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象微电影空间生产的特征及路径

2020-11-14 04:45路金辉
电影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建构空间

路金辉

(山西大同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2010年《老男孩》《一触即发》等微电影爆红于网络,得到受众的追捧。这一新的电影形态也被用于城市形象传播,因而产生了城市形象微电影。《天台》《天平路小转》《苏州情书》《时间里》《南京·201314》《我和南京有个约会》《岸边的记忆》等城市形象微电影纷纷助力城市形象宣传。

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学术话语整体由对“时间的迷恋”转向了对“空间的凸显”,即整体的空间转向。在这一背景下,电影研究者对电影空间的关注也与日俱增,从单纯的电影文本研究发展到了对电影内空间及其与社会空间互动的综合研究。电影被认为是“以空间思维建构时空表意的文本形态”,成为人们观察、解读、想象、建构城市空间的一个范式。因此本文以空间理论为研究视角,以城市形象微电影所建构的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阐释城市形象微电影空间建构的特点及途径。

一、城市形象微电影与“想象性”城市空间

城市形象微电影以微电影为表现手段,以城市形象为再现主体,通过完整故事情节建构想象性的城市空间从而营销城市的电影形态。

空间性是电影与其他类型艺术的显著区别点。电影建构的媒介空间与社会空间是双向互动的,电影空间既是对社会空间的反映,也是“想象性”“能动性”的建构。城市形象微电影是以城市空间生产为主要途径从而建构城市形象、营销城市的微电影形态。在城市的框架里,城市空间是微电影故事的背景、故事叙事的场所,城市形象微电影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描写叙述了城市、建构了城市形象,从而带着受众“体感城市”,提供了解与观察城市的途径、认知及想象城市的方式。因此,城市空间的想象性建构成为城市形象微电影视觉表达的主体内容。城市形象微电影的制作者通过影像的加工,进行着个性化、背负着自己意识形态的城市空间生产。

二、城市形象微电影的空间生产特征:混合性

城市形象微电影通过“想象性”城市空间,一方面去反映客观存在的城市地理与物理空间,一方面在其建构的空间内讲述城市的文化、精神,激发城市认同,建构城市“想象共同体”。作为具象化视听媒介的城市形象微电影,其在城市自然地理空间上是“投影”,在城市人文空间是“同质”,其实质上建构的却是“去地域化”的消费性城市空间,从而使其建构的城市空间“千城一面”。这是创作者在地理和物理空间感知的基础上主观选择的结果,是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媒介化反映,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在这一领域的微观展现。

(一)地域性与无地域性的混合空间

“空间在其本身也许是原始赐予的,但空间的组织和意义却是社会变化、社会转型和社会经验的产物。”城市形象微电影的城市空间建构是目前中国城市发展现状及历史阶段的缩影。

1.地域性空间

城市身处地理环境中,自然景观是在时间上先于人类实践的客观存在,是不同地理环境中个性化的客观现实,因此成为了城市形象微电影所反映的对象。江河湖海、山川河流、草原戈壁等自然景观符合受众的审美意识、满足了受众对异域景观的猎奇心理。城市形象微电影用一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影像符号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成为识别城市的一个途径。

《我和南京有个约会》通过法国男孩凯文追寻一个南京女孩的故事而把南京的梅花山、秦淮河、玄武湖一一展现在受众眼前。《苏州情书》随着新加坡女孩韩梅梅的脚步,展现了苏州特有的金鸡湖与小桥流水。《天边草原乌拉盖》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民俗。

城市的人文景观是城市文化的象征,街道、建筑、名胜古迹等在城市认知中发挥标识性作用。《南京·201314》《我和南京有个约会》中南京的中山陵、总统府、音乐台、夫子庙、中华门、鸡鸣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老校区等人文历史遗迹在片中一一可见。《岸边的记忆》通过爱情故事呈现的是武汉六大堆纪念碑、吉庆街、八七会议会址、詹天佑故居、船长9号等红色遗迹空间。《天台》中弄堂顶楼的天台是上海人独特的生活空间,成为认知上海城市意象的标志性符号。

2.无地域性空间

在全球化背景下,被同一化的、去个性化的现代性空间被称为无地域性空间。空间所具有的代表地域特色和文化因素的符号被剥离,空间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被掏空,从而凸显了去地域化、无名性的特点。

在上文提到的城市形象微电影中,地标建筑和自然景观在凸显地域性,但其淹没在同质化的城市意象符号之中。《苏州情书》中呈现的耸立的高楼大厦、摩登时尚的商业街、高档的写字楼、纵横交错的立交桥、川流不息的车流、来去匆匆的行人、新潮热辣的酒吧迪厅、充满情调的咖啡厅等,这些城市景观不是苏州特有的城市空间,这样的城市符号同样出现在其他城市形象微电影中。诉诸于感官刺激的、蕴含国际性的符号消解了异质性元素之间的差别,建构了“整体性”“国际范儿”的城市空间,完成了国际大都市的想象,成为“全球化”的生动注解。

(二)情感化的精神空间与物欲化的消费空间

城市空间是“可以被感知的生活空间,是蕴含精神属性的物质空间。”城市形象微电影既建构了情感化的精神空间又建构了物欲化的消费空间。

1.情感化的精神空间

城市不仅是个冷冰冰的物理和建筑空间,而且是人类精神寄托的场域。在城市形象微电影中,城市不仅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遗迹构成的物质空间,而且是充满情感的空间,是市民追求亲情、友情、爱情的空间。《岸边的记忆》讲述了男主人公知明想方设法让女友春晓逐渐恢复记忆的爱情故事,让观众感受到武汉独具特色的人文气息,而片中一次次出现的红色历史遗迹与人文风情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因素。《我和南京有个约会》则是法国男孩凯文追寻一个南京女孩的故事,《南京·201314》讲述了亚青会志愿者金宁帮台湾女孩徐可辰完成爷爷心愿的故事。

