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派电影《海上钢琴师》背后的隐喻“浮城”

2020-11-14 09:04楚丹清
剧影月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钢琴师爵士乐

■楚丹清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于1988年推出的一部充满文艺情怀的电影作品,该片修复版于2019年底在中国内地上映依旧获得众多口碑与赞誉,即使经过了二十多年,该片仍以其经典的艺术表现手法及深刻的隐喻内核触及人心,显示出了跨越时代的生命力和不朽的精神价值。

这部电影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导演托纳托雷以“独特的视角、平实而恬淡的叙事风格、舒缓的节奏和如诗如画的电影语言”,使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荡气回肠的别致诗意和娴熟大气的风格特点。时空的交错、镜头的衔接、场景的切换等这些拍摄艺术手法上的处理都十分流畅自然,使整个故事浑然一体,埃尼奥·莫利康内大师级的配乐更是给作品增加了伤感情绪和别样浪漫,从而使该传奇故事表现的极有戏剧张力。光是凭观感,它已经实现满足了不同层次观者的需求。不同知识背景、年龄阅历的人,都能从中得到共鸣、启发,抑或是追寻问题的答案。通历史的认为它记载了20世纪人类文明简史;通乐理的认为它是将爵士乐拟人化的传记;通心理的认为它反映了人格分裂患者的精神世界;通电影的则认为它是一些后来影视作品的思想源头。这也正体现出了这部电影的过人之处——即娱乐性与思想性并行,同时又是多元开放的。

而这部电影从更深层次的作品表现手法来看,作者对于故事内核的表现又多是象征隐喻性的。“隐喻是电影的本性所在,因为电影是在用画面说话,凡是出现在银幕上的东西,它们都有隐喻的功能。”从这个层面来讲,《海上钢琴师》又是一部优秀的符号电影,大海、钢琴、1900三个影像符号贯穿全片。那么这部作品背后又隐藏了哪些历史背景、思想情感亦或是创作意图、价值思考,本文试从以下细节场景进行分析,意欲更深刻的挖掘作品内核所要呈现表达的种种内蕴。

一、关于故事发生的时间阶段及历史背景

《海上钢琴师》的故事是由小号手讲述的,情节由其牵拉推动,细致关注电影情节可以推断时间线应是:1900 年-(1914-1918)一战-1924 年-(1929-1933)美国经济大萧条-1933年-(1939-1945)二战-1945年后故事始于1900年这个时间点,同时这也是电影主角的名字(主人公在维吉尼亚号被发现的时间,因得此名。该名字显然与陆地的规则文明大异其趣,但却是与20世纪存在关联的特殊符号。其次是24 岁这个时间点:这是小号手(影片中故事的讲述者)登船的时间,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小号手登船的时间是二十年代初期。之后是1933年这个时间点:这是小号手离船的时间,也是他与1900分别的时间(两人从此水陆分离,一个陆地生活,一个海洋生活)。最后,故事结尾于小号手去店铺典当小号,典当行老板的一句话:“但战争结束后,人们都想听明快的曲子(不听爵士、布鲁斯了)……”由“战争结束”字眼,它发生在小号手离船后,那艘轮船即将被炸毁、小号手再次登船寻找钢琴师之前。可以推知此处的“战争”指的是二战,随着轮船被炸毁,故事也最终落幕。因此该故事跨越的时长大约是从1900 年到1945 年后将近半个世纪,这可谓是史诗级别的“电影时长”了。

由于该艘船维吉尼号连接的是欧美大陆,乘客多为欧洲移民,所以我认为应把更多关注点放在当时欧洲的情况,一战爆发导致大量欧洲人移民美国,这段时间内发生了一些改变欧洲乃至世界的大事件:一战、美国禁酒时期(大量正规行当倒闭,同时投机分子、黑帮、匪徒横行)、美国经济大萧条(“美国梦”破灭的开始)、二战、二战后的工业衰落。

