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补 中(正高级教师) 胥 文
语文一轮复习要全面、系统地夯实学生的基础。就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而言,有一些教师盲目地认为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简单,于是抛开教材,导致学生遗忘教材知识点,知识零散化,没有形成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有些学生盲目做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研究高考真题,对高考试题的特点和规律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总结解题技巧和方法。以上误区导致学生对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点,实用类文本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题等问题仍然感到迷茫,能力和素养没有得到提升,实用文文体思维没有得到发展,成绩仍然在原地踏步。对此,笔者围绕提高一轮复习备考效益,从教材回归、研究《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与真题、总结答题技巧及重视激励等方面,提出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的一些策略,以期对广大师生提高复习备考效率有所帮助。
有句话说“教材无盲区,处处是考点”,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教材与高考的关系,启发教师要做好高考复习,首先必须回归教材。当然,回归教材不是把教材拿出来读几遍,而是要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点、能力点进行梳理归纳,并重做教材中的典型习题。
《考试大纲》提到的实用类文本体裁包括“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对应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就是必修①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必修③第四单元科普文章,必修⑤第四单元科技论文和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对应部编本教材,则为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通讯与新闻评论,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章(其中包含人物传记)。
找到了对应的教材内容,我们就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进行梳理归纳,以构建形成不同类别的实用类文本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这种体系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也可以用图表的方式呈现,便于学生理解、识记和运用。笔者以表格的方式摘取部分要点,示例如下:
序号类别知识点能力点1新闻类文本1.概念2.特点3.类别4.结构1.识别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2.区分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3.把握事实与观点的关系、表达观点的方法4.提取有用信息2报告文学报告文学与新闻的联系与区别1.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2.分析叙事写人的手法3人物传记1.概念2.特点3.类别4.常见表现手法1.提取信息,梳理传主人生经历2.把握传主思想、精神及其形象3.分析塑造传主形象的方法4科普文章文体特点说明方法分析说明事物、阐释事理的方法及表达效果5科技论文论点论据论证1.理解文中概念和文章思路2.把握作者观点3.分析论证方法、论证逻辑4.分析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学生还要重做教材中的典型习题。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典型习题,很多是高考命题的母题,在很多高考试题中都可以看到教材习题的影子,在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必修③《动物游戏之谜》课后第一题如下:
一、动物为什么游戏,着实让人迷惑。课文里提供了几种假说,请你总结一下。你对每种假说的认同度如何,请用“★”号表示(最高为五星),并说明理由。
假说根据结论你的认同度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
这是一道梳理文本内容、提取信息要点的题目。笔者将2017年全国卷Ⅰ第7题、2019年全国卷Ⅱ第4题与这道题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高考试题与教材习题之间的联系:①文本材料都是科普文章;②都是内容梳理题;③训练和考查的都是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④都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将这两道高考题溯源,笔者发现这两道高考题的母题就在教材中。因此,笔者认为重做、并且做好教材中的典型习题不仅不是无用功,反而能够进一步夯实学生基础。
做好高考复习备考工作,熟读《考试大纲》。《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内容,确定了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师生理应准确掌握。特别是当《考试大纲》有细微调整或变化的时候,更应高度关注其变化点。如2017年的《考试大纲》,在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对文体的表述是“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与2016年相比,顺序有了调整,以前排列第二的“新闻”变成了第一位,以前排列第一的“传记”变成了第二位。这反映在2017年试题中,就是三套全国卷试题考查的都是新闻+报告等阅读材料。
对近三年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如果师生能够从文本呈现形式、选材价值取向、试题设题特点以及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题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分析研究,对于高考试题特点便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必将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研究近年来实用类文本阅读高考试题,我们可以发现它的一些特点。
一是文本材料以群文形式呈现。高考语文试题出现群文阅读形式,可以追溯到2013年人物传记阅读出现“相关链接”时,到2017年开始考查新闻、报告、科普文章时,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已鲜明地融入了群文阅读思维,将三则或四则非连续性文本以群文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材料围绕一个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选取而来,文本之间具有一定的结构关系。如2019年全国卷Ⅲ,围绕“志愿服务”这个议题选取了三个文本,三个文本均为研究报告,材料一侧重已经过去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精神遗产,材料二侧重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材料三则跳出奥运志愿服务,却又与志愿服务有一定关联,是一种广义的志愿服务。三个文本中,材料一、二与奥运志愿服务有直接联系,材料三则是一种松散的联系,它们之间是在一个议题下的群文关系。
