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顾屹
摘要:革命歌曲独特的道德教育优势,其作为学科教学的辅助手段能够赋予课堂独特的魅力。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要以育人为核心,根据各学科特质和具体教学内容,认真思考与设计育人的整体框架,巧妙而适度地融入革命歌曲,使青少年学生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境界,从而让育人目标实实在在落地。
关键词:德育 革命歌曲 学科 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8-0067-03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在任何时候都应放在学生全面发展的首位。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教育活动。学校德育作为青少年品德发展的重要机制,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渗透在德智体美劳教育之中,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一、革命歌曲的育人功能
中国革命歌曲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活动中所创作和传播的蕴含着中华民族革命奋斗精神的歌曲。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为目标所形成的一种先进文化,它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时代旋律,也传承了厚重的中华文化。革命歌曲在丰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道德教育优势。它以特殊的语境和经典的旋律承载了真善美的内涵,具有感染和暗示的积极作用,充满无限的感召力,引导着青少年在聆听中追忆艰苦而激情的峥嵘岁月,在传唱中潜移默化的提升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应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效,从形式到理念、从思维到行动,都要主动与红色文化进行融合,向青少年传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鲜活素材,引导其学会甄别国内外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
二、革命歌曲融入学科教学的探索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中指出: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人文学科中的人文关怀、社会伦理内涵,潜移默化的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将革命歌曲作为学科教学的辅助手段,不仅能够生动有力地说明、阐释、补充教材内容,大大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能在實施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红色文化及人文类学科的育人功能,赋予课堂独特的魅力。
(一)优化德育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德育课堂实际成效
德育课程是在中小学阶段开设的以培养学生品德为根本任务的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道德与法治”,高中设置的德育课程主要是“思想政治”。德育课程的实施应在重视、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当前相当一部分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偏低,不少任课教师的德育工作模式仍以说教为主,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德育课程内容过于抽象化和概念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缺乏紧密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德育实践活动没有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活动载体功能性不明显,导致学生掌握的德育理论知识难以内化为实际行动。
革命歌曲融入德育课程,有利于优化德育内容,贴近实际生活。教师可立足于品德课教材,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革命歌曲作为专题模块融入课堂教学。如《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电影《铁道游击队》的主题歌,故事发生地为山东枣庄,曲作者吕其明运用山东民歌中富有典型意义的音调创作了这首极具感染力的抒情革命歌曲,将铁道游击队员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红色童谣《歌唱二小放牛郎》讲述了年仅13岁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在反“扫荡”中,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故意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最终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歌曲中的同龄人所表现出的有勇有谋、不怕牺牲的精神使青少年受到震撼,由此将爱国的种子和特殊的情愫深深植入心中。教师可将上述歌曲巧妙引入德育课教学环节,联系革命歌曲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描述的英雄人物故事,让学生体会歌曲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和伟大精神,将抽象、概念化的理论说教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典型案例,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拉近教育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关注歌词文学性和修辞手法,将革命歌曲融入语文教学
“语文课应注重利用课程的语言文字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道德熏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审美情趣”。歌曲是包含音乐性与文学性的综合艺术体裁,中国革命歌曲历经历史的沉淀,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旋律的艺术享受,更有歌词语言艺术所表现的时代风云。如语气词、叠音字等词语深化了歌曲的主题,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等多样性的句式严密、细致并精确地表达了歌曲内容,也使歌声和谐、气势贯通;反复、排比、顶真、夸张等辞格丰富了情感表达,能够更好地配合旋律,体现了时代精神。
语文课中可巧妙结合革命歌曲的歌词引导学生进行字词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学习。如《活活困死小东洋》中“割、拆、扒、劫、捉、打”一系列动词的运用使语言形象生动、重音突出、韵律和谐,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广州暴动歌》中“你我一齐来,冲锋号,敌人已杀来,老百姓,赶快站起来,哎呦呦,站起来”等口语化的叙述和感召性的句式,使得整篇歌词语意显豁、节奏明快;《八角楼的灯光》大量运用了排比句式和比喻、夸张、拟人、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歌颂了革命者的崇高和伟大。通过对歌词语言的欣赏、阐释、分析、体会、朗诵,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将语言符号幻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同时也使学生情绪跌宕,激起民族豪情,催生积极向上的情怀。
(三)结合历史形势和背景事件,将革命歌曲融入历史教学