二、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场所以及人物形象

故事主要发生在一艘名叫维吉尼亚号的豪华游轮上,正是这艘横穿大西洋的游轮,使无数欧洲旧世界的人摆渡到了新世界——美国。这艘船绝不普通,它是穷苦移民的“诺亚方舟”,无数企图摆脱物质贫困、政治压迫亦或是精神枷锁的人登上此船,告别欧洲。同时这艘船上坐过许多名人,电影镜头里有一组对钢琴师房间的特写,其中有些镜头扫过墙上挂着的照片,照片中能看到爱因斯坦还有许多欧洲的文化名人,他们带着曾经辉煌的欧洲文明,也坐着这艘船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欧洲大陆,奔赴美国。影片通过对一些船上的情景描绘(三等舱工人阶层一起的“大家庭”氛围、又如船上豪华舱衣香鬓影、声色犬马的名利场)以及精心设计的台词,给这艘船萌生了一层高度民主、乌托邦的浪漫色彩,这背后也体现出了创作者对世俗、政治以及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价值观的态度。也正是这艘乌托邦似的大船散发出的浪漫色彩让它显得越发虚幻、超现实、不得持久。到维吉尼亚号船被炸事件,其象征意义才得到明显体现,当维吉尼亚号炸得连渣都不剩,被炸掉的是无数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因为追随“美国梦”而被戳破的全部理想。同时,对于主角1900 来说,这艘船也是连接海洋与陆地的唯一中间地带,大海是1900 的摇篮,他从小到大跟随这艘大船往返靠泊于各个码头之间。陆地是陌生的,1900的梦想就是从船头到船尾。他的成长环境及受到教育的局限给他带来的人生格局是有限的,而这也形成了他有限的欲望,就像钢琴只有88个键,1900是可控可预知的,他能做的是在有限的琴键上奏无限的乐章。此时作为与他密切联系的这艘船,意义恐怕非凡得难以述清。有人说这艘船象征简朴、淡泊的人生价值观,1900 所做的是对自我的坚守,以自己精神家园为信仰的执拗理想主义,我想这大概是很多人穷极一生都不会懂的孤独和浪漫;亦有人从纵观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从中看出的是新旧交替年代新星美国的强势崛起,从1900身上看到的是昔日辉煌的欧洲已不可逆转的颓然之态。种种说法都不无道理,只是视角选择不同而已。

其次是电影的人物形象,《海上钢琴师》有两个主要人物的设置:小号手和钢琴师。两人的经历刚好对现实状况起到了一个还原互补的作用,因此两个人一起构成了一种对称关系和极强的艺术对比,电影各处的象征意义也都由两人连成的轴线延展开来。小号手体验了钢琴师未曾谋面过的陆地生活,其中包括战争、社会动乱、经济衰落、美国梦的破碎……而海上钢琴师经历了小号手不曾感触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有人说,两个人物的设置,一个是现实具象的,一个是艺术抽象的;一个是对现实生活的呈现,一个是对幻想生活的假设;二者经历上的互补、结构上的对照,由此达到了更加震撼的效果,我个人赞同这种说法。可以说,电影中两个人的观点和选择是极为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小号手认为船上的生活是漂泊的,真正的土地才是坚实的根基;1900却觉得陌生的广阔陆地尽是不可预知的恐惧,他的内心并不因波涛汹涌而动荡不安;小号手认为用音乐才华换取名望财富是再好不过、名利双收的事,而这些却被1900彻底放弃。海洋和陆地之间是否存在一个中间地带,理想与现实间,像“海上钢琴师”这样的人能否存活下来,电影对此并未给出答案,但可以了解的是影片中的两个人走的道路都并不平坦,他们仿佛被一种时代命运的东西牵制,呈现出一种悲剧色彩。这种电影艺术中才具有的悲壮之美,现实生活中也许少有人愿意追寻。

