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刘 朋
2019年11月30日—12月3日,山东省首次举行了全省考生统一参加的模拟考试,其试题名为《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以下简称山东模考)。山东模考的命题是在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指导下命制的,是2020年山东省高考命题的重要风向标。本次模考,语文试卷出现了三大变化:“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变成了现代文阅读Ⅰ;“文学类文本阅读”变成了现代文阅读Ⅱ,并且用现代诗歌代替了以往高考常见的小说、散文;文言文增加了1道主观问答题。本文以2019年全国卷Ⅰ为参照,分析山东模考现代文阅读Ⅰ的变化及其具体表现、变化原因,进而提出一些应对新高考的复习策略,以期就教于方家。
2019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约为2 500字,有6道题(5道选择题,1道主观题),21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摘编自铁凝的《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属于文学评论,1 200字左右,设置了3道选择题,共9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以“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主题,选择了三则文本材料,其中第二则材料含图表,属于说明文,实用类文本阅读1 300字左右,设置了2道选择题和1道主观题,共12分。
山东模考的现代文阅读Ⅰ以“科幻小说的文学性”为主题选择了三则文本材料,约2 000字,共有5道题(3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共19分。材料一摘编自冰村的《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500字左右;材料二摘编自王峰的《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1 000字左右;材料三摘编自汤哲声的《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400字左右。这三则材料都属于文学评论。
和2019年全国卷Ⅰ相比,山东模考不再按照“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分类,而以“阅读下面的文字”引出三则材料,淡化了文本的分类,和北京卷相似;文本减少了1篇(4篇变3篇);文字减少近600字;题目减少1道(6道变成5道,减少2道选择题,增加1道主观题);分数减少2分(21分变19分)。
下表是对山东模考现代文阅读Ⅰ和2019年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目设置的比较分析。
山东模考现代文阅读Ⅰ2019年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目设置特点的对比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材料一、二、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论述类)都是考查“理解和分析”。山东模考涉及3则材料,2019年全国卷Ⅰ仅涉及1则材料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材料一、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论述类)都是判断“说法”的正误。山东模考涉及2则材料,2019年全国卷Ⅰ仅涉及1则材料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材料二)4.下列不属于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工作的一项是(3分)(实用类·材料一)都是以文外选项对应文内问题。山东模考涉及对论点的理解,2019年全国卷Ⅰ涉及对概念的理解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材料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论述类)都是对“论证”的考查。山东模考是简答题,2019年全国卷Ⅰ是选择题5.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材料一、二、三)6.请结合材料,分析毛里求斯想要修复的档案文件的受损原因。(6分)(实用类·材料三)都是“结合材料”分析问题。山东模考涉及3则材料,答案具有一定的探究性;2019年全国卷Ⅰ涉及1则材料,答案要点是唯一的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实用类·材料一、二、三)2019年全国卷Ⅰ第5题是选择题,涉及3则材料,答案是明确的
由上表可知,山东模考虽然延续了2019年全国卷Ⅰ命题的一些形式,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除了上文提到的题目的数量、类型和分值的变化外,还有如下三个重大的变化:
2019年全国卷Ⅰ题目分别设置在“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后,对应单则文本的题目多,对应多则文本的题目少;山东模考设置在三则材料后,对应单则文本的题目少,对应多则文本的题目多。这个变化使学生检索信息的范围扩大,比较、筛选的时间延长,答题难度也随之增大。
2019年全国卷Ⅰ的第4题需要先理解“修复”这一概念才能做题,山东模考的第3题需要先理解材料二的“观点”才能做题,分析全文的论点显然比理解文中的一个概念难一些。2019年全国卷Ⅰ的第2题和山东模考的第4题都是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但全国卷是选择题,有“项”可析;模考卷需要先思考“什么是论证”,然后才能根据材料分析“论证的特点”。
山东模考的第5题涉及3则材料,存在两种观点,需要有理、有据、有序地展开分析,是对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效考查。
所以,山东模考题的难度不但没有随着文本的变短而降低,反而有所提高。这些变化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命题思路和框架”中的“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应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的这一内容。
分类标准不统一,需要进行调整。实用类文本是和文学类文本相对而言的,论述类文本是和说明类文本、记叙类文本相对而言的。实用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存在交叉关系,二者并列不够科学、不够和谐。
2017年全国卷开始出现论述类文本阅读(3小题,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3小题,14分)和实用类文本阅读(3小题,12分)三者并列的情况,笔者以为其分类出现了问题。
分析《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可知,论述类文本(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和实用类文本(包括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总体可分,具体不易分,而实际上无须分也不必分。如下表所示,二者在题目设置上有同级重复的可能,不利于对语文核心素养和学生能力的考查。
