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刚
《百岁挂帅》是扬剧里程碑式的代表剧目,原名《十二寡妇征西》。1959 年进京首演,轰动京城,周恩来总理、中央政治局的首脑们以及在京的艺术家们,给予高度评价。同年底拍摄为舞台艺术片,京剧据此改编为《杨门女将》,一时名声大噪。
1958年,全国文化艺术界积极备战建国十周年大庆。各地戏剧团体竞相献技,真是好戏连台,异彩纷呈。驻扎在南京的江苏省扬剧团,建团才四年多,但已是战绩非凡,《鸿雁传书》《劈山救母》《恩仇记》《碧血扬州》等剧蜚声全国,但拿什么样的作品作为献礼却一筹莫展。扬剧老艺人周荣根拿出珍藏多年的扬剧传统戏《十二寡妇平西》的幕表戏提纲找到了省扬剧团领导。
该剧说的是:西夏王文造反,三关主帅杨宗保中暗箭身亡,焦、孟搬回尸。百岁老人佘太君,以国事为重,不计杨家被冷落多年,更不顾年老体弱,亲自挂帅,率领十二寡妇征西,杀敌保国。
江苏省扬剧团的领导看完提纲后异常兴奋,立即向省文化局有关领导汇报。局领导经过研究,指示省扬剧团立即排练,力争创作成可以向建国十周年献礼的好剧。时任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著名学者吴白匋先生亲自挂帅并参与创作。
江苏省扬剧团首先让老艺术家王秀兰、高秀英、华素琴、任桂香、林玉兰、王金洪等按照幕表提纲内容进行内部试演,再由吴白匋、银洲(石增祥)、江风(蒋剑峰)、仲飞(石来鸿)根据演出的效果分场次创作,由吴白匋总执笔,银洲、仲飞、江风分场次执笔创作。在原提纲中,伊始为清明杨家祭祖开始,历数先烈悲壮,此时焦、孟两将携杨宗保尸灵回到天波杨府。老艺人王金洪建议,借鉴《铁冠图·别母》意境,将祭祖改为向宗保庆贺五十生辰,阖府上下欢悦庆生。忽闻宗保中箭身亡噩耗,顿时满府戚然。以喜衬悲的手法,更具戏剧性。全剧还删掉了提纲中迷信、恐怖肃杀的部分,重塑杨家女将不计个人得失、前赴后继的爱国情怀,并易名为《十二寡妇征西》。
扬剧《十二寡妇征西》汇集了江苏省扬剧团精英。有导演:孔凡中、石增祥,音乐:陈大琦、王万全,司鼓:王万全,主胡:张玉成。演员更是名家荟萃。扬剧“四秀”的王秀兰和高秀英分别饰演佘太君、柴郡主。其他亦为名家名流,如:华素琴饰穆桂英、任桂香饰郝凤英、周小培饰宋王、林玉兰饰八贤王、蒋剑峰饰范仲华、蒋剑奎饰焦庭贵、杭麟童饰孟定国。此外,优秀青年演员张瑞泉饰演杨文广、李虹饰赛排风。又从南京市扬剧团借调来扬剧名伶王美云、房竹君和陈立祥分别饰演杨八姐、杨九妹及大太监。就连饰演夫人、丫环等龙套龙色都是团里优秀演员或是优秀青年演员。
当年,江苏省第三届戏曲观摩汇演在南京举行。江苏省扬剧团的新作《十二寡妇征西》一鸣惊人,到会专家及观众一致肯定这是“一出好戏”。扬剧《十二寡妇征西》不仅在江苏红起来,上海京剧团还派出京剧名家李玉茹、童芷苓、李多芬、张美娟等来南京观摩学习一个多星期。他们回到上海很快推出了京剧版的《十二寡妇征西》。
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许家屯组织专家进行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认为剧名过于肃杀,建议更名为《百岁挂帅》。上海京剧团也随后更名为《百岁挂帅》。此外,常州市京剧团也移植改编为另一版本的《百岁挂帅》。
扬剧《百岁挂帅》不负众望,终于被确定为江苏省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剧目,次年进京参加全国庆祝建国十周年献礼剧目,向党中央领导进行汇报演出。1958年底,扬剧《百岁挂帅》经过修改后,与《恩仇记》《鸿雁传书》等剧一起来到上海献演,立马在沪上刮起了“扬剧风”。上海的扬剧迷为了能睹名家风采,带着铺盖卷在售票窗口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那时,声震全国的北京京剧团“四大头牌”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正好也在上海演出。两个剧种名家齐集,相距不远,无形中形成了“对台”阵势。结果,京城来的角儿们竟然处于弱势,居然难敌地方小戏,最后不得不停演一天来瞧瞧是何方神圣与京剧一别高下!最后一天恰巧演的就是《百岁挂帅》,京剧的四大头牌观罢无不啧啧称赞。而后全国多个剧种、多家剧团来南京演出,并移植演出《百岁挂帅》。
