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创新
——镇江扬剧“金派”艺术发展概述

2020-11-14 14:26刘燕平卢琦
剧影月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花鼓镇江剧目

■刘燕平 卢琦

镇江是扬剧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之一。座落在长江南岸的镇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名家流派辈出。建国伊始,著名的扬剧“金派”(金运贵)即创立于镇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姚恭林系金派嫡系传人,继承和发展了“金派”艺术,被称为“金派姚腔”。步入新时期,在镇江扬剧多部大戏中担纲主演的龚莉莉,集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奖于一身,延续了镇江扬剧“金派”艺术的舞台生命力。

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在金运贵大师等诸多扬剧前辈们的开创下,镇江扬剧曾有过的繁盛昭华,却在种种客观制约下,遭遇了人才青黄不接、编剧荒、资金缺、艺术市场萎缩、传承断档等朝不保夕的繁难状况。如何适时抢救濒危剧种,保护和传承凝聚着浓厚地域民俗风情的本土戏曲,不拘一格地把“唱、念、做、打”于一身的传统流派艺术打造成符合现代意识的审美形态,再现新时代独特艺术魅力的舞台剧目,是摆在镇江戏剧人面前一项需要艰辛付出和大胆探索的工作。

一、镇江扬剧“金派”艺术追溯本源及历史沿革

扬剧是在花鼓灯吸收清曲的基础上,与扬州地区香火戏曲合流,汲取京剧艺术等逐步形成。1950年后统称扬剧,流行于镇江、扬州、南京、上海、苏北及安徽部分地区。

明正德、嘉靖以后,安徽凤阳花鼓传入江苏。花鼓在镇江流行,最早见于柳诒征《里乘》所记,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张玉书之孙张适在青山庄别墅蓄养两副家班事。此后花鼓在镇江绵延不绝。乾隆前后,镇江官塘桥一带,每逢正月初九,观音山都有集会演唱花鼓,世代相传。镇江所辖丹徒县宝埝乡邬村的姚氏花鼓世家,收藏有光绪年间的《火烧洋楼十杯酒》以及《十二月古人名》、一丑一旦的《大看相》、《小看相》花鼓戏小戏唱本,为该时期的花鼓活动留下了踪迹。镇江南乡的花鼓演唱活动以观音会等形式开展得很活跃,句容诸多的香火戏在民间也很兴旺。

镇江界于吴头楚尾水陆要道,历史上文化交流甚广,素有“银码头”之称。镇江属北方语系的“江淮”语言,故扬剧能在这里得以形成。本世纪初,镇江“花鼓”艺人首先将用丝弦伴奏的花鼓戏搬上舞台公演,并吸收“清曲”的演唱剧目和曲调,初步形成戏剧雏形。到三十年代,香火、花鼓、清曲合流,形成“维扬文戏”——也就是后来的扬剧诞生了。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有公认的金派、高派和华派等三个流派,镇江是扬剧“金派”艺术的传承地。

扬剧“金派”(金调)创始人金运贵(1906—1970),幼年学艺,初学京剧后改学扬剧。1924年,由扬州人陈登元发起创办了扬剧历史上第一个女子扬剧班。金运贵学小花脸(生行),对子戏为主,1925年在上海登台演出,成为扬剧第一代女演员。1936 年,她钻研堆字唱腔,自己还动手编写幕表戏上演,1952年她来到镇江金星扬剧团(即镇江扬剧团)。金运贵基本上用自然噪音演唱,对用声、用气、吐字有独特见解,使其有别于扬剧传统唱腔的“金派唱腔艺术”,脱颖而出。她常年在上海、南京、扬州、镇江等地区演出,镇江市扬剧团以她创造的金派艺术为自己的鲜明特色与扬州市扬剧团和江苏省扬剧团并称扬剧三大家,形成三足鼎立的繁盛局面。

二、镇江扬剧“金派”艺术发展现状及历史机遇

扬剧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镇江作为扬剧金派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和唱腔流承地,延续至今。著名扬剧大师金运贵的金派唱腔由镇江弟子姚恭林的“金声姚韵”一脉相承,得以传唱,脍炙人口。文革后,由于体制改革因素,又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原有的扬剧团队日渐萎缩,老艺人年事已高,而自发的民营传承点也因为演出阮囊羞涩,无立锥之地,演艺疲于维系生存。

再就是扬剧后继乏人现象严重,能独立编排大型剧目的主创日渐丧失。尤其是九十年代中期,专业剧团体制合并后,扬剧演员们纷纷跨行跳槽表演,整体演艺队伍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即便是原有一些专业科班出身的中青年扬剧演员,也因离开舞台太久,现重操旧艺,明显感到力不从心,绵力前行。演员十余年不练台功,荒腔走板,如今重新投入大型剧目的编排演艺,心余力绌。

其次,在扬剧传承人匮乏的情况之下,扬剧“金派”艺术的相关传承团体克服着客观条件的局限,在其艰难的发展之路上劈荆斩棘,努力做好相关传承工作。镇江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作为艺术创作单位,工作责任是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精品,鉴于精品剧目创作对文化建设的重要影响和意义,中心积极探索镇江扬剧繁荣发展之路。扬剧“金派”的传统老剧目内容冗长拖沓,鲜有能找到适应时代的佳作,加之唱腔、音乐、舞美和表演技法等抱残守缺,均已不能满足现代观众的欣赏品味和审美需求。此外,许多原来的老琴师如今大多从事其他行当,现在需重整旗鼓,招兵买马。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演员、没有乐队,心有余而力不足。怎样承接保护好地方剧种,不至失传?镇江文化主管部门及扬剧界专家同行们为此忧心忡忡,他们绞尽了脑汁,瞻前想后,煞费苦心地制定出了一个又一个方案。

