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波,冯皓宇,常强,杨卓
(1.山西医科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白求恩医院骨科,山西 太原 03003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为特征,可导致骨脆性增加、骨折发生率高的全身性疾病[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绝经后妇女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对于破骨细胞的抑制减弱,导致骨吸收明显大于骨形成,出现骨密度降低及骨显微结构退行性变为特征的疾病[2],使绝经后妇女骨的脆性和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3-4]。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绝经后妇女已达1.45亿,而绝经又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一人群的患病率需引起重视。随着对骨质疏松症的不断研究,以及骨密度仪的推广应用,国内各地区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意在了解中国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调查现状和流行趋势,充分认识目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我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
1.1 研究对象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绝经后5~10年内,国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7~49岁[5-6],且50~59岁骨密度丢失速度明显加快[7-8],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多发生于70岁以上老年人。因此,本研究拟分析国内50~59岁妇女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等流行病学特点,可能代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结合2018年法国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指南[9],对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测量部位,应该选取腰椎和股骨近端,桡骨远端骨密度不作为参考指标[10]。
1.2 文献检索 使用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进行文献检索。检索词:“骨质疏松症”和“患病率”。检索时间: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
1.2.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内容涉及中国绝经后妇女的流行病学研究;(2)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检测腰椎或者髋部骨密度值;(3)文献中可提供或通过计算间接获得50~59岁绝经后妇女样本流行病学数据。排除标准:(1)类型为“综述”、“Meta分析”、“个案报道”的文献;(2)与主题相关性差的文献;(3)样本含量低,质量较差的研究文献;(4)特定人群相关的研究。
1.2.2 检索结果 按照检索词总共检索到509篇文献,最终纳入文献20篇(见图1)。纳入研究的流行病学信息见表1。这20项研究报道了国内包括北京、青海、四川、山东、江苏、海南等14个省市自治区的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情况。所有研究均以DXA测量骨密度T≤-2.5 SD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其中社区各种随机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占33.33%,其余研究未采用抽样方法。由此可见,国内骨质疏松症的随机整群抽样调查较少,其原因可能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制度尚不完善,社区居民对于骨质疏松症重视程度较低,依从性较差。
图1 文献检索流程图
表1 50~59岁女性不同地区、不同检测部位的骨质疏松患病率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类变量表示方法为数值(百分比)。腰椎和股骨近端对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比较采用χ2,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地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风俗习惯、饮食构成、环境地质等不同,这些因素对于骨质疏松症也存在一定影响。本文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地点所属区域划分,将不同地区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病率整理如下:(1)东北:8.09%(呼伦贝尔);(2)华北:17.92%(北京),5.65%(河北);(3)西北:9.80%(宁夏),22.06%(兰州),9.82%(青海);(4)西南:19.70%(四川),29.80%(云南),19.60%(重庆);(5)华东:7.70%(山东),15.68%(江苏),13.35%(浙江)。(6)华南:18.40%(广西),22.50%(广东),46.29%(海南)。根据研究地点所处纬度从高到低制作折线图如图2,综合以上数据可见国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大致呈北方低、南方高的分布趋势。
图2 研究地点纬度与PMOP患病率趋势图