1959 年的春天,江苏省扬剧团终于北上进京了。除了《百岁挂帅》,还有《恩仇记》《鸿雁传书》《挑女婿》《审土地》《瞎子算命》《上·放·断》等剧。能为中央领导和在京的文艺专家演出,这是何等的荣耀。江苏省委和文化局的领导高度重视,从扬州市扬剧团借来了石玉芳饰宋王、从镇江市扬剧团借来了筱荣贵饰演赛排风,又从安徽省来安扬剧团借来了岳佩峰与筱荣贵合演《挑女婿》。江苏省扬剧团先在北安长安大戏院和吉祥戏院演出。在京的文艺专家田汉、曲六艺、马少波、梅兰芳、萧长华等名家名人都来观看演出,其中田汉、马少波还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看女英雄百岁挂帅”“扬剧有精品”等文章。
长安与吉祥的演出结束后,江苏省扬剧团又奉调直接进中南海怀仁堂和军委礼堂,为周恩来、陈毅等党国家领导人及军委全体同志作专场演出,获得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
在京的文艺专家们对《百岁挂帅》作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主要集中在“灵堂”一折和后半出戏,认为杨家在灵堂过多地渲染了对朝廷的不满,削弱了杨家的爱国情怀,这是其一。其二,穆桂英作为杨家的主力军,在后半部应该增加戏份,如穆桂英探谷等等。但是江苏在听了北京的意见、经过认真讨论之后,觉得扬剧自有自己的特点,无须与他人相同,故而未予采纳。
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海燕电影制片厂准备将《百岁挂帅》摄制为彩色戏曲舞台艺术片,吴白匋、银州担任电影剧本改编,电影导演为徐苏灵。时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了节约成本,最终改为摄制成黑白电影,并压缩电影时长,删减部分唱段,如七娘郝凤英在寿堂拜寿时唱的“侉侉调”等。
于是,江苏省扬剧团从北京演出归来稍作休整,便驻扎进上海电影制片厂。为了拍成一部壮丽恢宏的扬剧电影,江苏省扬剧团邀约扬州市扬剧一团和三团以及上海联友、华联、艺宣等三家扬剧团的演员,参与电影拍摄。扬州市扬剧团扬剧名家石玉芳担任宋仁宗。同年,江苏省扬剧团招收了首批随团学员也参加了电影拍摄,其中李明英、吴惠明、杨国柱等后来也成为了扬剧知名演员。扬剧《百岁挂帅》的拍摄,不仅聚集了扬剧界名家精英,也是扬剧界通力协作,大团结、大合作的典范。
电影《百岁挂帅》刚开镜,饰演佘太君的王秀兰查出直肠癌。周恩来总理在北京观看演出后,对王秀兰的表演赞不绝口,称其是首个成功塑造了百岁老人佘太君的舞台形象。王秀兰在水米不进的情况下,每天打点滴,咬牙坚持,以顽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精神进入了角色状态,最终完成了全片拍摄。遗憾的是,电影尚未公映,王秀兰便撒手尘寰,于是从扬州市扬剧团调来张玉莲接替王秀兰。
因为江苏不接受提出的修改意见,北京索性自己操刀,在扬剧《百岁挂帅》的基础上改编为京剧《杨门女将》,作为中国戏曲学校首批学员毕业大戏,由范钧宏、吕瑞明改编,郑亦秋导演,杨秋玲、王晶华、冯志孝等主演。196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京剧《杨门女将》拍摄为彩色舞台艺术片,导演为崔嵬、陈怀皑。京剧电影《杨门女将》在全国公映后,全国的京剧院团便统一按照这个京剧版本演出。
