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电影中演员对传主形象的真实性塑造

2020-11-14 10:03张泽华
电影文学 2020年20期
关键词:传记虚构人物形象

张泽华

(韩国清州大学,韩国 清州 28503)

传记电影又称传记片,因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一直备受业界的推崇。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近年来频频在传记题材上发力,成绩喜人。描述英国皇后乐队主唱费雷迪·莫库里的传记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不仅在上映之后票房成绩优异,更是在第91届奥斯卡电影节上斩获了四项大奖。国内关于传记片的创作也同样备受关注,陈可辛导演的两部具有传记色彩的影片《夺冠》《李娜》均以体育明星作为传主进行创作,因其人物的知名度和背后所代表的励志精神,还未上映就已经形成话题在互联网上引起了热议。

我国以往的传记电影由于受特殊时期影响,多以重大历史和革命背景作为创作题材,在传主的选择和故事的创作上也以表现革命领袖、英雄榜样及他们的丰功伟绩为主,这类影片因具有独特的宣教价值而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不断进步,传记电影也迈进了多样化创作时期,在题材上已从政治人物扩展到非政治人物、从历史人物扩展到当代人物。题材的多元化和传主选择的多样性也给中国传记电影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尽管在业界关于传记电影的讨论一直居高不下,但是关于传记电影的理论研究却仍显肤浅,不仅在类型限定方面一直争议不断,还由于受前人影响,国内传记电影的创作依然处于概念化表达阶段。传主形象的塑造也较为扁平化和公式化,许多演员所塑造的传主形象争议不断,不符合传记电影纪实性的创作要求和艺术性的审美规范。因此,梳理优秀传记电影的创作规律,总结优秀传记电影的创作经验是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先就传记电影中演员对传主形象的真实性塑造问题进行探讨。

一、复原:从历史形象到银幕形象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电影而言,传记电影由于传主肉身的真实存在,更加强调人物形象的真实性,观众也更关注演员在传主人物塑造方面是否符合真实的人物形象,因此演员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传主原型的“像”与“不像”便成了考验演员能否成功塑造人物的第一道关卡。

一些以近现代历史为背景拍摄的传记电影,其人物形象大多有真实可信的资料可寻,演员在扮演这类传主时,若外形上与传主形象相差过大则有违观众心中的普遍认知,因此有不少影片为了追求与传主的肖似度在造型方面煞费苦心,甚至动用特型演员进行表演,周恩来的饰演者刘劲和邓小平的饰演者卢奇就因为“像”而令人印象深刻。还有一些以久远历史为创作背景的传记电影,这类影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没有过多的真实资料可依,传主形象须依靠学术界的推论和大众对其形象的普遍认知进行塑造,这就给了演员大胆创作的空间,例如由周润发所饰演孔子的形象、甄子丹所饰演关云长的形象等。还有一些传记电影虽然以近现代历史背景为创作题材,传主的形象亦有真实资料可供参考,但由于传主本人并非知名人物或者传主形象在观众心中尚且模糊,因此在拍摄这类影片时,演员可以先入为主亦有较大的可塑空间。

除了在外貌特征方面的还原,还有对传主体形、外在行为甚至年龄方面的还原。当演员对传主外部形象有所了解后,便以传主形象为参考,对传主进行模仿,在一次次的模拟练习中寻找演员肉身和传主肉身之间的个性和共性,并缩小两者间的差别。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中,演员拉米·马雷克为了更好地还原传主形象,不仅从动作表情上进行了刻苦的训练,甚至从发型、胡子等细节上也进行了还原。还有的传记电影由于传主的年龄跨度较大,因此需要在电影时间内塑造不同年龄段的传主形象。一些传记电影在拍摄时选择在不同年龄段使用相应年龄身份的演员,以方便影片更好地带入传主角色,也有电影在拍摄时选择使用同一演员进行表演,这就十分考验演员的人物塑造能力。

