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健华
[摘要] 目的 探讨卒中中心的建立对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治疗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未建立卒中中心的脑卒中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2018年2月~2019年2月建立卒中中心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Bartn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疗效。 结果 研究组患者DNT、CT检查时间、检验结果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Bartn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救治过程中,卒中中心的建立可以优化预后、治疗、抢救流程,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建立卒中中心;脑卒中;抢救;治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0)25-0092-04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oke center on the rescu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KONG Jianhua
Emergency Department, Hexian Memorial Hospital of Panyu Distric in Guangzhou City(Panyu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Guangzhou 511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oke center on the rescu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CA). Methods 30 patients with CA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8 before establishment of stroke center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30 patients with CA from February 2018 to February 2019 after establishment of stroke center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 The various indexes, the Barthel index(BI), the Fugl-Meyer scores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ime of DNT and CT examination, the time for testing results and the time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all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Barthel index and the Fugl-Meyer scores of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bot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high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treating the patients with CA, the establishment of stroke center can optimize the prognosis, treatment and rescue process, which should be further promoted and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Establishment of stroke center; Cerebral apoplexy; Rescue; Treatment; Prognosis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脑卒中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说属于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中脑卒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变化快、发病率高等特点,同时也是急诊危重症的一种。发病后的救治时间决定了是否可以将脑卒中患者成功救治[1]。所以急救过程中最关键的是早,发病后的4~6 h是治疗的关键期,并且越早越好[2]。正确、快速的急救可以为之后的治疗做基础,有效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3]。所以如何优化救治过程,协同各科室进行治疗,帮助脑卒中患者缩短治疗的时间是目前临床中较为重要的问题[4]。合理地建立和实施卒中中心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相关治疗,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未建立卒中中心的3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2018年2月~2019年2月建立卒中中心的30例患者作為研究组,对比两种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未建立卒中中心的脑卒中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2018年2月~2019年2月建立卒中中心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诊断标准:①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超过8分;②病程在2周以内;③经过MRI及头颅CT确诊为脑卒中。纳入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诊断标准者;②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者;③所有患者和家属知情此研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不配合检查者;②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恶性肿瘤、意识障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蛛网膜下腔出血、四肢瘫痪、严重认知功能障碍者。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50~78岁,平均(63.7±1.7)岁;研究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52~80岁,平均(64.2±2.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未建立卒中中心前,患者就诊后需要按照常规实施急救处理流程:接诊-分诊-测量生命体征-挂号-报告医生-建立静脉通道-采血-建立卒中档案-等候医生问诊后开出各类化验、检查单-家属缴费-家属送血标本检验室-护送检查-各项报告出结果-通知会诊医生-相关处置(收治专科)-办住院手续-护送住院。
1.2.2 研究组 建立卒中中心后根据制定的相关流程实施:接诊怀疑脑卒中或确诊为脑卒中的患者,并立即启动绿色通道,首先将患者转移到抢救室之后补挂号,从进门的10 min之内将采血完成并建立静脉通道和通知会诊医生,之后建立患者卒中方案,医生将检查单、各类化验单迅速开出(先检查后补费用),在单子上盖上卒中绿色通道的章后,医务人员迅速将血液标本送到检验科中,告知是此类患者的标本。从入门开始25 min之内将患者送到CT室进行检查,在抢救过程中要监督血标本报告时间,对于各科室之间的工作要协调好。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其中包含的有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CT检查时间、检验结果时间、急诊停留时间[5]。
(2)比较两组患者Bartn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对患者运动功能评定使用的是Fugl-Meyer 运动评分量表(FMA),满分为100分,其中Ⅳ级:轻度运动障碍的评分为97~100分;Ⅲ级:中度运动障碍的评分为86~96分;Ⅱ级:运动障碍明显的评分为50~85分;Ⅰ级为严重运动障碍的评分为低于50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使用的是Barthel评分量表(BI),分数越高说明运动能力越好。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管床医生在入院24 h之内和治疗3个月后评估[6]。
