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摘 要:与语文和数学相比,英语学科在当今农村小学课程的设置中是不太受重视的,但是它又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章作者以湘鲁版小学三年级英语教材为例,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希望通过多种趣味教学措施,让学生在起步阶段就喜欢英语、轻松掌握英语;让教师多钻研、多探讨,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关键词:小学英语;趣味性;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0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7-0078-02
一、农村小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状态 、
三年级的英语课程通常是农村小学生在刚系统学完汉语拼音后接触的第一门外语课程。学生对这门新课程既好奇又畏惧,好奇的是26个字母和一年级学习的汉语拼音有点像,发音和书写却不同,意思也不同,更是外国语言,学生觉得很新奇;畏惧的是,自己身边的家人没人会说英语,自己说出英语时,害怕别人嘲笑,害怕做异类,万一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家人都不太懂,没法给自己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人往往对一种未知的事物都会存在抵触情绪,思维很难迅速接受。学生还很容易把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的书写或发音混淆。农村小学生大部分都比较腼腆,胆子比较小,尤其在学习发音时,都不太勇于用语言来表现自己,更愿意书写。这无疑增加了学习英语的难度。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的限制
很多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环境比较艰苦,不比城市里的教学,能够把多媒体、教具、英语角、外教等资源整合,农村小学的学生接受新知识自然困难得多。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具除了录音机、磁带外,就是教师的一张嘴和手中的一支粉笔了,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学习时没有新鲜感,所以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在师资配备上,农村学校里专业的英语教师比较少,很多教学点都是享用中心学校的教师,或者学校里一个英语教师承担起整个学校的英语课程教学任务。教师的精力有限,把各年级的教案、作业批改好,就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当教师大包大揽后,上课的效果肯定很难按质按量地保证。
(三)缺少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
农村生活比较单调,除了日常衣食起居外,就是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中基本不需要用英语交流,也很少看见带英语标识的物品,故而农村学生缺少学习英语的语言环境,容易造成家长和孩子对英语不重视,认为英语是没用的学科、多余的学科,占用了学习其他学科的时间不说,还派不上用场。不少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要求不高,认为孩子能写字、能算数就行,英语能学点就学点,不学也无所谓。
甚至不少偏激的人还存在固执的思想,他们会荒谬地把学习英语和不爱国、崇洋媚外联系在一起,还嘲笑那些说英语的是“洋鬼子”。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给英语学习制造了障碍。
二、农村小学趣味性教学的意义
鉴于以上种种因素,如何克服当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难题,正确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英语,成功做好英语启蒙与学习工作,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农村小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学生开启英语学习之路的引领者。同时,有趣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师生共同向往与追求的。当趣味性贯穿课堂后,教师不用去强调纪律,不用唱独角戏;学生不用被“满堂灌”,而是轻松和谐地渡过上课时间,硕果累累地收获英语知識。这是一举多得、双方获利的事情,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教师积累了教学经验,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三、提高农村小学英语趣味性教学的措施
(一)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动作
幽默永远是让人开心的一道润滑剂,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起来。语言的学习一要靠天赋,二要靠勤奋,三要掌握方法。学生在记单词时往往感觉比较困难,疲惫不堪,如果这个时候,教师来一段幽默的话语,会不会让学生茅塞顿开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教师在讲授Unit 2“Let us play a game! ”时,可以带领学生做游戏。教师发指令,让学生来操作。“One ,touch your mouth ! Two , touch your nose…”在口令念完后,教师检查学生的操作,让学生前后左右看,看自己的手和同学的手是不是放在同一个器官上。发现不对的,教师可以问:“咦,你的嘴巴怎么长到鼻子上去了?你是在模仿外星人的造型吗?”学生保证会哄堂大笑,如此操作几番,身体几个部位的单词,学生就不难掌握了。
三年级的学生,内心还比较稚嫩,教师用儿童的语言和动作与其沟通,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Unit 3 “It has two big eyes!”的教学中,本单元主要通过描述monkey,panda,turtle这几个动物的特征,让学生猜它们具体是哪些动物。monkey有two long arms and long legs等特征,教师可以学学《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动作,挠挠头发,一只脚提起,一只手打开,拔根头发,往摊开的手掌上一吹。精力再不集中的学生,估计也能猜出那是monkey了。这样的课堂会更加生动、诙谐,互动性更强,不再是教师的孤军奋战,而是师生齐心协力,共同探讨出成果。