历史课要注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国家认同和国家主权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每个历史时期产生的革命歌曲来认识历史、社会,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中国革命歌曲的“核心作品”主要涌现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革命歌曲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逐步发育,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达到一定的规模,而后在抗日战争中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蓬勃发展并日趋成熟。各个历史阶段的革命歌曲具有符合时代特征、形势要求和音乐规律的特征,对于推动革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20年代在工人革命运动中产生的《工农联盟歌》《国耻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歌》《劳工记》《奋斗歌》《京汉罢工歌》《五卅运动》,土地革命时期的革命民歌和红军歌曲《当兵就要当红军》《十送红军》《共产儿童团歌》《刘志丹》《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到陕北去》,抗日战争期间的抗日救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毕业歌》《铁蹄下的歌女》等,这些革命歌曲都与初中历史教材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紧密结合,在教学中选用恰当的歌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境意象,不仅能再现历史,还能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激发想象力,对于了解历史有很大的帮助,借助革命歌曲的育人功能辅助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接受爱国教育。
(四)突出地域特征和典型风格,将革命歌曲融入地理教学
地理课要注重利用地理常识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人类所生存的世界,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力,加强学生对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很多革命歌曲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往往以当地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旋律为基础创作而成,体现出当地音乐的典型风格。山西地区是抗日战争最主要的根据地之一,《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武装保卫山西》等一系列优秀经典的革命歌曲都是在山西革命根据地诞生的。云南既是抗战的大后方、更是主战场,当时大批文化精英为实现“为抗战而艺术”的目的,与云南本土的文化青年一道,以音乐为“投枪与匕首”,创作了《六十军军歌》《青年颂》《只有拿枪上战场》《卢沟桥畔之歌》《杜鹃曲》等抗战歌曲,音响意蕴表达了云南民众不惧外辱、团结一心的民族情怀。这些革命歌曲承载着地方民众爱国爱家、敢拼敢战的革命精神和对正义光明的追求,其折射出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估量和绵延不断的。
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探寻各地区革命歌曲形成的基础和原因,找出歌曲与其地域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授课效果便会事半功倍。如皖西地区与湖北、河南接壤,北连阜阳,东与合肥相邻,南与安庆相连,是安徽西部地区大别山北麓的统称。在皖西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中,广大革命军民共同创造了大量的革命歌曲,有根据皖西原有民间音乐改编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工农兵歌》《红军胜利歌》等,有当时新创作《反对帝國主义歌》《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还有引用外来曲调填词而成的《工农兵反日歌》《上前线去》等,这些歌曲因地理位置与历史人口迁移的特点,在音乐上有明显的南北过渡和融合色彩。教师在讲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如能因地制宜地引入这些带着浓郁地域、民族气息的革命歌曲,便会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使革命精神融入孩子们的心灵。
三、革命歌曲融入学科教学的思考
(一)遵循有效性和适度性原则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多种多样,歌曲教学是学科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因此要正确处理好歌曲教学与学科教学的关系。首先,从教学目标出发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革命歌曲。教师要结合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仔细甄别、认真筛选,将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经典之作糅合到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欣赏、思考,真正达到有效教学。其次,革命歌曲融入学科教学要掌握适度原则。学科课程的教材体现了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应居于主导地位。歌曲教学是帮助教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生动课程的有益补充,处于辅助地位。因此革命歌曲融入学科教学要准确把握歌曲的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不可喧宾夺主,更不能上成简单的音乐课。
(二)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着教学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营造良好地学习环境。为此,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立足教学实践,不断加强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时时闪现智慧的火花。除了适当运用革命歌曲,也可将歌曲与其它辅助教学形式相结合。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会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让学生在兴趣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教师自身也会拥有一种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依托德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
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承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和平台。革命歌曲融入德育课程,还要注重与地域文化特色之间的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地方红色资源的优势,实现学校德育的特色化、常态化和持续化。学校可与地方政府及各红色基地合作建立德育课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参观革命遗址、游赏红色文化景点、瞻仰革命前辈故居、烈士陵园祭扫等活动,让青少年身临其境,在红色文化熏陶下牢记历史事件,形成责任与担当意识,以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与生活。此外,要以活动建设为重点,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可在红色基地播放音视频来宣传和推广当地革命歌曲,还可在国庆、党庆等特殊的日子组织革命歌曲合唱比赛或展演活动,以便营造红色经典的氛围,扩大地域性革命歌曲的影响力,从而激发出学生心中的奋斗情怀,实现对革命文化的传承。
总之,立德树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这一根本任务要落实到学科教学中。革命歌曲融入学科教学,是对传统学科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教师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继续探寻革命歌曲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践路径,要以育人为核心,结合学科特质去选择、开发、编排教学内容,思考与设计育人的整体框架,寻找革命歌曲融入课堂的切入口,把握住教学的关键环节,从而让育人目标实实在在落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革命歌谣选(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