当然,除了外貌特征和外部行为方面的“像”与“不像”,还有一些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更加注重传主心理性格上的还原。唐国强所塑造的毛泽东的形象,便是从人物性格出发,在已有的资料中揣摩、还原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塑造更为完整的人物生活形象,表达更为复杂的人物内心世界,这种塑造方式由内及外,也获得了很多观众的认同。

即使演员在传主形象方面下足了功夫,但一部电影的时长是有限的,很难仅仅通过一部电影就将原传主的心理性格和行为动作在表演中全部重现出来,这就要求演员在塑造人物时要对传主的行为心理有总结提炼的能力,要使传主形象由历史形象转变为银幕形象,人物的总体形象要符合电影审美,要进行电影化改造,但这种改造并非虚构改造,而是对传主形象的个性突出和时代突出。在个性突出方面,是指演员要在浩如烟海的传主真实历史中对传主心理性格和行为动作进行总结,将传主的典型特征提炼出来。而时代突出则需要演员在还原传主形象的同时注意还原真实的时代形象。传记电影不仅仅是对传主的还原和再现,同时也是对历史社会的还原和再现,传主形象也是影片中所呈现历史的大时代下的缩影,演员对传主形象的塑造也不仅是对人物的塑造,同时也是对历史的塑造。

二、诠释:从抽象身份到具象身份

由于传记电影所选传主形象大多具备时代典型性,一些传主原型所经历的事件较为特殊,许多传主存在社会评价与真实形象不符或者功过是非较难判定等问题。一部传记电影的产生,演员并非传主形象的唯一塑造者,但却是十分重要的落脚点,因此演员在塑造传主形象时更需要具备在纷繁错乱的人物历史中辨清传主真实身份的能力。

很多既有的传记电影在塑造传主形象时仅仅以传主所刻意表现出来的单面形象为主,与传主的真实面貌脱节。这样塑造出来的传主形象就十分缺乏生活化,可信度不高。还有一些传记电影,仅仅以外部评价为主,对传主本人的理解不到位,虽然塑造出的传主形象是外界所认可的形象,却未必是真实历史中的形象。因此,很多传记电影上映后,原传主亲友认为电影中所塑造的形象有失偏颇的事情常有发生。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就要求演员在塑造传主形象前对传主本身展开充分的探讨,演员通过收集资料或亲身体验等不同的方法,对通过不同途径所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并加以分析后,对传主的具体形象给予诠释,最终通过表演进行展现。演员不同方式的表演可以塑造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至于演员所展现的形象是否与传主形象一致,则需要看演员在得到信息后的主观判断是否正确。诠释的过程不仅是将传主形象由抽象身份到具象身份确定的过程,更是演员作为塑造者在主观上对传主形象进行盖棺论定的过程,观众也将通过银幕上的影像身体对传主形象进行判断,因此演员对传主的诠释亦影响观众对传主的认知,甚至还能打破观众对人物固有的认定。传记电影《飞行家》所描述的传主休斯患有十分严重的强迫症,但具体的严重程度则需要演员通过表演进行展现,演员的诠释决定了观众对休斯病情的判断,饰演者莱昂纳多为了更好地诠释传主形象,不仅阅读了大量的传主资料,还与传主的朋友进行了充分探讨。电影上映后,不仅休斯生前的朋友透过表演认为重新见到了休斯,观众也知道了休斯生前具体的病情程度。

