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 张 群
“论述”,即议论阐述之意,表明论述类文本在本质上属于议论性的文体。回顾人教版高中教材,出现的论述类文本一般是浅显易懂的文艺评论,诸如必修⑤中的朱光潜《咬文嚼字》、林庚《说“木叶”》、钱钟书《谈中国诗》等。相比之下,当前高考涉及的论述类文本内容比较深奥难懂,文本使用生僻的专业术语,且逻辑性较强,增加了阅读难度。
虽然如此,但阅读论述类文本有助于培养学生准确获取、分析、评价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高考更是将论述类文本阅读列为现代文阅读的首要考查内容。自2017年始,在承继以往考查的基础上,全国卷的第2题转向了逻辑思维的考查,主要是围绕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结构及其相关内容进行设点。
那么,如何解答这类试题呢?
论点包括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两者在文中一般都有固定的位置。前者在文本的首段、尾段或文本主体的某段,后者在文本段的开头、末尾或段中。有的论述类文本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出处一般在文末标注)。而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文本没有直接点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就需要考生自行概括。
比如,2019年全国卷Ⅲ的论述类文本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题目交代的只是该文本论述的话题,即主要内容。全文共有四段,第一段虽然有统领全文的作用,但没有提出明确的中心论点。后三段均有分论点:第二段中的“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第三段末尾部分的“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第四段的结句“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这些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的正确做法。抓住它们就可以概括出文本的中心论点: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对传统表演艺术进行真正的保护与传承。
掌握了寻找或概括论点的方法,有助于迅速判断选项的正误。比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2题D项:“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选项里的“文章末段论证了”提示我们,D项考查的是对末段论点的概括。回读原文末段,首句“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即是本段的论点,由此可以判断出D项分析错误。
论述类文本的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又称举例子,包括社会现象、史实、经典人物、经典性的著作、统计的数据等。理论论据又称讲道理,包括经典著作的语句、权威性的言论以及社会发展的原理等。
在论据上设置陷阱,也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一个考查方向。比如,2017年全国卷Ⅲ第2题C项:“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此选项由“观点+例子”组成,前后内容相互照应,看似准确,实则陷阱隐秘。考生应扣住此项中的关键词“甄选”,找到原文中提及它的语句,仅有“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这里提到要“进行综合甄选”,但并没有“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由此可以判断C项分析错误。
论述类文本运用的论证方法与议论文的一样。常用的有对比、类比、打比方、举例、引用、因果、假设、演绎、归纳等论证方法。下面分别举例解释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
演绎论证也叫演绎推理,这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如2017年全国卷Ⅱ:“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此例正是运用了演绎论证,它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前面讲“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属于“一般”;后面讲青花瓷与明初文化的关系,属于“个别”。
归纳论证也叫归纳推理,它与演绎论证相反,这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如2019年全国卷Ⅰ:“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此例运用的就是归纳推理,列举了两个例子(“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与“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各自对人民的情感),得出了结论“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
论证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判断选项的正误。比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2题A项:“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本项中,“对比”与“差异”相互照应,似无错误,实则陷阱隐秘。关键点在于弄清原文讲述“新子学”与“诸子之学”时是否使用对比论证。找出原文中揭示二者关系的语句,在第二段开头有“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交代出“新子学”与“诸子之学”有同样的品格,可见使用了类比论证,并非对比论证。由此可以判断A项分析错误。
结构包括文本的结构或段落的结构。常用的结构有: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和对照式。判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结构的方法有:
①抓层次的标志语判断。比如总分式,总起段的标志语有“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段的标志语有“因此”“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等。层进式的标志语有“不仅……而且(况且)……”“在此基础上”等,并列式的标志语有“首先……其次(此外)……最后……”“一方面……另一方面……”等,对照式的标志语有“……与此相反……”。
②抓文本的结构模式来判断。比如,总分式的基本结构模式是“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层进式的基本结构模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照式的基本结构模式有“正反结合”“破立结合”。
③抓段意的逻辑关系判断。比如总分式的“总—分—总”“分—总”“总—分”逻辑关系,层进式的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对照式的对比逻辑关系,并列式的并列逻辑关系。
四种论证结构中,在无标志语的情况下,层进式结构比较难判断,但是可以根据段意的逻辑关系与文本的结构模式进行判断。比如2019年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阅读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段意即中心句,分别是:第一段“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第三段“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第四段“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第五段“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为“①←③解释,③←④解释,④←⑤做法”,可见各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呈现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文本结构,由此可以判断此文采用了层进式结构。
文本结构可以帮助判断选项的正误。比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2题A项:“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此项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逐层递进(即层进式结构)”是相互照应的,考生只要弄清原文是否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阅读原文,第一段开篇就“提出问题”:文学艺术创作者应该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第二到四段分析了创作要“扎根人民”的原因,第五段则分析了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做法。至此可以判断A项分析正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判断选项的正误依旧需要回归原文,思考原文所用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或文本的论证结构等与选项的分析是否吻合。
总之,读懂文本是做题的基础。高三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考前复习时,不妨采用“三步”法: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学习论述类文本(文本可从2017—2019三年高考全国卷里挑选),重点练习理解与分析文本的论点、论证结构与论证方法,归纳阅读方法,奠定阅读基础;然后让学生做题,先练后讲,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最后,再辅以适量的限时测试,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阅读与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