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卓恺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 影视与动画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出于增添看点、提高收视的目的,部分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的“神奇”元素频繁涌现。这类因雷人情节充斥而受到关注的作品,已经发展成为电视剧中的一种特殊产物,被统称为抗日神剧。抗日神剧产出原因,值得思考。
据中国广电总局统计,从1949 年到2004 年,国产抗战电视剧一共有150 部,平均每年仅出产三部。2005 年,抗战类电视作品数量开始增加,二十多部作品完成并播出。2012 年,钓鱼岛引发的摩擦,“对立”成为中日关系主体基调,同年,抗战电视剧产出达到井喷。2012 年我国主流频道黄金档播出电视剧总额为二百余部,其中涉及抗日、谍战元素的作品超过70 部。抗战题材作品热潮,自2012 年蔓延,2013 年,仅第一季度,投入拍摄的抗战题材作品已达三十余部;在2014 年秋季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上,参展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一半以上的新剧涉及抗战内容;2015 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仅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在中央电视台和各地电视台集中展播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就达10 部之多……
纵观抗战题材电视剧十年输出脉络,不难发现,在中日关系发生负向转化,或涉及国内大型纪念活动的年份,将引发汹涌输出的规律。抗战题材作品充斥的背后,实质是资本找主旋律、编剧写主旋律、公司拍主旋律的投机性内核。2012 年开始爆炸式增长的抗战题材电视作品,自热潮开始,已经为孕育抗日神剧铺设了温床。当越来越多的电视剧制作者涌进抗战这个“爆款IP”时,同质化现象突出的情形难以避免。为争取收视率,制作者通常采用的手段即竭尽所能添加“猛料”。抗战题材电视剧中的部分作品,在市场驱动下,被植入扭曲的价值观,而逐渐向封“神”方向发展。
以抗战电视剧产量井喷的2012 年为时间节点,选择当年以及前后一年首播的电视剧三部,作为抗日神剧的代表,进行文本分析。
因“手撕鬼子”走红的电视连续剧《抗日奇侠》,首次将民间武术与抗战主题合二为一,以中国武侠抗日,掀起一场抗战题材作品的视听“革命”,先后在太原、江苏、上海、北京、广东多个地方电视台创下收视奇迹。在太原影视频道,其最高收视率为10.52%,超越了包括CCTV 综合频道在内的所有电视频道;在江苏影视频道,其最高收视率甚至达到了惊人的16.8%。
“手撕鬼子”的段落,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将我方对敌人的仇视进行外化,以此满足部分受众偏激爱国主义的情感宣泄。“手撕”肢体语言的能指,是抗日奇侠运用中华武术将敌人个体所代表的侵华日军撕裂;而所指,则是以我方的威猛,宣告战争终将胜利的结局。核心诉求,是对“一起打鬼子”主题的宣扬,彰显属于中华民族的自豪。
从江苏卫视2012 年年度最高收视的剧集,到斩获2012湖南广播电视台地面频道电视剧年度收视银奖,《向着炮火前进》从众多抗战剧中脱颖而出,导演林建中颠覆性打造出最“潮”土匪、最宏大战争场面、最极致酷刑和最纠结战地三角恋,成功地吸引了观众和奖项的注意。
首先,作为抗战历史背景下最靓土匪的男一号,比大多数现代人都更为时尚的人物设定,让《向着炮火前进》在一众抗战题材作品中因为差异化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其次,选择偶像出道的吴奇隆对主角进行演绎,将“帅气”和“酷炫”展示到底,用失真将抗战题材电视作品偶像化,从而扩展了抗战题材电视作品原有的纬度。
面对荷枪实弹的敌人,主角单靠投掷一柄飞刀,便可撂倒所有对手,并从枪林弹雨穿过而毫发无损。凭借中国影人擅长、同时被世界观众所熟知的武侠经典元素,《利箭纵横》作为安徽卫视的开年大戏,从开播第二天起,收视率高歌猛进,最高时收视率达 0.915% 。
飞刀来源于武侠,而武侠,是中国引以为傲的一种文化印记。制作者用中国兵器击溃具有西方符号性质的洋枪洋炮,以近乎无稽的方式,帮助部分民众宣泄积压于心的民族复仇情结。这种臆想式“胜利”,能够迎合国人普遍的仇日心态和民族情绪,因高收视率的保证而广受电视台推崇。
对于抗战神剧,观众热衷收看的同时,也因为“神奇”内容,频繁揶揄。而讽刺的对象,矛头大多直指编剧、导演等主创人员。制作者产出如此“神”作,是自身技能、审美、意识、价值主张导致?还是承受市场压力的他们,也只充当了影视产业利益环节中的一面“挡箭牌”?
《抗日奇侠》编剧赵舒亚,代表作品有《出生入死》《瑶山大剿匪》《毒刺》《神枪》;导演刘仕裕,香港TVB 金牌监制、知名电视剧编导;摄像是有着《精卫填海》《天下第一》《最后的较量》等成功作品的黄博贤;武术指导谭俏,凭借《太极宗师》《霹雳娇娃》等优秀作品一路打进好莱坞。《向着炮火前进》导演林建中,执导了《江湖绝恋》《远古的传说》《英雄使命》等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作曲汪峰,中国摇滚乐坛教父级歌手;男一号吴奇隆,在国内外影视盛典上获誉无数。《利箭纵横》编剧英宁,代表作有《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东北一家人》等;导演王飞,先后执导了《隋唐演义》《大都市小爱情》《炮神》等作品;服装设计陈敏正,曾担任第29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首席造型设计。
通过对以上三部剧集主创人员的简要了解,足以明确,这些广受诟病的神剧制作者绝非无能之辈。优秀而富有经验的制作者们,为什么合作产出能够封“神”的此类作品,可以从产业层面寻求答案。
近十年来,随着市场的开放、文化的繁荣,以及影视作品走出国门的政策推动,大量资本涌入影视行业。除了部分特定题材之外,我国电视剧市场正逐步被资本控制。投资者一方面尽可能选择收视率有保障的题材;另一方面也想方设法降低制作成本,保证效益。属于主旋律范畴的抗战题材作品,题材稳妥,且收视率相对稳定,对投资方而言,如同电视剧市场一片富饶的港湾。在资本的压力之下,许多制作者明知难出精品,又期待自己的作品能够保证电视台的收视率,不得不邀请有影响力的明星,促使演员薪酬攀升。而居高不下的片酬,让影视公司只能进一步缩减其他环节开支,进入了一种高烂片率的恶性循环,抗日神剧,无疑是这种恶性循环下输出的典型代表。
综上所述,抗日神剧是文化商人在以“收视率生命线”为导向的市场驱使下,引导制作者孕育出的“畸形胎儿”。新时代下,伴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作为特殊产物曾一度出现的“抗日神剧”,在市场环境日益规范的今天,或许已经成为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