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旋律电影的演变与价值导向

2020-11-14 04:45李安峰
电影文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英雄价值观精神

李安峰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主旋律电影以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素材,或讴歌英雄、或讲好故事、或颂扬楷模、或塑造领导人物,阐释了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征程中涌现出的各类优秀人物和典型事件,用影像和声音向人们再现了革命者与建设者在坚定理想信念下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时代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

一、辉煌征程:主旋律电影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电影人坚守理想和信念,为祖国、时代和亿万人民鼓与呼,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主旋律电影,也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七十年来,讲好中国故事、传递爱国主义精神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电影,为激发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树立了良好的价值导向。

(一)为新中国呐喊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掌握了对文化艺术的领导权,并成立了文化部电影局,提出“电影要与现实相结合,为广大工农兵服务”的口号。当时,电影事业百废俱兴,国家相继成立了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改名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使我国的电影事业在恢复整顿中得以快速发展。该时期的电影主要把揭露旧社会,歌颂人民群众翻身解放与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作为剧本创作的重要内容。如《姐姐妹妹站起来了》《龙须沟》《白毛女》《土地》《葡萄熟了的时候》《丰收》《一件提案》《不能走那条路》《中华女儿》《保卫胜利果实》《卫国保家》《赵一曼》《人民的战士》《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智取华山》《鸡毛信》《平原游击队》《董存瑞》《南岛风云》等作品,内容是非分明、昂扬向上、简单朴素,注重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人民军队、英雄人物、土地改革等,再现了革命历史和时代的变革,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与此同时,一些影片如《中华女儿》《白毛女》《赵一曼》等还被多次送往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放映,提高了国产电影的知名度。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电影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这一年影片总数达到42部,如《上甘岭》《铁道游击队》《新局长到来之前》《祝福》等均拍摄于这段时间,无论题材选取还是人物形象塑造等都显得更加饱满。1957年的“反右”和之后的“大跃进”运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旋律电影的创造,这段时期整个电影界的创作如履薄冰,并为现实政治服务,出现了一批歌颂“大跃进”的记录性艺术片,如《十三陵水库畅想曲》《钢花遍地开》《黄宝妹》《水库上的歌声》和《新安江上》等,这些影片大都质量低劣,当时的文化部电影局在总结中指出“跃进”中的影片存在缺乏科学精神,粗制滥造,管理制度混乱等问题。1959年,国庆10周年之际,新中国电影迎来了短暂的高峰,这一年的9月25日至10月24日,文化部在各大城市举办“庆祝建国10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展出了《林家铺子》《青春之歌》《林则徐》等影片35部,其中故事片17部,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影片还有《战火中的青春》《老兵新传》《万水千山》《战上海》《回民支队》等,题材选取进一步拓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更富有精神和真实性。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新中国电影事业此起彼伏,一直受到“左”风影响,且愈演愈烈。不过,1962—1964年,在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推动下,仍然诞生了一些优秀的影片。如《红日》《英雄儿女》《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农奴》《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苦菜花》《阿诗玛》《李双双》《怒潮》《霓虹灯下的哨兵》《冰山上的来客》等,该时期的影片在语言运用、人物性格塑造、题材选取等方面有一定的进步和创新。但随着“阶级斗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毛泽东对文艺工作的严厉批示,中国电影逐渐步入了低潮,“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影视事业陷入了悲惨境地。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从1949—1965年,我国电影总计发行1213部,其中故事片600多部。“国营电影制片厂由3个发展到16个,放映单位(含电影院、放映队等)从646个发展到20363个,观众人次从4731万人次发展到46.3亿人次,发行收入从205.8万元发展到1.3亿元。”可以说,歌颂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英雄人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电影是这一时期影视创作的主体,很多优秀的影片成为人们抹不去的记忆。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电影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一批批结合时代主题、展现时代人物、讴歌改革开放新生活的优秀的主旋律电影相继问世,这些影片在题材选取上从宏大叙事到小人物、小事件;在人物塑造上从追求英雄典型到逐渐平民化、真实化;在剧本创作中从突出政治到潜移默化地表达等。伴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主旋律电影也逐渐融入到商业化的浪潮中,“将电影美学与商业市场的规律成功融合”,“从‘主流’电影发展到‘新主流电影’并以大众视角、奇观化的手法满足了国人空前的主体认同感以及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从1978—2002年,主旋律电影在市场改革的大潮中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和繁荣创新的良好局面,并得到广大群众在情感上和价值观上的双重认同。该时期主要代表电影有:《小花》《从奴隶到将军》《南昌起义》《西安事变》《挺进中原》《大渡河》《高山下的花环》《开国大典》《开天辟地》《大决战》(三部)、《毛泽东的故事》《重庆谈判》《邓小平》《离开雷锋的日子》《孔繁森》等。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电影产业化不断发展,在尊重影视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基础上,主旋律电影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和观赏性实现了有机的结合,主要代表电影有:《太行山上》《建国大业》《我的法兰西岁月》《建党伟业》《东京审判》《集结号》《袁隆平》《邓稼先》《辛亥革命》《云水谣》等,诸多多样化、类型化的主旋律电影主导着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主旋律电影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期,从创作活力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题材类型多样化到鲜明的个性特征,唱响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电影制作的主流。如《忠诚与背叛》《生死罗布泊》《雨中的树》《百团大战》《建军大业》《血战湘江》《钱学森》《红海行动》《战狼2》《湄公河行动》《厉害了,我的国》《信仰者》《十八洞村》《天眼风云》《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等,这些影片,“代表了电影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价值导向文化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电影化呈现”。不仅获得了亿万人民群众的喜爱,也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为讲好中国故事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贡献。