电影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女性角色“她”——那个1900录制唱片时站在窗口一见钟情的女孩,“她”也是他唯一一次想要真正下船的理由。对1900而言,“她”是一种纯粹的美好,是他突然而至的希望和向往,是他期许都市生活的拉动力量,“她”的背后潜藏着“文明社会”的诱惑和欲望。然而女孩的出现犹如流星一般光彩夺目又迅速离去,当自由女神的雕像慢慢浮现,怀有渴望的无数欧洲人推搡着涌向美国,可1900在船靠岸时,还是在仅距岸边几个台阶的位置停下了脚步,他选择黯然神伤地转身返回船舱,恋爱还未开始已是结束之时。我想这其中存在的是一种坚持还是放弃的纠结抉择,一场现实与理想间的博弈对抗。也如1900 在片中所说:“Moonlight city.You just couldn't see an end to it.It wasn't what I saw that stopped me,it was what I didn't see.”(偌大的城市,你永远看不到尽头。并非是我眼见的让我停下了,而是我所看不见的。)眼见高楼林立、烟雾缭绕的美国,1900的选择随同他抛去的帽子一样,与资本主义社会“文明”诀别。其实这种对于边际性恐惧的探讨是很多大家历来热衷的话题。有人说1900象征一类人,那么他此时表现的这种真实的“懦弱”,恰恰就代表了一种坚守、一种对于工业社会浪潮的恐惧和反抗,时代背景下这种艰难的坚守昭示出明显的命运悲剧性,这是电影中的大故事。而故事的最终,那个如一线稻草般救赎意义的海上女孩,也没有再次出现。天才归于沉寂,世人亦回落世俗,《海上钢琴师》的故事彻底尘封,一段传奇就此落幕。海上已无钢琴师,这才使观众真正意识到,什么是沧海桑田、人间易逝。

三、关于故事细节中隐含的创作意图和文化背景

故事中的小号手其实是个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除了负责讲述好“故事”之外,角色本身更凝结了创作者的智慧巧思,创作者的情感也在小号手的戏份上得以展露。小号手就是这部电影中的小故事,是被夹在特定历史时代洪流中不起眼的甲乙丙丁。其实不难发现,这部电影中的大部分场景都是“晃”的,船是晃的,人是晃的,就连小号手的眼珠也是“晃”的,这个故事细节其实十分明显,相比于那些颇具浪漫色彩晃动的船和人,小号手眼球的“晃”更体现出极具现实性的象征意味。对于小号手,他是生活最为游移不定的那个,他像搜摆渡船在海上浮浮沉沉左右漂泊,他不知道他应何时下船;他总是被裹挟着挤出船舱的,他不知感性和理性间他该如何抉择,他是不坚定的,所以他从始至终都是“晃”的,我想这也是创作者有意设计编撰的。

伴随着小号手船外戏份以及对船上回忆展开的,我认为还有关于爵士乐的发展历程以及创作者的意识情感。电影就以小号手因为生活潦倒的窘境而无奈要卖掉自己的康恩牌小号的悲剧感情节开场,在商人眼中这个他最心爱宝贵的小号,只不过价值6英镑(25美元)。这些情节的渲染以及单薄的数字足以象征性地表达出创作者对于爵士乐没落的伤感。除此之外,我认为创作者还将这种对爵士乐没落的个人情感与社会时代捆绑联系起来,这正是其象征手法运用的高明之处。爵士乐是美国人的独特创作,表现着极强的美国文明特征,而20 世纪初正是所谓的爵士时代。我们研究爵士乐的现实发展历史可以得出爵士乐发展的几次重要转变:一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爵士乐由美国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逐渐向北拓展,传统爵士乐普及的同时,商业化特征也愈加明显,商业包装的爵士明星应运而生。这种音乐商业化的特征是与当时的文化工业需求相匹配的结果,阿多诺曾对音乐的商品化生产有这样一段评价:“首先,作为发行的再生产领域,它强调一种意义重大的媒介的不同形式——‘文化工业’作为‘技术再生产’、录音以及作为演奏的音乐作品;其次这个阶段上的音乐作品,是作为商品出现的,它强调的是交换价值而非使用价值。”商品化的爵士乐由此开始被整合进一个由文化工业的逻辑所规定的框架,从寄托黑人内心自由和精神解放需求的音乐渐变为被当时上流/白人社会认可的流行音乐。电影中从纽约赶来与海上钢琴师挑战的“爵士乐开山鼻祖”形象很好的证实了这一转变。二者“斗琴大战”的名场面更是被无数观众奉为影史不朽的视觉盛宴。片中的爵士乐演奏家杰利,经历史查证是确有此人的,但真人原型杰利·罗尔·莫顿是位白人,而反差在电影中是位身着白色西装的黑人形象,我认为是创作者的精巧安排,众所周知黑人是美国的特有文化,相较欧洲纯粹的白人文明美国则混入了黑人血统,这是作者有意暗示观众的隐含信息。另一次有关爵士乐的转变则是在二战后期爵士乐逐渐融合化、摇滚化(“披头士”“滚石”等乐队便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也呈现出流行化、商业化的特点。