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和全国卷不同,北京卷的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一直非常灵活,在2015年就出现了以“中国印刷术”为主题的、不分类别的三则材料组成现代文阅读第一部分(共8小题,共24分)的设置。山东模考淡化分类,有学习北京卷的意味。
高考对学习内容的考查是选择性的。语文的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高考考查的一直是“读写”两个方面;文学类文本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类,高考一次往往只考一类;实用类写作有多种,高考也只是选择性考查。同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也不可能、不需要在每篇文本都进行考查。实际上,高等级的能力是兼容低等级能力的,只要把考查点合理地分布在不同文本,就可以有效考查学生的水平。
不考的内容不等于不重要,选考的内容在当前一定很重要。选考哪些内容往往和国家的教育政策、高校的招生标准以及命题思想、命题风格、时事热点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研究、分析高考试卷的变化和原因,对高考备考和高中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考命题“一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温儒敏先生在2017年北大的一次座谈会上曾经说过:“这几年高考语文正在改革,命题的一个变化是注意考阅读量和阅读速度,读得太少太慢,就做不完卷子。”增加文本的长度当然也是增加语文试题难度的方法,但这未必是最好的方法。
山东模考证明增加思维的难度同样是增加试题难度的有效方法。2020年1月9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做好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确“加强关键能力考查,优化试题情境设计,增强应用性、创新性”,命题方式会越来越灵活,也会越来越综合。增加文本长度不再是增加难度的重要方式,思维的复杂性会成为考试的重点。高考试题就是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进而体现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在未来,很有可能会出现考生在考场上看题时间少、做题时间少、想题时间多的情况。
对于高三毕业班的师生来说,在最后冲刺的三轮复习阶段,应该如何备战新高考,如何应对新变化呢?
教师对于高考新动向要及时发现,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快速应对。比如对于山东模考现代文阅读Ⅰ的变化,我们和同时举行的海南模考现代文阅读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完全一样;再和2020年3月3日的北京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卷第一题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非常相似,可以推断,山东模考现代文阅读Ⅰ的形式极可能就是2020年第二批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高考真题的形式。
这时,教师就要精心选择类似的新题先进行适应性训练。除了一些教科研能力很强的学校外,大部分学校都不具备独立命制试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向一些先进学校、机构寻求高质量的新题型试卷。
选题的原则有三个:
1.要“形似”,题目不再按照“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划分,而是以“现代文阅读Ⅰ”的形式组织3篇同一主题的材料。
2.要“神似”,题目要按照山东模考的命题思路命制,但也不一定亦步亦趋、完全一致,有适当的变化和合理的调整也是可以的。
3.新题必须是2020年的原创题,模考以前的试题和改制题最好不用。
在进行讲解时,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失误较多的新题型,要讲深刻、讲透彻,从问题的理解到原文相关句段的锁定、“陷阱”的辨识,再到要点的梳理,最后到答案的规范,每个环节都要落实到位。
因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也就没有完全一致的失误。下面以山东模考为例,笔者提供一个通用性的讲解过程供大家参考。
第一,通读全文,圈画重点字词和语句,在各篇材料旁列出简要提纲。
如山东模考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可列如下提纲: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的特色——两极分化的评论
宏大震撼的设定——没有精巧的剧情、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根本不值一提)
激进的写作理念——平衡的创作实践
不适合文学,但很适合科幻的文笔(语言)
如山东模考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二可列如下提纲:
1.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异造成传统小说和科幻小说的差异
细节、情感和社会反应——结构、框架上,文风疏阔
每一部小说都是一个新奇的世界,需要结构因素的解释
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
题材关注的不同造成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
探索、发现、惊奇——排斥细致形式(导致缺乏文学性)
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科幻小说不是缺少“文学性”,而是缺少“传统的文学性”
2.科幻小说无须在意文学性
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文学性的形成具有选择性和历史性
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需要与时俱进
科幻小说要坚持自己的“文学性”,如果“传统的文学性”不能包容自己,也无须在意
如山东模考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三可列如下提纲:
1.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
2.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的明显变化
第二,整体性思考。
材料一提出两极分化的评论,但“两极分化”的体现不是很充分,材料二大致对应不好(缺少文学性)的一极,材料三大致对应好(文学性)的一极。
第三,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展示。
例如第1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
【问题确认】
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等级为C级(含B级)。该题型的考查面比较广,对应信息散布在文中,需要快速搜集、筛选和比较。
【原文锁定】
(1)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2)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