2.2 不同检测部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差异 临床上以DXA检测受试者腰椎前后位及股骨近端的骨密度来反映骨矿含量,是目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金标准。不同检测部位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存在一定差异,根据分析(见表2),5项研究共计3 788例受试者的数据提示:分别以腰椎和股骨近端为诊断部位时,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4项2 746例受试者腰椎正位骨密度检测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高于股骨近端;2项研究共计566例受试者的数据提示两者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1 我国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本次研究从509篇PMOP的相关文献中最终筛选出20篇有效文献,均采用“-2.5 SD”标准:通过对诊断标准采用腰椎或股骨近端任何一个部位的骨密度T值低于临界值时就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平均患病率为20.38%。本文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地点所属区域划分,发现不同地区女性PMOP患病率也存在较大差异,东北、华北、西北等区域的患病率较西南、华东、华南区域明显降低。
表2 不同检测部位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
影响PMOP的因素众多,国内外学者仍在不断探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绝经年限的增加,骨量丢失逐渐加快,尤其是绝经年限,主要原因是随着雌激素水平的降低,骨吸收进一步增强,骨量降低。目前认为低体重为OP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体重则为骨量的保护因素[20,25],可能原因为高体重人群骨骼受到的纵向应力刺激较大,经过骨的不断改造和重建出现适应性骨密度增高。既往有研究显示不同民族之间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存在差异,而近期的1项研究显示同一地区的汉族和壮族之间PMOP患病率无明显差异[14],这可能与不同民族之间广泛通婚,文化交流融合等因素有关。而不同地区之间的患病率差异可能与体重、饮食习惯、体力活动、气候环境等因素有关,有待进一步考证,期待国内多中心的随机抽样调查研究。
3.2 腰椎前后位和股骨近端骨密度测量对OP检出率影响 国内部分学者认为由于腰椎退行性改变:腰椎小关节增生,前后纵韧带、黄韧带及腹主动脉钙化,以及椎体骨质增生使得腰椎前后位骨密度值偏高[31],诊断骨质疏松症存在“假阴性率”。而本文纳入的流行病学调查中7项研究结果显示,在50~59岁绝经后妇女这一人群中,腰椎正位DXA测量对于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高于股骨近端或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西班牙的1项针对50岁以上绝经后妇女的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32],50~54岁年龄组腰椎前后位骨密度测量对于OP的检出率为15.5%,股骨颈骨密度测量对于OP的检出率为1.8%;55~59岁年龄组分别为15.5%和5.8%,结果与本文所得结论一致。可能为女性中长期进行重体力劳动人数较少,腰椎退行性改变较轻,尚未形成明显钙化有关,不能否认男性腰椎退行性改变对于腰椎骨密度测量结果的影响。可见,绝经后女性腰椎骨量较股骨近端骨量丢失较早,且较明显,结合腰椎前后位DXA测量具有操作简便、不需要下肢辅助固定器的特点,可用于该年龄段骨质疏松症的筛查,有利于节约医疗成本,且操作简便、效率较高。
3.3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经济负担 骨质疏松症患者受外力作用易发生骨折。据文献报道,我国60~70岁女性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为35%,70岁以上女性达62.1%[33],骨质疏松性骨折危害极大,尤其是髋部骨折和椎体骨折,有一定的致残和致死率,根据法国的1项数据显示,因髋关节骨折的55岁老年患者中,23.5%在第2年死亡。骨质疏松性骨折在我国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社会健康问题。在北京,王亮等[34]对近几年121例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了回顾调查进行数据采集,结果显示髋部骨折平均住院天数24.48 d,平均治疗费用5.15万元;脊柱骨折平均住院天数13.62 d,平均治疗费用3.79万元。可见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费用较高,其中髋部骨折治疗费用及住院天数明显高于脊柱骨折患者(P<0.05)。其原因可能为:轻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采用卧床休息、药物阵痛、脊柱支具等保守治疗方案,必要时可采用微创手术治疗,即经皮椎体强化术[35],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护理要求较低、费用相对较低;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卧床时间较长,主要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内固定费用较高且护理要求高,常因泌尿系统感染、坠积性肺炎及静脉血栓等合并症的治疗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36]。
综上所述,不同地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存在明显差异。50岁以上女性开始出现骨量明显丢失,应采用腰椎骨密度测量对该人群进行骨质疏松症的筛查,对骨质疏松人群进行早期治疗;低骨量人群应积极消除危险因素,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进行预防。这将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对于提高老年女性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重新分配医疗资源意义重大。国内学者应继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对不同地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进行分析,并在研究中加强对居民骨质疏松症知识的宣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民众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和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防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