二是文本选材来源广泛,紧扣现实热点。高考试题材料的选择和组合应做到“角度多样,视野开阔”,这在实用类文本试题材料选取上体现得尤其充分。由于实用类文本试题材料以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呈现,对材料的约束和限制较少,因此其选材范围较大。以2019年三套全国卷试题之文本材料为例:从议题看,全国卷Ⅰ是文化遗产保护,全国卷Ⅱ是现代科技与中国桥梁建设,全国卷Ⅲ是志愿服务,议题呈现多元化格局,又与现实热点紧密联系;从文本体裁看,全国卷Ⅰ包含研究报告、图表、知识性语段,全国卷Ⅱ由社论、新闻评论、研究报告组成,全国卷Ⅲ则均为研究报告,文本体裁多样化;从文本来源看,有学位论文(如全国卷Ⅰ材料一),有专著(如全国卷Ⅰ材料二),有期刊文献(如全国卷Ⅰ材料三),材料时间有近年的(如全国卷Ⅲ三则材料均为2018年的期刊文献),也有较早的(如全国卷Ⅱ材料一的社论是1954年的文章)。选材广泛,正是群文阅读文本组织的一大优势,只要文本材料在议题范围内,具有考查价值,均可成为高考实用类文本的选材对象。
三是设题综合考查多种能力。笔者以2019年全国卷Ⅱ第5题为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
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
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建设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题干中“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指向的是材料整体,同时,选项也明确地做出提示:“材料一”“材料二”“综合三个材料”,很明显侧重考查考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四个选项均是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侧重考查信息提取能力;A项专门考查赏析评价能力。要想准确解答此道试题,离不开考生对文本材料、试题选项的阅读理解能力。本道试题考查了考生的多种能力和多方面素养。
再看2019年全国卷Ⅱ第6题,原题如下:
6.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此题答案分散在三则材料中,考生想要准确回答此题,必须对三则材料进行整体感知、正确理解和分析,才能提取出答案要点,最后进行准确阐释和表述。这样一道题,综合考查了整体感知、理解分析、提取信息、正确阐释、准确表述等多种能力和素养。
备考复习,离不开训练。语文学科分配到的复习时间是不多的,专门用于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的时间更少;因此精选训练题十分重要。学生不宜盲目、重复地做题,首先应该做的是高考真题。高考真题在文本材料的选择上,在试题难度、区分度的把握上,是相当典型的,试题命制非常规范,试题答案对学生答题具有指导作用。多做高考原题有助于学生形成答题的规范意识,把握高考试题的特点;其次应该练的是部分省命制的模拟题。各省的诊断考试站位高,视野开阔,命题规律与高考真题一脉相承,其训练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有了题,怎么练才能提高效率?学生可以进行集中练习,将近三年的高考试题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抽取出来,进行集中训练。还可以进行定时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一般以不超过15分钟完成为宜。教师应该在学生练后即讲,学生及时反馈疑问,教师马上讲评,条件允许可配以投影展示答卷,学生讨论评分,有问题及时订正。还可以借用高考真题材料,由学生编创试题,自拟答案,让学生站在命题专家的视角,可以更好地把握高考试题的特点。
针对不同试题要总结不同的方法技巧。学生应了解选择题干扰项常见的类型,如绝对化、强加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混淆时态、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曲解文意等,这对学生答题是有意义的,而“锁定区间、细心比对、灵活思考”则是做好选择题最重要的方法。图表分析题看清数据、看出变化、看懂趋势的“三看”方法,可有效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整体把握、要点齐全、抓住标志性语句等方法十分实用。
做阅读鉴赏题,方法有很多,但都离不开“读懂”,因此有效阅读十分重要。师生都要树立“阅读就是答题,只有有效阅读才能有效答题”的理念,进而把“读懂文本”放在重要的位置。读懂实用类文本,应该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依据体式。实用类文本的体式特点最根本的是实用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它要阐述清楚的主要问题,抓住这三个主要问题,可以较快厘清文本内容要点。二是采用先读试题、接着读文本标题、最后读文本材料的顺序。先读试题,有利于增强阅读的目的性,集中注意力;实用类文本的标题在材料后,读文本标题,可以迅速明确本则材料的内容要点,有利于理解文本;最后读材料,可以较快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试题上来,随时关注与试题有关的信息点。三是勾画圈点。要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勾画与试题有关的信息点,以便于锁定答题区间。四是注意“非连续性文本”和“群文”特点,即材料具有片段性、异质性,体式多样,既相对独立又都指向议题,材料之间存在总分、并列、对比或层进等关系。
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怀特海说过:“在学生的阶段性求知欲望中,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地对他们的成功进行鼓励,学生就会为其阶段性的某种成功而感到欣喜,然后开始新的学习。”它启发我们,对学生已经取得的成功,哪怕只是某一方面,甚至仅仅是某一个小细节,都应该鼓励,这种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假如对学生的鼓励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就可能随时充满力量进行新的学习。在高三复习备考过程中,由于复习内容与新课相比较为枯燥,训练量较大,部分学生的疲惫感会逐渐增加,学习效率可能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细心呵护,重视激励,随时鼓励。
激励是有方法的。比如阶段性集中激励可以以会议形式集中激励一批学生。也可以每天用一分钟表扬一个学生的一个小成功,例如答案中的一个小亮点。还可以细水长流,今天表扬甲,明天表扬乙,后天表扬丙。一个阶段下来,受到表扬激励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之间正面竞争的氛围越来越浓,复习备考的效率自然越来越高。对学生的激励不一定非要物质性的奖励,学生需要的更多的是老师发自内心的认可。
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发现学生的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