(3)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
(4)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思考过程】
将选项的每一小节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判断异同和正误。
“科幻小说注重对幻想世界的描绘”对应(1)很容易判断是正确的。“要集中于创造新的世界框架”对应(1)也可以判断是正确的。“无暇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判断比较困难,需要先判断是否“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再分析原因。(1)和(4)都明确提到了“情感”,(3)提到了“剧情”和“感情”,(2)“细致的形式”包含信息比较多,应该也包括情节(剧情)。
综合以上信息可知,科幻小说“没有对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感做细致描绘”。到此可以断定该项的说法除了“原因”外都是正确的。本题的陷阱是(1)中“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看起来颇有些“无暇”的意思,但是这里并没有给出“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的原因,思考还需要再深入一步。细读(2)和(4)可知原因是“不需要、不想、不愿、不屑”去做。而选项中的“无暇”是想做而没有时间去做,所以“无暇”不对。
【方法总结】
现代文的“理解和分析”和文言文的“概括分析”近似,选项由“理解”和“分析”组成,需要分别思考、判断。本题A项涉及2则材料多个语段,有些信息需要推理、合成,难度很大。一般说来,该题型的错误多设置在“分析”上。做题时可以先看“分析”,后看“理解”。
例如第3题: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科幻小说定义的困难性,主要在于科幻小说是一种跨门类的、延展广阔的文学。”
B.“科幻文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丰富的故事资源,这种资源由科技的进步源源不断地提供着。”
C.“只要不违反基本的科学原理,作家完全有权利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天才臆测。”
D.“现代科幻文学对科学最新进展的表现很有限,大量故事的核心仍基于古典科学。”
【问题确认】
首先要清楚“材料二观点”是什么。根据题目《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和文意可知,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科幻小说是一种新型小说,有属于自己的“科幻文学性”,不必在意“传统的文学性”。然后我们可以逐项分析,看看其是否支撑“材料二观点”。
【思考过程】
A项支持材料三“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一直有争论”的观点。C项支持材料三“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的观点。D项支持材料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的观点。B项支持材料二“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的观点。
【方法总结】
该题要求给文中的“观点”找合适的论据,看似简单,其实不易。首先,文中的论点不明确,需要自己去概括;而且这里需要找的不是主论点,而是文中的一个小分论点,不易定位。其次,选项提供的不是具体的事例,而是比较抽象的理论观点,难度也因此而加大。再次,选项不是都指向材料二,而是指向不同材料,“因为它支持材料一或材料三,所以不支持材料二”这种不按套路和常理的命题逻辑充分体现了模考卷的难度和试水性。所以做题时要有全局观,能把三则材料融会贯通,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特别是主要异同之处。
再如第5题: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问题确认】
这是一道有一定开放性的探究题,能力层级是F级。问题的观念不在于判断,而在于分析,但主要论据出自文内,近似于信息筛选题。
【原文锁定】
材料二支持“不合理”的观点,材料三支持“合理”的观点,材料一是“激进观点”和“实践平衡”的结合,两种观点都可以支持。
【思路分析】
(1)明确观点。
(2)分析理由。认为合理就以材料三为主,谈共性,谈统一;认为不合理就以材料二为主,谈差异,谈变通。
【规范答案】
参考答案一:
不合理。理由如下:①科幻小说依托科技发展,长于构建幻想的新世界,给读者提供一种惊奇的审美体验,这是一种新的“文学性”。②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是基于文学史建构起来的,已经形成种相对封闭的审美惯性,除非它开放自己,接纳新小说,否则就不适用于评价科幻小说。
参考答案二:
有一定的合理性。理由如下:①科幻小说虽然和传统小说有很大不同,但毕竟还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类,必然要具备文学的一些基本共性,否则就不再属于小说。②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可以与时俱进,接纳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可以借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小说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在细节描写、叙事形式探索和情节模式等方面取长补短。
第四,强化训练。
完成精讲环节后,必须进行“点对点”的强化训练,确保学生完成从“能理解例题”到“会做新题”再到“新题做得又对又快”的阶段性突破。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几次整套新题全真性模拟考试,学生基本就能应对新高考了。
笔者以为,学生不必过于纠结什么“新变化”,高考之前出现的任何题型都是可以接受、能够掌握的。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课上跟着老师学,课下可以自己学”。学习的时候重思路、重方法、重规范、重能力、重迁移,不要死记硬背答案,不能做过就忘,要经常反思,总结做题的规律,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例如,同义词的替换是高考选项设置的常见方式,在山东模考中也不例外。如第2题A项用“设定的宏大和新奇”替换了原文中“宏大震撼的设定”。判断替换词的含义是否有根本性差异是做题的根本。考查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是一个新考法,如第2题C项中的“细腻表达”可以指传统文学和科幻文学中的“细致表达”,一定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才行。
根据一句话设置的选项如第1题B项最容易判断,根据一段话设置的选项如第2题D项就比较难判断,涉及多则材料、不同段落的选项如第1题A项最难判断。学生在做题时头脑要清醒,思路要灵活,不要拘泥于表面文字,钻牛角尖、抠字眼的做法是万万要不得的。遇到难题先放过,最后再返回做难题有时也是很好的。
学生平时要养成限时训练的习惯,按照考试标准要求自己。做题时要一边读试题材料一边圈画重点,读完试题后可以在试卷边上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然后再根据题目思考答案。整个过程要头脑清醒、思路清晰,整理出来的答案要齐全、用词要规范、条理要清晰、顺序要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