苏州官方城市微电影《苏州情书》及其续集《时间里》中建构的情感空间具有了多元化特质。《苏州情书》中女主人公韩梅梅因为“思念一个人久了,眼睛会潮湿;思念一个城市久了,心就会漂泊”,因此来到前男友李雷工作地苏州,来寻找前男友选择留在苏州而导致两人分手的原因。她游走在城市之中,也见证了大学生小苏和小周的感情。两组爱情故事相互交错,让城市充满了爱情的气息。而续集《时间里》展现了小周的创业过程,以小周和小苏两人爱情的起伏变化为情感主线,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为副线,盼女归来的钱老伯等来的却是“卖时间”创业的小周,亲情故事与爱情故事交叉在一起,体现城市空间内的人对爱情的追求、对亲情的呼唤。

2.物欲化的消费空间

城市作为空间具有与生俱来的复杂性,城市微电影在建构城市空间时也体现了复杂性,建构了情感空间与消费空间共存的混合性社会空间。

现代城市在塑造品牌时会把重心放在消费空间的建构上,各个城市的地标式商业街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被表现的城市空间意象。影片中充斥着多种多样的消费符号和消费空间,集中展现了高端时尚的购物中心、浪漫小资的咖啡馆、喧闹现代的酒吧、高端豪华的餐厅等视觉空间符号,极力展示城市的现代、发达、休闲和享受,难以掩饰创作者对全球性都市景观的迷恋。《我和南京有个约会》中有十三个空间场景,其中六个是消费场所。凯文和女孩邂逅于机场的咖啡厅,随后跟随着女孩的照片去饭店品尝美食、租船品茶夜游秦淮河、逛夫子庙夜市、在书店看书、在鸟市逗鸟、在酒吧狂欢。

城市形象微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邂逅于咖啡店、约会于高级餐厅、狂欢于酒吧似乎成为了创作者的共性选择,这也凸显了咖啡文化、酒吧文化等舶来的时尚消费观念在中国的流行与普及。在这些城市空间意象与消费符号的展演中,城市不再是生产的组织方式,而成为消费中心。而此种空间建构使城市失去了作为生存空间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多异性。物化意象在城市形象微电影中大量堆砌使消费主义意象占据了主流,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空间,而淹没了城市地域性和个性的文化意象,使城市沦落为一个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景观城市。而这种建构迎合了城市精英阶层的消费需求并具有把其演化成整体社会文化追求的趋势。

三、城市形象微电影生产城市空间的路径:绘制流动的城市地图

城市形象微电影的主旨是为了建构城市形象、宣传营销城市,因此为了把自然景观、人文遗迹、消费场所等空间串联起来,构建城市意象,制作者们纷纷通过“城市漫游者”的脚步进行空间展示,建立观看与感知城市的流动视点,形成认知地图与感官地理。

在《感官地理》一书中,罗德威提出认识空间有两种方式,即认知绘图和感官地理。认知绘图是理性的认知,其强调街道、建筑、名胜古迹等地标的重要性;感官地理是感性的漫游,是个人色彩的随心游走,包含着游者情感的感官经验。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中“我”为了用影像把成都给奶奶带回去,漫游成都并用DV拍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了对成都的感受;《樱为爱情》中,陆昔游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寻找记忆;《南京·201314》中,金宁为帮徐可辰完成其爷爷的心愿,骑着自行车横穿南京城;《苏州情书》的韩梅梅为寻找李雷留在苏州的原因而遍览苏州;《天平路小转》中陆老师被卓佳隐瞒怀孕的事实激怒,排练结束后,她坐上出租车,一掠而过的上海城市夜景也带领观众感知了城市的灯火辉煌与现代性。这种流动式绘图是电影情节发展的需要,体现出城市的视觉律动。电影的主人公穿越整座城市,触及城市具有特色的角落,形成了“体感”的城市。“体感”既指身体的触感也包含了身体在城市环境中的穿越移动。在移动穿越中所经过的线路在城市微电影中展现了城市空间,形成了让观众认知的“流动的城市地图”。

流动的城市地图是基于一个或几个主体的空间移动建立感知城市的视点,并将个体的情感投射到移动的风景之中。此种展现空间的方法抛弃了“全景式鸟瞰”的上帝全知视角,采用个体平视视角展现城市;背弃了宏大历史话语,讲述城市民众的喜怒哀乐,完成微观叙事。在微观叙事中,个体生命与城市发生了密切勾连,城市空间内充满了人及其各种情感,使城市空间可认知、可触摸,形成了认知绘图和感官地理。

城市形象微电影把对城市形象的建构内嵌在影像之中,通过对城市空间符号的精挑细选,镶嵌进“想象性的媒介地理系统”,形成意指空间。目前这个意指空间,在力图突出地域性时却被无地域性裹挟着;表达着城市对亲情、爱情、友情的追寻,却建立在消费主义空间和符号基础上,因此形成了混合性空间,形成了“同质化”空间的趋势,这也是目前城市形象微电影引起争议的焦点。

城市是一幅染色体图:文本绵延不绝。如何让具有直观观赏性的影像文本承载城市形象的有效信息,从而对城市形象进行真实、多元、立体地展示与传播,这是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本文仅仅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研究者对此问题的关注。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建构空间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空间是什么?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创享空间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建构游戏玩不够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