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初探

2020-11-16 01:52郭艺
关键词: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德育

郭艺

摘 要:目前“大思政”工作的格局理念要求高校对教育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在此形式下,大学英语课程如何改革以及任课教师应该做些什么,以顺应趋势值得学界关注和思考。本文将就“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必要性、如何突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学科建设的局限,将价值引领贯穿到大学英语课程、如何开发及挖掘大学英语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等问题进行探索,以期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有机结合的理想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英语课程;德育

中图分类号:H319.3;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10-0070-05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将“以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来[1]。由此学界加强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促使其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邱开金教授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的文章中指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绝不是简单的文字次序调换,从教育理念或课程理论讲,完全是两种内涵不同、取向范围不同的概念。”[2]与此同时,时代大势的要求以及國家战略的高度将英语教学培育人才的目标定位于“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并存的具有对本土文化高度自信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然而多年来,我国英语教学模式长期追随英语国家标准,英语教学材料多选取代表西方文化及习俗的文章,从根本上忽视了中国主流思想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内容。这种教学内容上的中西方文化及主流思想价值观传输比例的严重失衡既违背了时代要求,也不利于我国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因此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是具有重要探索意义并且十分迫切的。

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必要性

从本质上来说,“课程思政”与教书育人的目标是相通的,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育人工作,所以课程思政是一个老话题。但是为什么当下又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建立“大思政格局”,着重强调育人,并将其作为时下的一个新任务。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还没有树立“全课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并且认为所教授的非思想政治类的专业课程知识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导致了课程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脱节的教育现象。由于教育者的理想信念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其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应首先澄清“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必要性问题,使得英语教育工作者能够打消“思想政治教育只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狭教育理念,充分意识到此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其坚定理想信念,落实教育内容,发自内心地推进协同育人建设。综合来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是势在必行的,原因如下:

(一)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由于当今社会一直充斥着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原则以及消费主义享乐观,因此价值观体系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并缺乏应有的理想信仰。如果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方面再存在缺失,就会加剧该群体中自我奉献精神的匮乏,个人利益至上原则的蔓延。除此之外,诸如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带来信息共享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学生群体中信息泛滥、价值观扭曲等负面作用。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中国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精神风貌及道德水平关系重大。在此背景下,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承载体以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匮乏、道德水平下滑等现象提供了一剂良药。因此如何将这剂良药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使其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并贯穿于学习生活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成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也是大学各科教师需要在教学方面积极探索的新领域。

(二)大学英语课程性质的要求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面向学生范围最广、学时较长的一门必修的基础通识类课程,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部分。罗军强、方林佑两位学者在《高等学校通识教育探索—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一书中提道:“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统领一所大学,面向所有的人,其核心是通过完整的知识培养健全的人。通识教育不只是大学的事,而是一种“国事”——关系到国家未来是否继续强大,是一种具有国家自我意识的心灵攀登。”[3]因此在积极探索课程中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其隐形育人功能以促成学生语言技能与道德修养“双赢”的工作方面,大学英语教师责无旁贷。

其次,英语教学是一种跨文化教育,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同时,也需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然而,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对于涉世未深、缺乏阅历、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学生所产生的内心冲击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可能会困惑、迷茫,并且可能会产生一些如“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等盲目推崇的错误思想。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霸权现象以及英语教学所用的承载了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性形态的英文素材,更加重了大学生的困惑。作为英语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仅要发展语言技能,更要成为一个拥有批判性思维、正确政治立场、崇高道德修养的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加以引导,避免其进入误区。

二、大学英语课程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具体途径

高校是学生高层次阶段培养教育的重要场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因此高校教师、课程都应担负起回答这三大问题的使命,形成“协同育人”的整体氛围。以往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及水平的提高完全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的学工和团委是负责这门课程及学生思想工作的主要部门,其他院系的教师完全不参与该项工作。然而“大思政格局”的建立就是要求高校教师要改变这种观念,强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更应该而且必须涉及院校各个部门,任课教师要打破学科界限、促使“课课育人”整体氛围的形成。众所周知,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最具主观能动的因素,是高校课程思政创新的主体。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是价值引领,都依靠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教育教学方法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隐形德育教育的成效。为达到理想育人效果。作为课堂教学中扮演引导者角色的大学英语教师更应该从我做起,以教学实际为出发点,结合实践,在具体途径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针对大学英语教师在思政内容融入教学方面应该做哪些方面工作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总结如下:

(一)树立思政意识、坚定政治立场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并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4]因此,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高校教师,无论所授学科,都应先明确,所传之道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将教学的最终目标确定为立德树人。而大学英语教师作为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传播者,中英语两种语言的教授者,更应牢记主流意识形态导向以及正确的政治立场。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及应用,还应思考教科书的内容总体上体现了怎样的价值取向、授课内容是否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相符以及是否真正做到现行教育与隐形教育融会贯通。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业务素质扎实,在思政方面还要有情怀、讲政治、正人格,以此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要求。

(二)研究教学对象、深化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是教学内容的接收者,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心理及学习需求,才能够做到教学过程有的放矢。由于当代大学生身心成长的全过程都处于社会转型背景下,因此该群体拥有其独特及鲜明的时代印记。大学英语教师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学习生活,应该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拉近师生间距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才能够补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材料,融入具有吸引力的时事热点,打消学生抵触情绪,摆脱空洞乏味的说教,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达到德育的目的。除改善师生相处方式外,教学内容的选取也不应被忽视,由于承载大部分教学内容的大学英语教科书选材导向以实用性、广泛性、趣味性为主,选材来源多局限于西方报纸、杂志、小说的节选,而思想政治教育性目标却极少涉及,意识形态审核方面又相对宽松。因此,该现状应引起有关部门及授课教师的充分重视。虽然教材内容的设置有待改进,但并不意味着教师是完全被动的,英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好目前的教学材料,挖掘其中的德育内容,扭转形势,变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而只要认真思考探索,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是很容易被教师发现并加以利用的。以笔者实际教学中采用的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视界大学英语3》[5]为例,全书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以一话题展开讨论,经过深度挖掘,每一话题都可以由任课教师拓展并自然加入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时事热点,以此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具体总结如表1。

(三)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

近年来,学界的关注点逐渐聚焦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问题,诸多学者对此问题各抒己见,并且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导向是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导向的转移使得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向文化导入方面倾斜。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西方影视作品的欣赏以其直观、新颖、生动的特点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增长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达到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强人文素养的目的。我们在看到一些可喜之处的同时,也不应该忽略一些教师在英语试听课上,选择视听材料的时候缺乏理性客观、认真筛选辨别的态度以及不分良莠整体打包的错误做法。一些学生在观看潜藏西方价值观的影视材料的过程中,并未得到教师对于价值观的评析和引导。然而,西方一些国家恰恰利用此点,以隐蔽的形式和传播技巧,将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藏于其输出的文化產品中,使大学生在消费的同时,受其影响,又不自知。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盲目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的庆祝,而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态度冷淡的原因。这种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西方文化霸权的乘虚而入,对于本土文化和本民族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冲击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应该引起世人尤其是高等教育者的反思。作为东西方文化传播者的大学英语教师也应一改往日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以应对新问题,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问题,锻炼其思辨能力,促使其形成开放、辩证的学习态度。具体方法如下:

1.加强“对话式”教学

对话教学法是教师建立在民主、平等、信任、尊重学生学习自主性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教师结合书本内容,确定对话主题,学生根据对话主题,利用所学知识并结合书本知识与教师、同学进行理论知识、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应用对话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围绕所学内容、所选话题进行互动、沟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关系、学生思辨能力、学生情感认同等得以促进与发展。与此同时,德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引发受教育者的情感认同,促使其将所学投入到生活实践应用中,而道德修养的提升、灵魂的教育不应该只依赖并停留于“知识的学习”“道理的灌输”,因为枯燥的学习方式一方面使得教师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容易使学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引发共鸣,更不用提达到“入脑入心”。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进行隐形德育的过程中,应一改往日传统的“独白”式教育模式,尝试以“对话式”的教育方式,以教学过程中穿插课堂讨论的形式,在师生平等的氛围中,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更加直观、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会。以笔者课堂教学为例,在《新世纪大学英语3》第一单元Unit1 Hero and Courage(《英雄与勇气》)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微辩论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讨论关注明星还是关注英雄的问题,区别崇拜与娱乐的概念,即按照“如何定义英雄?”“如何以其为榜样学做英雄?”对新时代英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同龄人的观念分享,使学生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比教师单纯空洞的说教更令学生觉得直观、详实、印象深刻。除此之外,授课教师应明悉话题讨论并非就是任由学生就话题进行完全自由的讨论,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与指导以确保正确的导向。而一些问题的讨论也要避免流于表面,应加以深化,如对于英雄与勇气的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得出普通人也要拥有崇高的追求,哪怕做不了英雄,也应当做一个“好人”的主题升华。