除了对传主历史形象的诠释之外,演员还要对传主人物的复杂心理进行诠释,尤其是当角色面对复杂事件时,表演者所呈现的心理是否与传主历史心理相符?这时就要求演员在创作传主形象时既要小心求证,又要大胆创作。这种诠释不仅要使传主心理性格符合已证明性格的事实,还要符合人性的特点,展现人物面对复杂事件时心态情绪上的变化,这种诠释往往是经验性与技巧性的叠加。在《赌城风云》中,罗斯坦和尼基两人开始转为对立关系,最终定在沙漠中见面,之前的剧情中尼基是以嗜杀成性的形象示人,因此,罗斯坦的此次见面是否为自己的安危而担心,并在行为动作中展现出来成为人物塑造的关键。演员德尼罗在充分了解传主人物性格后,表演大胆且富有新意。德尼罗先是使用了画外音阐述了人物内心担心被杀的心理活动,而在外部表演上则是持续自大自信的性格与尼基交谈时针锋相对。这种表演方式既将原传主罗斯坦的担心展现了出来,又将罗斯坦的妄自菲薄展现了出来。

三、虚构:从物质真实到艺术真实

即使是存在真实人物的传记电影,也不可能镜像式地重现人物。传记电影在物质真实的基础上,要与艺术真实相区分。作为艺术的电影,它不必等同于历史或者说与历史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对于影视传记片的创作来说,仅仅追求传记的真实性是不够的,若缺乏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和独具特色的美学风格,那传记片势必与一般的历史纪录片没有什么两样,好的融入可以使人物散发新的活力。演员基于传主历史形象所进行的虚构同样也是对艺术真实人物形象的建构。

这种虚构首先体现在演员所饰演的银幕形象与原传主心理、性格的契合度方面,演员对原传主经过一定了解判断并进行过模拟练习后,对原传主的性格、心理相当熟稔。在这个基础上,演员从人物性格出发,即使编导在历史事实下对叙事文本有虚拟的添加,人物塑造也是符合艺术真实的。这种虚构在传记电影中并不少见,即使一些传主形象有影像资料作为参考,但是在很多个人生活方面的资料其实不多,因此在叙事文本上为了人物和情节的完整性,创作人员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虚拟添加。电影《李时珍》中,演员赵丹在拿到剧本后,发现剧本只是客观地叙述没有饱满的人物形象感。为了对传主形象感进行艺术性增强,创作团队在历史人物的基础上进行虚构,通过添加新的人物和角色进行对话来凸显李时珍更为生活化的一面。由于这部分情节是虚构的,赵丹在表演时就只能根据传主的既有形象进行自我创作,最终该段表演不仅符合李时珍的历史形象,还使李时珍的人物形象跳出了堆砌的历史材料,成为有血有肉的人。

其次,这种虚构也体现在演员个人的主体性方面,演员会不可避免地在传主形象构造时添加自身的情感和思想,即使是由传主本人所饰演的电影,也会因为时空的转变而面临个人的虚构成分。这种自身情感的添加并不是对传主有过一定了解后对传主的诠释,而是纯粹个人经验上的虚构。受自身生活经历和不同的表演方法影响,这种虚构对传主形象塑造的影响也大不相同。以德尼罗来说,演员德尼罗的表演风格虽然受到以体验派为代表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论影响,认为演员在进行人物塑造时应该从自我出发,但德尼罗在原有的表演体系上发展出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德尼罗在塑造人物时先从自我出发建立心象,心象建立后便通过剧本认识人物,并在生活体验中获取灵感,最终回归角色。正是由于德尼罗本人独特的表演风格,所以在饰演的几部传记电影中都能找到德尼罗本人压抑与内敛的性格,并且与传主形象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使电影中的人物更具特色。

综上所述,本文从复原、诠释和虚构三个维度对演员进行传主形象真实性塑造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浅析,但三者并非各行其是,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整体,演员也只有妙用虚实,才能让人物更好地出入古今。当然,一部传记电影的成功仅靠演员的真实性塑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与其他创作人员共同努力。传记电影因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传记电影研究也有更多的角度和方法进行探寻,只有不断完善传记电影的创作规律、增添传记电影的创作经验,才能促进中国传记电影的向阳发展,也期待我国可以出现更多真实且富有力量的传记电影!

猜你喜欢
传记虚构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虚构的犹太民族?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