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燕
苏州评弹形成于明末清初时期,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老一辈的弹词艺术家们共创造出了24 种流派唱腔。每一种流派的弹唱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要求,也有各自不同的韵味。蒋调婉转醇厚,俞调蜿蜒曲折,丽调委婉凄美,徐调甜美软糯。而苏州弹词流派唱腔中的“琴调”就如同人生的道路起起伏伏,节奏跳跃明快,气势豪放,因此有人把它称之为苏州弹词流派唱腔之中的“摇滚”。
琴调是著名弹词表演艺术家朱雪琴所创,形成于上世纪,也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新的流派唱腔之一。因为朱老师在幼年就随他的父亲习唱长篇弹词《珍珠塔》《描金凤》。后曾短期与弹词名家沈调创始人沈俭安拼档弹唱《珍珠塔》,在沈调、薛调的弹唱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雪琴老师曾经说过,因为她的嗓音条件并不好,虽然以前也唱过俞调,但是她感觉自己的嗓音不适合唱俞调,所以他就改用高音乐器低音唱腔。由于她的嗓音条件比较接近男同志的嗓音条件,因此她在演唱琴调时定音普遍比较低,后又吸收借鉴了夏调、小阳调等流派唱腔的音乐元素,结合了自己的嗓音特点,以真声为主融入假声,以短腔为主加入长腔,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琴调”。琴调不仅节奏明快流畅,跳跃感强,而且演唱时对于气息的把控能力非常注重,所以琴调可以说是气概、气派、气势宏大,演唱时高低起伏收放自如,表现力极强。
琴调的经典之作耳熟能详的有很多,其中开篇《潇湘夜雨》尤为被后人传唱广泛。这只开篇,不管是从唱词唱腔,还是乐器的配合伴奏上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开篇《潇湘夜雨》是红楼梦题材开篇。以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烘托和渲染了主人公林黛玉在大观园潇湘馆中风雨交加的夜里,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孤寂悲凉的凄惨情景,从而体现了琴调叙述性和抒情性交相辉映的特点。
《潇湘夜雨》这只开篇的唱词打破了以往弹词开篇七字句的格式,与众不同地采用了三五句格式。开篇第一层次,作者通过对“云烟、朦月、寒风、纤竹、青草、海棠”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为表现潇湘馆中的悲剧人物做了铺垫。第二层次,作者对林黛玉进行了具体细微的描写。表现了林黛玉寄人篱下、病入膏肓、孤立无助的悲惨境况。第三层次,是开篇的核心部分。以林黛玉第一人称口吻来演唱,巧妙地借助了林黛玉眼中所看见的,耳朵里所听见的,自己感受到的秋风秋雨悲凉萧瑟的气息,将林姑娘的内心世界、心里情感逐步推向高潮。
这只开篇在唱词“泪汪汪”、“冷清清”、“雨霏霏”的唱腔处理上,运用了音与音之间大跨度来演唱。要从低音“3(mi)”到高音“1(do)”六度大跳。又如“千里隔”、“敲三下”、“打五更”等唱词,运用了其他流派唱腔中非常罕见的运腔和演唱技巧,增加了跌宕起伏的聆听感受。朱雪琴老师在这首开篇的演唱当中,不仅运用了顿音、滑音、颤音,而且轻重、收放运用自如,使之听来节奏分明,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琴调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两种乐器——“琵琶”跟“三弦”的配合。
最早,苏州弹词演员双档表演时琵琶三弦只弹过门,唱的时候没有任何音乐衬托。直到上世纪一位“塔王”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单一的形式。他就是著名的弹词表演艺术家薛筱卿,是他创造了苏州弹词的琵琶自由伴奏。自由伴奏的形式用专业的音乐术语来说就是“支声复调”,唱与弹,形成两条截然不同的横向旋律线,但是却非常和谐。琵琶、三弦、人声浑然一体。后来,评弹届又出现了一位“琶王”,他就是薛筱卿的学生郭彬卿。郭彬卿20岁左右拜薛筱卿为师学习《珍珠塔》。1946年与周云瑞拼档演出,与周云瑞两人共同发展了沈调、薛调、陈调伴奏过门。后来他又与薛筱卿、周玉泉、朱学琴拼档。尤其是与朱雪琴的合作,成就了评弹史上的一段佳话。所以,他的出现对于丰富琴调的音乐性有着功不可没的巨大贡献。
