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西市人大常委会深化拓展“莱西会议”精神,主动参与、因地制宜,助推日庄镇沟东村脱贫致富,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力量。
主动参与,担当作为,强产业促发展帮民富。莱西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成立了沟东村产业推进组,吸纳农业、水利等有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立足库区移民村人均耕地少、传统种植收入少、濒临库区水源充足等实际,积极鼓励引导发展多种规模的设施农业。这个曾经的库区搬迁村、省级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山东省旅游特色村。
发挥职能优势,注重产业选择。沟东村有127户396口人、耕地430亩,大部分种植小麦、玉米、地瓜等传统作物,靠天吃饭,仅供温饱。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协调市农业水利部门,通过土壤土质检测、实施水肥一体改造,动员全村发展科瑞森无核葡萄种植,先后2次组织全村200多人赴外地学习葡萄种植技术,邀请农技专家讲解种植知识10余次,成立了青岛沟东果业专业合作社,打造“崴玉”品牌,真正将葡萄变成了全村的主导产业。2019年全村葡萄产量达80万公斤,一亩地收入达2至3万元,6户贫困户成功脱贫,村集体年收入12万元,甩掉了穷帽子,奔上了小康路。
拓宽增收渠道,打造“三同”实践教育基地。莱西市人大常委会教工委牵头成立了乡风文明推进组,协调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等成员单位,创新培训模式,打造实践基地,在沟东村创新性地提出了党员干部“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践模式,仅2019年举办的15期“三同”培训班,参训学员就达1500余人次。一方面,培训干部入住农户、融入生活,与群众打成一片,形成了党员干部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的平台,通过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实现了与村民面对面、实打实地沟通交流,真正了解村民所思、所想、所难、所盼;另一方面,通过交流,村民群众也及时了解了国家政策和全市信息化建设、市场需求等信息,打开了信息窗口。
不忘初心,自强不息,彰显库区移民文明新乡风。“村规民约作为村庄治理的‘小宪法’,就要通俗易懂,用群众的话说群众的事。”在村民大会上,莱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志强这样说。
乡村振兴,既要村规也要民约。“做一个勤快、干净、孝顺、讲理的沟东人;人要勤不能懒,有技术致富快;房前屋后收拾好,这家日子准过好……”沟东村正通过村规民约激发村民爱家爱村的主人翁意识,村民主动参与村务管理,自觉维护村容村貌,参与建设美丽乡村。去年以来,莱西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委室会同有关专家召开了3次协调会,本着“接地气、易理解、能接受”的原则,植入乡土伦理,贴近村民生活,对村规民约进行了全面修订,并以日历的形式发放到各家各户,让村民在家中显眼位置张贴悬挂。在制定村规民约的过程中,常委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内容涵盖公德民俗、美丽庭院、葡萄种植等内容,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以往厚葬、宴请等陋习彻底改变,村庄实现了“大事有村规,小事有民约”。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沟东村在抓物质脱贫的同时抓实精神脱贫,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弘扬和传承沟东村爱国爱家的库区移民精神。由市人大常委会领导牵头,聘请社会第三方参与,建设了占地约2000平方米的莱西市首个库区移民文化展览馆,规划建设了葡萄采摘体验区、垂钓休闲区,连续举办了4届“环湖葡萄节”,既活跃文化氛围,又帮助村民实现可持续增收,昔日落后的贫困村摇身变为了生态文明村。
争当表率,创新体系,实现美丽乡村善治新模式。7月25日,全省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莱西市召开,沟东村传承和发扬“莱西经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做法得到了省委有关领导充分肯定。
三任书记“一杆枪”,人大代表“领头羊”。沟东村三任党支部书记、住村人大代表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发展葡萄致富路,以初心和使命践行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带领全村做大做强葡萄产业。截至目前,全村80%以上的农户是葡萄种植能手。大田无核葡萄1000多亩、庭院阳光玫瑰200亩……沟东村辐射带动周边20个村庄发展起葡萄产业,其中引导帮扶16个贫困村、38户贫困户发展葡萄种植70多亩,年产葡萄40多万斤,实现年销售收入400万元。
创新治理体系,探索新时代“莱西经验”。莱西市委主要领导对莱西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当前我市乡村治理工作的思考》调研报告中“关于深化拓展莱西会议精神,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作出专题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落实,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沟东村积极探索构建“三会一约”自治体系,组织成立协商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坚持群众议事、集体定事,将群众从民主管理的“后排”转为“前排”、从“边角”转为“主角”,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代“莱西经验”,沟东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干事创业好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