(二)随时随地取材,创设情境教学
笔者始终认为,学习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应该灵活运用,教无定法。在Unit 1“Welcome back”教学中,教师可以一进教室就点个学生的名字,然后说一句“Please close the door”。学生在没有学习过本单元知识前,肯定不明白教师要他干什么,会惊愕地站在原地。教师又可以呼叫下一位同学,看这位同学会不会。随后,教师引出本单元的内容。农村教学可能没有PPT课件,没有多媒体设备,没法在短时间内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进入课堂状态;但是教师可以通过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情境,尽可能地用英语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诱导学生的思维迅速进入课堂。当然,这样精心的课程提问是建立在教师对课程内容极其熟悉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如果教师想轻松驾驭课堂,就必须在吃透教材、研究教材与学生的关系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实现。
(三)联系汉语学习,找出特色方法
1.谐音法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感,会熟练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想法。英语学习和汉语一样,一定要有足够的词汇量。在众多单词的熟记中,肯定能找到蛛丝马迹的相通点,并将其融入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单词“yellow”的发音与汉语里的叶落有关,“想想啊,树叶都落了,同学们可以观察,落下来的树叶是不是大多是黄色啊?”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yellow就是黄色的意思。
“eye”这个单词,发音与“爱”有几分相似。在儿歌《爱我你就亲亲我》里,“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抱抱我”是大家从小就熟悉的歌词,那么有趣的事情就来了:“抱别人的时候是不是得看着对方,那用什么看?”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眼睛”。那么眼睛和eye就容易记住了。
2.差异法
这里的差异法是指中外文化的差异。例如,英语中“dog”的发音和中文“大哥”的发音有点像:“如果在英语中念‘dog时,同学们能像平常一样答应吗?这样的大哥,你们还想当吗?”学生们会哈哈大笑,答案显而易见。
英语中长音和短音的发音区别也是可以作为趣味点来下功夫的。例如,“I usually go to park by ship. ”一句中的ship发音是短元音,读起来必须短而快,如果不注意发成长元音,那就是sheep了。教师可以说:“世界上的出行方式有坐火车、汽车、轮船,古时候有骑马,但没有谁去骑羊吧?如果发音错了,那又会是一个大笑话。”
(四)制造英语交流的机会和环境
英语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农村学生学英语的方式往往是做题,朗读单词和课文,而不是把英语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去。因此教师可以有意无意地引导学生speak in English。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拿手提电脑给学生播放英语电影、英文歌曲,让学生适应英文在实际中应用的情境。教师可以把学生分类,让其扮演不同的角色,并用英文交流,如商场购物情景、课堂师生问候、猜谜语、玩游戏等,从而使学生勇于开口说英语。
在写作上,教师可以举办英语作文大赛、英语歌曲大赛、朗诵大赛、英语话剧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展现学生的才艺,让学生喜欢英语。
教師还可以把音乐带入课堂。以湘鲁版小学英语教材section B 中的“Listen and sing ”环节内容为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把音乐部分提前,用手机或者录音机在正式上课前播放,或者教师自己打着拍子哼唱。“Do you like PE? ”中 “One , Two ,Three ./Do you like PE? / Four, five , six . / Do you like PE?…”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都很强,经过教师反复哼唱,他们也很容易学会,那么教师可以问学生:“Do you like PE ?” 学生的回答有些是肯定的,有些是否定的,那么教师可以顺势进行下一步的新内容教学。
(五)保证充足的教师资源,净化英语学习的社会环境
教育部门需要合理配备专业英语教师,培训非专业的在岗英语教师,确保每个学校有足够的专业英语教师来授课。术业有专攻,专业的英语教师在英语讲课中有更高的水平,能把一个知识点讲授得更深入、生动,更受学生喜欢。趣味性教学必须建立在教师有一定宽度和广度的知识的要求上。
如果英语教师的数量充足了,教学质量上去了,学习英语的人多了,表现英语的机会多了,那么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就浓了,英语表达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学生的意识,这将促进趣味性教学的开展。
四、结语
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而趣味性就是英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内因,能够促进英语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波峰.浅谈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英语广场,2018(5):137-138.
[2]朱顶峰.论小学英语课堂趣味性教学[J].时代教育, 2013(8):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