众所周知,琴调创始人是朱雪琴。但是,如果没有郭彬卿,琴调也不会产生。琴调的唱与弹是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这里要说明一点,弹词演出中,并不是所有的流派都不能缺少琵琶。比如评弹届的另外几位泰斗级的人物,“蒋月泉”“严雪亭”等等,他们创造的流派就不乏单弦的弹词作品。但是我想,在这个见多识广的时代,人们的耳朵越来越挑剔越来越灵敏,大多数的弹词流派中也都加入了琵琶伴奏,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琴调演唱当中弹是绝对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潇湘夜雨》这只开篇当中,几乎涵盖了琴调所有的特色过门,可以说每个伴奏过门都不一样,非常具有代表性。琵琶与弹词音乐是密不可分的,是弹词音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弹词音乐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弹,一个则是唱,在弹奏中我们时常加入二胡和阮等乐器,但是使用最多、最和谐的依然是三弦和琵琶。三弦、琵琶、人声这三条旋律组成了我们的弹词音乐,他们互相交错、互相依靠、互相映衬,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弹词的琵琶自由伴奏是指在苏州弹词双档演出时下手的琵琶伴奏,然而苏州评弹流派众多,作品极其丰富,在演唱时每个人都有个人风格,由于这些因素,每个人对每段作品的伴奏方法也不一样。总结之后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点:
(1)随腔伴奏:只有对于唱腔熟悉,才可能较好的完成一个作品的伴奏,需要知道演唱作品的旋律构成。
(2)随唱伴奏:需要知道演唱者的呼吸的地方,把气口通过琵琶的旋律填补起来。
(3)随情伴奏:当演唱者唱的情绪十分饱满时,应该和他在一个情绪当中,随着他感情呼吸一起起伏。
然而在音乐学上,弹词音乐的琵琶伴奏也是可以分析出其中的奥秘所在的:
(1)同音关系:即跟腔伴奏,采用同度或者八度的方法,高弹低唱;又或者是高低并用。这样通过在音区上的区别,可以丰富唱腔旋律。
(2)和音关系:这是马调系统的弹词流派用到的主要方法,因为有了这种方法,使得弹词区别于其它的戏曲曲艺,在音乐上形成了丰富的和音关系。因为苏州弹词是即兴伴奏,一方面要为唱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各自的旋律性,当然这种发挥是需要在唱的情绪里,是在不影响作品的前提下,发挥得好,可以为作品锦上添花。《潇湘夜雨》这只开篇的琵琶伴奏就是郭彬卿老师。他的琵琶伴奏对整只开篇的情与景烘托得更加丝丝入扣,很好地拓展了琴调的音乐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当然琴调三弦的弹奏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一般情况下琴调的起句三弦的弹奏总是以一个大滑音开始,但是这只开篇就没有雷同。我想定是因为朱老师考虑到当时主人公的心情和所处的环境才选择了符合情感表现的起句弹奏旋律。起句运用平和的旋律倒是更加渲染了潇湘馆内的凄凉景象,让听者好像身临其境,为后面表现林黛玉病入膏肓的情景和状态做了铺垫,也勾起了听众对林黛玉的同情之心。所以琴调中琵琶和三弦的伴奏是琴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朱、郭两位老师的合作可谓是珠联璧合、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他们的完美演绎使《潇湘夜雨》这只开篇成为了沈、薛系列乐器自由伴奏的绝对经典之作。
在学习琴调的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朱、郭两位老师的乐器演奏会如此出彩呢?肯定跟她们平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演唱时,双档之间的配合很重要,如果唱得好,伴奏跟不上,是会影响唱的。比如我唱的高,搭档在琵琶伴奏时也要跟着我的声腔走,当然三弦也要紧跟琵琶的过门走,这样互相配合听来紧凑,才会悦耳。朱老师曾说,“我和郭彬卿拼档时在弹唱方面是经常研究的。每次演出以后觉得不到位的地方就会互相指出,有时甚至会争吵。但这都是为了艺术,吵也没有关系,在这方面我们都是非常认真的。这样才会互相促进、互相提高,才会有进步。”她还说,“如果她在演唱上有一点成绩的话,这和郭老师的伴奏关系很大。”所以在《潇湘夜雨》这只开篇过门与所有的过门都不一样,而且三弦琵琶之间还有很多特定的过门,这些过门非但让聆听者不觉得与所唱情镜格格不入,反而对于表现林黛玉的心境增加了精彩的渲染,让听者感同身受。能有这样的表现力,一定是朱、郭两位老师在平时的练习和演出实践当中不断练习和感悟出来的。
苏州评弹在中国传统说唱音乐的艺术道路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各种流派都展示和延续着它们各自的魅力。琴调的魅力有时委婉动听,有时张扬个性,但却张弛有度,它充分吸收和流露着江南的气息。当你走在姑苏城的小巷,踏着石板路,看着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听着《潇湘夜雨》,一定会给你带来惊喜。你会喜欢上这座城,喜欢上这世界上最美的声音——苏州评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