2.采用案例式教学

作為20世纪发展起来的极具潜力的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情景化。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的,提供相关案例及教学材料,指导学生阅读及参考,设置议题组织讨论,最终加入评判结果及解决方案[6]。从本质上说,道德教育是一种道德认知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受教育者在面对德育内容的时候,并非是毫无思想、毫无选择性地被动接受的。而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已有生活经验对这些内容加以选择、处理并在内心形成认同的过程。案例教学模式恰恰为思政教学内容的融入提供了途径,比如教师可以举出承载德育目的的具体案例并且以案论理,在具体、生动的道德案例情景中,学生可以发挥其主体性道德思维,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思考方式、操作方法或应对策略进行思辨。大学英语教师可采用此法,根据所教授内容,发掘思政教育结合点,选择具有家国情怀、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事例与材料融入其中,并与学生分享与讨论,以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获得真切感悟并达到隐形德育的理想教学效果。又以《新世纪大学英语3》第一单元Unit 1 Hero and Courage(《英雄与勇气》)为例,教师在讲授之前,可以为学生介绍全国具有先进性、时代性、代表性的“时代楷模”如袁隆平等具体人物,让学生从他们的具体行动与贡献中体会时代楷模所体现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丰富充实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应成为教师发挥教学能力的依据材料,而并非是其局限。在媒体极大丰富的当今社会,教师既要挖掘教材,也要不拘泥于此,积极进行其他媒体资源的筛选与整合,以实现“政治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的目的。如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抽出部分时间选取《中国日报(英文版)》具有代表性的、时事性的文章要求学生进行时文翻译练习,在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同时,使其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提升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教师还应提醒学生注意和防范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文化领域的渗透,尤其是警惕海量的互联网信息。目前,一些网络信息被别有目的的境外势力所利用及炒作以达到抹黑政府、激化矛盾、动摇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信心的企图。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运用具体事例进行引导,提醒学生甄别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做出合理判断,如2019年美国CNN电台在未对英国遇难的39名偷渡者进行身份确认的情况下,在报道中将其全部认定为中国籍,并大肆宣传,后经英国警方证实39人全部非中国籍。这种失实报道,可以由教师作为实例,以此让学生认清要批判性地对待各种信息来源,加以思辨,不可盲听盲从的道理。

4.增设利用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提出的。第一课堂是指按照学习规律科学规划的具有明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地点的教学活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校作为主要场地。而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之上,围绕教学目标以发挥学生自主性、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内容延展。二者相互结合以达到全面育人的功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其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民族精神、建立民族自信;其三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其综合素养,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这三个层面的理解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宏大性决定了其内容的广泛性,然而大学英语课程的课堂学时是有限的,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以及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鉴于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并有待于发掘的情况以及学习是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特点规律,大学英语教师还应利用好第二课堂及学生课余时间,善于布置相关的课外任务与组织相关的课外活动,以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任课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英文版十九大报告等资料、组织举办“我的中国梦”为题的英文演讲比赛、英文时事新闻翻译大赛等,通过扩大学生阅读与丰富校园活动双管齐下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语言基本技能与思政教育“无缝对接”的理想效果。

三、结语

本文在如何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是全球化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也符合教育部关于“隐形育人”的大学课程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语言技能的培养已经远远不能局限于单纯的英语技能的训练,语言表象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及人文精神更有待教学者与研究者不断探索与挖掘。借助英语的桥梁作用,英语教师完全能够探索出一条道路使得思政内容与英语内容“无缝对接”,在实现增强学生内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同时,提升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培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岩.协同视域下高校思政智库的现实价值与建构策略研究[J].江苏高教,2018(03):86-89.

〔2〕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03-21.

〔3〕罗军强,方林佑.高等学校通识教育探索——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20.

〔4〕谢守成.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4-9.

〔5〕汪榕培,石坚,邹申.新视界大学英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6〕王敬红.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1):114-118.

(责任编辑 徐阳)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s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ystem

GUO Yi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a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requires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all-round educational reform. To comply with this trend, these questions such as what college English course and its teachers should do merit our considera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into college English course,the special ways of breaking through the limits of subjects, and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developing and integra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the contents of the teaching to realize the ideal teaching effect which results in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between morality education and knowledge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Course; Moral Educatio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