(3)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卒中中心建立后脑卒中患者的效果进行评价。其中显效:神经功能残缺评分减少47%~90%,残缺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残缺评分减少19%~46%;无效:神经功能残缺评分减少<18%;恶化:神经功能残缺评分提高18%,或者死亡。总有效率=(显效+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DNT、CT检查时间、检验结果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Bartn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Bartn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这种疾病的发生具有以下几种特点:再次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起病急、致残率高、病情变化快等。患者在发病后的4~6 h内接受专业并且有效的治疗,可以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我院成立军民区域协同远程急救网络系统(胸痛中心),这种系统的出现有效帮助专家在医院中远程指导急救现场,同时可以提高基层医院的抢救成功率及远距离现场的抢救成功率[7]。脑卒中中心系统是以成熟的胸痛中心为基础,更好地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急救系统[8]。这种信息系统主要依靠的是快速反应系统、整体急救流程管理系统、无线实时传输系统、急救指挥、急救电子病历系统、无线生理信息采集系统[9]。这种网络系统是将现代医学科技和现代无线通讯专利技术进行结合,同时集合康复指导、急救、监测、预防为一体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诊断仪器使用的是:无线血糖仪、无线血压计、诊断型无线十二导联实时心电监护仪、无线血氧饱和度仪等,可以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通过平板的形式将具体的数据通过3G传输网络发送到急救管理平台中[10]。这些设备不仅移动性好、体积小,同时在急救现场、救护车、直升机上均可以使用[11]。专家只要在3G网络的区域中,就可以通过监测大屏幕、智能手机、手提电脑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远程的诊断和分析,还可以和现场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实施指导,共同急救,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挽救患者生命[12]。实施远程急救网络系统的优势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快速建立卒中通道,从院前到直接进入手术室进行相关的急救等[13]。②建立全新的医疗物联网远程救治模式,患者还没有入院,医院就可以掌握患者的信息。③建立远程急救物共享平台,不同级别的网络医院同步标准的数据共享、救治流程、统计分析、病历管理等。④急救电子病历的应用和设计,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对现场进行录制或者和监测人员进行沟通,保证现场的信息可以准确的反馈,添补了相关的空缺[14]。⑤对于疑似卒中或确诊为卒中的患者抢救时间记录管理、实时跟踪、救治质量分析,为急救质量得到更多的信息。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DNT、CT檢查时间、检验结果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
建立卒中中心之前,对于就诊时间要求并不严格,抢救时还会出现缴费、挂号排队等候导致救治时间延长,各科室合作差、分工不明确、效率低等问题。
在建立卒中中心之后,患者的就诊流程比较明确。患者从入诊开始,就开启脑卒中绿色通道,医护工作流程简化、人员分工明确,协调配合,救治有序,职责清晰,和其他科室可以完美结合,避免家属排队时间较长,患者可以在急诊科中得到高效、准确、快速的救治[15-20]。
在本科室中建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小组,并选出成员和组织,对于每天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处理流程进行有效的分析,如果出现超时需要找到发生的原因,和科室相关的负责人进行协商,并改进处理的流程,找到相应的问题后进行追踪和反馈。每月定时召开一次由信息科、急诊科、医疗科、CT室、检验室、脑血管科等其他科室的脑卒中中心质量分析会议,讨论较为特殊的病理,对于常见的问题进行修改,同时制定相应的规定,帮助患者得到更加规范、有效地抢救、治疗、预后等。
研究组患者Bartn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建立前后对患者的相关数据分析,得到以上结果,说明建立后的患者身体各方面有所提高。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卒中中心的建立可以帮助脑卒中患者提高生存率,同时得到及时的抢救和治疗。在接到脑卒中患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促使患者在验血等检查均可以及时的进行,第一时间得到准确的结果,立即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争取患者可以尽早得到治疗。同时先检查后缴费的策略,可以减少缴费耽误的时间,避免患者因为时间延长导致死亡,所以最终的效果会好于未建立卒中中心的患者。
虽然卒中中心的建立可以更好的帮助患者接受治疗,但是不能照搬国外的救治流程,更不可以千篇一律,需要根据当地以及患者的情况实施,建立区域性的救治网络,同时有效的增加广大群众的整体健康抑制,提高防控水平。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救治过程中,卒中中心的建立可以优化预后、治疗、抢救流程,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福东,黄诗雅,赵宏宇.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次运动康复治疗时间对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5):69-74.
[2] Lilja-Fischer JK,Benedicte Parm Ulh?覬i,Alsner J,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radiosensitivity of HPV-related 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J].Acta Oncologica,2019,58(4):1-6.
[3] 王凯,荣良群,魏秀娥,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WI阴性的影响因素及其预后研究[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9,18(8):790-796.
[4] Chen M,Liu X,Xie P,et al. Circular RNA circ_0074026 indicates unfavorable pro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glioma and facilitates oncogenesis of tumor cells by targeting miR-1304 to modulate ERBB4 expression[J]. 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2020,235(5):4688-4697.
[5] 崔远航,郭宪民,张春艳,等. 团队资源管理在急诊卒中溶栓绿色通道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64(A01):506-507.
[6] Akyildiz BCook AM,Moritz A,Freeman KP,et al. Noninvasive measurement of hemoglobin using spectrophotometry:Is it useful for the critically Ill child?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analyzer performance based on a retrospective meta-analysis of instrument validation studies:Point-of-care hematology analyzers. Evaluation of 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intracranial meningioma resection:A quasi-experimental trial. Controlling phlebotomy volume diminishes PICU transfusion:Implementation processes and impact. Mean hemoglo[J].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2018,45(16):2860-2866.
[7] 徐力,鄭一科,戚进聪,等. 支架取栓与经微导管机械碎栓治疗急性重型血栓性脑卒中的效果比较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18,39(24):3665-3668.
[8] 苏全喜,陈石伙,吴志林,等. 网络平台对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水平的作用研究[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9,18(8):813-817.
[9] 徐高静,吴毅. 康复治疗新技术对脑卒中后脑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 41(2):150-153.
[10] 王立童,辛玉英,张洋,等. 子午流注针刺结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4):538-540.
[11] 金景,蒋苏,潘晓励,等.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认知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6):415-417.
[12] 汤从智,蔡倩,杨玺,等. 经颅直流电刺激介入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9,41(8):570-574.
[13] 赵甫刚,常丽静,邢军,等. 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舌针联合个性化构音训练治疗[J]. 辽宁中医杂志,2018,5(9):1950-1952.
[14] 张薇,耿圆圆,周鼒,等. 社会及心理因素与脑卒中发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40(9):1168-1172.
[15] 崔凡凡,石秋艳,李艳玲,等. 阿司匹林联合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622(21):5173-5176.
[16] 郭剑虹,洪建文,唐小荣,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路径管理的优化与效果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9,26(36):196-200.
[17] 张荣林,张巡江,刘洋,等. 一站式CTA/CTP检查措施在急性脑卒中患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J]. 中外医学研究,2019,17(36):71-73.
[18] 费菲. 移动卒中单元将革命性改变脑卒中救治模式——徐如祥教授解读“移动卒中单元”中国专家共识2019[J]. 中国医药科学,2019,9(19):1-3.
[19] 陳胜棣,王敏芳. 优化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4):228-231,234.
[20] 黄小钦,任怡,宋海庆,等. 北京市脑卒中诊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的运行模式探索[J].现代医院,2018,18(7):944-946.
(收稿日期:20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