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忻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重庆 404100)
当前进行的音乐与舞蹈的课型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高中音乐教学有着很大区别。传统意义上的高中音乐教学主要以鉴赏为主,学生只是在课堂中简单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师生之间缺乏良好的互动,也缺乏对于学生行动能力和创编能力的培养。传统意义上的高中音乐教学与很多因素有关,受应试教育影响,不仅是家长和学生,甚至一些老师都缺乏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首先要引起教师的重视,真正意识到音乐教学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作用。而高中阶段音乐课程的新型特性设计充分渗透舞蹈元素,以舞蹈元素作为体验观赏的主要教学形式,学生通过对舞蹈作品和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对于舞蹈知识的掌握能力。
通过这种新型教学形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舞蹈鉴赏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说音乐与舞蹈的课型设计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问题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的赏析,也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对舞蹈作品进行赏析,让学生先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再进行理论内容的讲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提问,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最后再由教师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理论和乐理知识,对舞蹈作品和音乐律动的感受逐步加深,真正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和舞蹈的赏析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
实践指导主要运用于音乐与舞蹈模块教学中。实践指导课型充分意识到了舞蹈的实践性和音乐的实践性,充分挖掘舞蹈与音乐的核心内容。可以说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任何一种音乐都需要通过舞蹈的形式进行呈现,任何一种舞蹈形式都需要根据音乐的节奏来创作和表演。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实践指导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舞蹈鉴赏体验课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活”起来。
舞蹈实践指导最终目的在于对学生舞蹈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的培养,通过科学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对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进行学习,感受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体会到舞蹈的表现力。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充分挖掘具有舞蹈潜力的学生,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真正丰富学生的舞蹈素养。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以每个单元的舞蹈作品为蓝本进行鉴赏和体验,引导学生学习程度适中的短小舞蹈,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让学生自由感悟和体验音乐节奏带来的感受,由教师进行实践和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图片等进行学习,必要时可以加上一些文字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舞蹈组合的特点。
在实践指导课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形体训练,形体训练是高中阶段舞蹈教学和表演的重点,需要教师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准备,通过形体训练真正达到舒缓身体、拉伸韧带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对舞蹈动作的学习以外,教师要重视对舞蹈素材的选择,立足于当前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组合学习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从而选择合适的舞蹈训练内容,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主要对当前高中阶段音乐与舞蹈课型的设计进行探索,基于当前素质教育的全新要求,研究如何提升高中阶段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深入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不断扩展和延伸音乐课程内容,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