京剧《杨门女将》从舞台剧改编初期到后来拍摄为戏曲电影,拒不承认是根据扬剧《百岁挂帅》移植改编的。因此,引发了扬剧、京剧之间的“版权”争议,多年悬而未决,“文革”的到来暂时搁置。恢复传统戏后,两家再起纷争。经过有关文化主管部门多方论证,确认京剧《杨门女将》脱胎于扬剧《百岁挂帅》,并在1978年《人民戏剧》上发表了京剧《杨门女将》剧本,首次公开承认“根据扬剧《百岁挂帅》移植改编”。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古装戏即将迎来解禁,南京人民大会堂内,江苏文化界内部观摩了两部戏曲电影。一部是196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南京市越剧团竺水招、筱水招等主演的电影《柳毅传传书》;另一部戏曲电影则是扬剧《百岁挂帅》。当《百岁挂帅》放映到“灵堂”一场,高秀英唱完著名的“堆字大陆板”,观众竟然如临剧场观看演出一般,骤然发出了长时间震耳欲聋的掌声。
恢复放映古装戏电影,各种戏曲电影先后在电影院上映,京剧《杨门女将》也在其例,但扬剧《百岁挂帅》迟迟不见公开发行放映。直到1985 年以后才在南京夫子庙的大光明电影院(现今已拆)首次放映了该剧。这是因为,时任大光明电影院的经理原为扬剧演员,对扬剧的特殊情节、更是对扬剧电影《百岁挂帅》受到压制排挤不满,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片源,才得以在文革后首次公开放映扬剧《百岁挂帅》。
世事如梦,几度秋凉。扬剧《百岁挂帅》创作至今62 年,电影放映至今60年。当年的主创人员皆已黄鹤仙去,不朽的是一部扬剧精品力作流芳百世。
《百岁挂帅》是扬剧里程碑式的代表巨作,哺育了几代扬剧人。文革后,江苏省扬剧团复演该剧,由吴惠明、李华饰演佘太君,朱余兰饰柴郡主,刘荣兰饰穆桂英,刘启华、邓志贞饰七娘,徐润民饰杨文广,1978 年在扬州创下了连演三月不换戏的神话。次年赴沪演出,一位久违古装戏的扬剧忠实粉丝,因为过于激动突然引发心脏病身亡。江苏省扬剧团不仅向这名忠实的扬剧观众敬献了花圈,全体赴沪演出的演职人员还参加了他的葬礼,给这位戏迷以最高的礼遇。
上世纪八十年代,扬州市文化艺术学校恢复招生,聘请高秀英、华素琴、任桂香、蒋剑峰、张瑞泉等任教,为首批学员葛瑞莲等亲授扬剧《百岁挂帅》,史称“小百岁”。
江苏省扬剧团的第三、四代传承者徐秀芳、汪晓艳等人肩上承接了传承重任。近来,江苏省扬剧团和扬州市扬剧团的青年演员们又分别接起了传承扬剧《百岁挂帅》的大旗,愿扬剧《百岁挂帅》的传承生生不息。
附录:《百岁挂帅》主创名录
编剧吴白匋(1906-1992)享年86岁,
编剧石来鸿(1925-2006)享年81岁,
编剧兼导演石增祥(1922-2018)享年96岁,
导演孔凡中(1931-2000)69岁,
蒋剑峰饰安乐王兼编剧(1928-2012)享年84岁,
王秀兰饰佘太君(1915-1960)享年45岁,
林玉兰饰八贤王(1912-1974)享年62岁,
房竹君饰杨九妹(1920-1987)享年67岁,
张玉莲饰佘太君(1916-1988)享年72岁,
杭麟童饰孟定国(1929-1990)享年61岁,
石玉芳饰宋王(1922-1990)享年68岁,
陈立祥饰大太监(1907-1993)享年86岁,
华素琴饰穆桂英(1928-2002)享年76岁,
黄凤文饰王文(1928年-2004)享年76岁,
蒋剑奎饰焦庭贵(1930年-2004年)享年74岁,
王金洪饰杨洪(1921-2004)享年83岁,
高秀英饰柴郡主(1912-2004)享年92岁,
李虹饰赛排凤(1937-2005)享年68岁,
周小培饰宋王(1920-2006)享年86岁,
张瑞泉饰杨文广(1939-2010)享年71岁,
任桂香饰郝凤英(1928-2017)享年89岁,
筱荣贵饰赛排凤(1933-2018)享年85岁,
王美云饰杨八姐(1923-2018)享年95岁,
林树华饰薛德礼(不详),
作曲陈大琦(1929-2009)享年80岁,
作曲兼司鼓王万全(1931-2011)享年80岁,
主胡张玉成(1916-2017)享年10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