电影中的斗琴片段可谓是影片中的一大高潮,1900 与“爵士乐开山鼻祖”大战三个回合,赢得酣畅淋漓。电影在这段剧情的拍摄手法处理上是十分成功的,视听精彩,人戏合一,使观众意犹未尽。但我认为,若你只为第三段1900 的绝佳琴技而喝彩叫好,你也许并没有看懂斗琴。显然,1900 与爵士乐演奏家杰利的弹琴初衷是不同的。为什么要弹琴,杰利给出的回答是:为了超凡技巧,为了世界第一。从片中杰利的弹奏来看,我们也能领略到作为爵士乐发明人实至名归的杰出风采,从比赛伊始,他就抱定了“斗”的心态,所有的炫技都只为更胜一筹,他只要赢,只要自己的地位无可撼动。可是1900 不同,他在这之前甚至不明白何为斗琴,人们如何能在88个琴键上比出胜负,这也可以解释第一回合他内心着实被感动演奏《平安夜》只是想向大师致敬。1900的观念里,钢琴只是他抒发情感的工具,他即使斗琴也纯粹为了音乐,尽管上帝的确给了他天才的技艺,让他在有限琴键上能弹奏的出无限的音乐,可他从不刻意表现。最重要的是音乐本身,海上钢琴师手上的每一首曲子,都是为了每个人、每种情绪而弹的。他创作的最动人的一段音乐应是为偶然相遇甚至都不知道名字的女孩弹的,那是他那一刻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那一瞬间的灵感迸发只属于那个他心动的女孩。所以在斗琴的第三回中,创作者用四手联弹的画面意欲表现1900 的极致琴技,他终于应战,琴速惊人,以非常人的技巧实力碾压对手杰利,他是当之无愧的钢琴王者,所有人,包括电影外的我们都为他欢呼。可你注意到1900 举起胜利双手的时候表情多么凝重了吗,“当你认为他赢了的时候,他恰恰输了。”

四、结语

《海上钢琴师》记录的是一段不曾踏足陆地的传奇。导演赋予1900 自然天成、无师自通的绝世才华的同时,也不忘将无限的孤独落寞赠予他,偌大的游轮,人来人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地,唯独他没有。尽管他知道新大陆条条道路通向四面八方,每个方向都有新的希望和未来,可他仍执拗的留在船上。影片的结尾也是高潮部分,游轮因为年久失修,必须做报废处理,而主人公1900 最终和维吉尼亚号一起,在六吨半炸药形成的火海中沉入海底,影片彻底落幕。影片向观众传达的意旨是极为丰富的,可是说像是“表现在实践中演进的事实。”不愿踏足陆地不仅是因为无尽未知,更在于1900是Good old days告罄的标志,欧陆的辉煌已是回不去的神话,旧时代结束,新时代就要来了。导演托纳多雷是意大利人,作为一个身处二十世纪末的欧洲人,去回望百年前,那个永不下船的钢琴师仿佛是一个精神符号,从他身上,又诠释出众多欧洲遗老遗少浓浓的乡愁和伤感呢。

电影原名《The Legend of 1900》,比起《海上钢琴师》这个译名显得高明很多,1900 宁愿孤独一生,也不愿离开他的大海。他将生死看的淡然,将自己始终捆绑在88 个琴键之间,最后他的灵魂和船融为一体沉入大海,他生于此,终于此,想来也不负于此。1900是一个没有存在过的人,他应该被历史铭记,却不适合未来。

猜你喜欢
钢琴师爵士乐
Dad and daughter jazz duo父女爵士乐二人组
钢琴师
隐含暗示
钢琴师的歌
电影《钢琴师》中音乐设置与剧情关联探究
关于我国艺术院校爵士乐专业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空中弹琴
上音爵士乐和音乐剧联手为社会服务
琴键上跳跃着的人性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