二、时代脉搏:主旋律电影的价值导向

新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演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七十年,是弘扬正能量和唱响主旋律的七十年。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探索创新,在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方面产生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经典,并引领着社会的价值导向。

(一)传递爱国主义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没有国就没有家,爱国是每一位国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这蕴藏着自己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也是对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集中体现了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团结进步的动力。主旋律电影“根据中国广大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所拍摄的影片,其中有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这都是党的优良革命传统与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主旋律影片通常会把信仰的力量贯穿到故事情节之中,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奉献精神通过图像、文字、声音展现出来,作为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主旋律电影如《上甘岭》再现了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品质,尤其通信员在战斗的最后关头,为了祖国、为了战争的胜利,用胸口堵住枪眼而英勇献身,这种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因此,主旋律电影一定程度上可以“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二)讲好中国故事,宣传红色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红色文化是由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它以中华文化为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革命精神,代表着时代的主流,主旋律电影作为红色文化的外在视频展现,对于人们认识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有重要作用。“红色经典作为一种与中国革命密不可分的电影类型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特定的文化土壤、文化背景,也有其特定的历史机制、叙事方式和社会功能”。新时代的人们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主旋律电影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不仅能激发人民群众爱国爱党的热情,而且还可以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主旋律电影的传播功能,深入挖掘与时代价值相契合的题材,做好剧本设计,把革命、建设和改革年代的优秀故事用影片展现出来,这样既能讲好中国故事、红色故事、新时代故事,也能舞好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传承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三)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主旋律电影不仅为人们认识和感受历史提供了精彩画面,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主旋律电影既是重要的视频资料,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既能再现历史的事实,又能弘扬社会正能量,发挥正确的价值导向。如《太行山上》《沂蒙六姐妹》《钱学森》《焦裕禄》《红海行动》《战狼2》等影片,它们以直接的视觉冲击感和场景再现的震撼力,所呈现的不怕牺牲、坚定理想、爱党爱国、追求自由、爱好和平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与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不仅能进一步提高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心,更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所以,“主旋律电影通过主题宣扬核心价值观,对提升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有重要意义”。

(四)营造社会崇敬英雄的良好氛围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和时代的坐标,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先进人物,一个没有英雄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一个拥有英雄但不懂得尊重的国家是可悲的。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勠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主旋律影片如《董存瑞》所呈现的英雄人物董存瑞,为了理想信念和新中国的诞生而舍生忘死,他没有留下遗体,但留下了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因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抹黑、诋毁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全社会宣扬主旋律,多拍摄英雄题材的主流影片,发挥其价值导向作用,提升人们对英雄人物的聚焦度,进而营造良好的尊重英雄和敬仰英雄的氛围。

(五)在弘扬主旋律中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有着决定性影响,它是一个人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体现着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奋斗目标,是最大化激发人的斗志的根本动力。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理想信念往往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或者不坚定,尤其在大众娱乐消费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导引下,一些人精神世界出现空虚或者负面情绪,这无助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更不利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主旋律电影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蕴藏着崇高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民族情感和优秀的道德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和赞誉。在主旋律电影中都能找到人物身上坚定理想信念的高贵品质,从《智取威虎山》到《英雄儿女》,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邓稼先》到《郭明义》,从《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等,无不蕴含着这一特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旋律电影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非常巨大,不仅给予国内观众以正能量的表达,而且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今天,主旋律电影的叙事和制作技术趋向成熟,其市场占有率也逐步提升,人们对其情感和价值观的认同度越来越高,一部部优秀影片所展现的爱党、爱国、坚定信仰、崇敬英雄的主流价值导向,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社会不同群体,在此过程中也让更多的人弘扬中国精神,自觉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并积极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猜你喜欢
英雄价值观精神
英雄犬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