最大的困难是演出经费运筹问题,首先试想的是借壳打包收购,但目前各个演出剧团均承接着繁重的演出任务,实在很难找到合适的、符合剧目编排要求的演艺团队供挑选。再者,即便有现成的专业团体,无论从演出成本、编排条件、演艺管理等考虑,这条路都有太多的瓶颈和难兼顾性,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用进废退。

还需着重解决的是如何充实创作剧组。镇江在全省戏剧创作舞台上一直抱有缺憾,现在面对的是一片千头万绪,百废待兴散了架的摊子,怎么去整合?然而,难题并未让镇江文化主管部门领导和戏剧人知难而退,毫不犹豫地立下军令状:“要不惜代价搞出一台新戏,要做就要成功”。本着说干就干的精神,他们立足采取剧组工作项目制化运作的模式,艺术监督、编导等聘请责任到人,确保专项资金及人力到位,一剧一班组,在原班底的基础上,特邀知名戏剧专业精英加盟,全情投入重点剧目打造。同时充分利用已有舞台器材资源和场地设施,力求把钱用在剧目艺术创作的刀刃上。

通过实践证明,项目制运作的优势在于通过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事前立项,获得审批和资金扶持后,根据某个目标剧本,组建由艺术总监牵头的项目组,进而根据剧情的需要挑选合适的导演、音乐、舞美、演员等主创协力打造剧目编排。可看出,项目制的一大特色就在于“养戏不养人”,外聘人员的薪酬回报也与在剧组中的投入付出成正比,责任到人,全神贯注地服务于该项目所需的舞台演出,当剧目演出项目最终如期按要求交付后,剧组外聘人员的临时劳务关系也就自然解除。虽有些“不近人情”,但在地方戏捉襟见肘的恢复过渡期,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最大地启动专业演艺人才资源能量,这种尝试不失是当前振兴镇江扬剧选择的利好尝试途径之一。

三、镇江扬剧“金派”艺术传承路径及创新成果

近年来,镇江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现代戏创作生产取得了突出成绩,成为了江苏省现代戏研究会创作基地。《花旦当家》荣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剧目”、江苏省文华大奖。扬剧《完节堂1937》赴北京参加全国地方戏优秀中青年演员汇报演出。原创扬剧《红船》剧本列入了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镇江的三台现代扬剧晋京展演,“坐场”首都。在剧目创作上砥砺奋进再出发,高水准的作品到北京演出,成为现代戏创作的旗帜标杆。

近年来,镇江以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作为主攻方向,把本土题材作为创作源泉,扬剧“金派”艺术作为保护传承的重中之重。立足本土挖掘题材,聚焦当下,凸显镇江元素,讲好中国故事。近年来创作的扬剧《花旦当家》《完节堂1937》《红船》《茶山女人》都是本土元素为基础,反映人性中的友善与诚信,执着与追求。这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公民层面的要求高度契合。戏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贴近人民,切近人民的生活。这几台戏,没有一台不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没有一台不是歌颂当地老百姓的,没有一台不是歌颂人民的创造。

振兴地方戏,要多出好戏,传统扬剧如何吸引观众的眼球?那就是怎样排出顺应时代的好戏,演得好就有观众群,剧种就有时代的升值空间,这就是当今戏剧市场发展适者生存的现实规则。

现今的地方戏舞台,除了需揉合新的艺术元素,更要在保留地方扬剧本身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在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有所创新,戏中不仅要展现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元素,将扬剧“金派”艺术重谱青春,不断拓新戏曲的“创意”与“原味”的融合,将现代乐器融入原有弦乐,以新的配乐技法注入多重“养份”,增强现代戏曲音乐的律动感。同时,在剧本的把控上要独具慧眼,选取群众爱看的、积极向上展示正能量的好本子,让剧目内容真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切忌闭门造车,只有冲破“老演老戏,老戏老演”的保守套路,大胆探索以演带兴才是地方戏真正沿袭下去的出路。

由此而言,优化地方剧种的艺术生态环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系统工程,依据出台的利好政策才会使地方戏保护卓见成效。近年,镇江文化宣传主管部门投入百万元着力打造扬剧精品剧目创作,并积极申报争取国家、省级资金扶持,同时发动各地演艺公司协作,形成了舞台市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了镇江扬剧对外赶超的步伐。镇江扬剧所阐述的地方民俗文化元素伴随迈向大江南北的演绎脚步正日渐在全国范围内知晓,这和镇江扬剧人勇于担当和业精于勤是分不开的。

传统戏剧如何创新是一个持久的非遗保护战略命题,如何认清形势,振兴地方戏,具有很深的时代意义。通过实践证明,在提升镇江扬剧“金派”艺术水准的同时,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开动脑筋运筹帷幄地多方拓宽渠道,积极搭建艺术互动高平台,高视角地加快“走出去”的传扬步履,通过切合实际的整体构思,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推进,才能更好地赢得观众,赢得市场,繁荣传统地方戏,使扬剧“金派”艺术这一地方戏曲流派能够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花鼓镇江剧目
水晶肴肉,带你领略镇江味道
授信33.71亿元!为侨企服务系列活动镇江专场成功举办
镇江大地 诗意栖居
京江与名城镇江共荣光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五大卫视2020年待播剧目预览
走进“中国花鼓之乡”山西翼城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