅
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学生完成了单篇课文或一组丛书文章的阅读之后,阅读该怎么往纵深发展,值得教师去思考、探索。课本与丛书所选的阅读材料均是单篇文章,事实上,学生的阅读除了单篇或系列文章之外,还应有整本书的阅读,这就需要打通“课本阅读——丛书阅读——整本书阅读”的通道,要打通这个通道,较为有效的做法就是“对接”。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泰戈尔的《金色花》与冰心的《荷叶·母亲》时,笔者根据两篇文章的主题都是母爱的特点,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选取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冰心诗四首》和泰戈尔的《告别》《母亲》,将课文与丛书对接起来。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阅读部编教材推荐的阅读篇目《泰戈尔诗选》以及冰心的《繁星》《春水》,这样的整合,就打通了“课本阅读——丛书阅读——整本书阅读”的通道。
再比如,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又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导读篇目《朝花夕拾》,这样就把部编教材中的“课本阅读”、丛书中的“类文阅读”、部编教材中的“课后荐读”与部编教材中的“名著导读”紧紧联系起来,形成“教材阅读——丛书阅读——课后荐读——名著导读——课外阅读”的链条,打通了学生的阅读通道,构成一个有效的阅读系统。
实践证明,通过对学生课堂阅读资源进行“删选”“定点”“取舍”与“对接”, 可以实现学生课堂阅读价值的有效重构,从而达成学生课内阅读价值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打通“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单篇阅读——系列阅读——整本书阅读”的通道,可以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掌握阅读技巧,提升阅读质量,拓宽阅读视野。
(作者单位:武穴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