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茶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这是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新课改背景下,培育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特殊学科属性。本文基于公民素养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培育,就公民素养的挖掘、公民素养的培养、公民素养的践行等谈谈笔者的思考。
关键词:公民素养;高中思想政治;培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 7711(2020)06-0161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成为教学改革的新热点。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原先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标准体系建设。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这是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在培育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特殊的学科属性。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公民素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培育谈几点看法。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公民素养的挖掘
思想政治教材蕴含着丰富、典型的显性或隐性公民素养的内容,教师应仔细挖掘教材知识点与公民素养教育的结合点,将公民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有机融入、渗透到课本知识中,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和法制意识等。
公民素养包括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公民在经济生活(必修1)中扮演着劳动者、消费者、经营者、纳税人等角色,这些角色都涉及到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教学这些知识时,应重视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新课标关于政治生活(必修2)的总体目标中也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政治生活共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含有丰富的公民素养的内容,均可视作公民素养教育的良好素材。同样,在文化生活(必修3)的教学中,也随处蕴含着公民素养的内容。
但是,教师在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公民素养的内容时,不应肤浅空洞地进行罗列,应结合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能力,将公民素养培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紧密相连,让学生在体验和感受中获得价值认同。
二、湖光秋月两相宜——公民素养的培养
公民素养的培育不能止步于教材与公民意识内涵的结合,而应让学生在隐性的德育氛围中真切感受到平等、责任、独立、法治和尊严。
1.平等对话,培养平等意识
平等是公民社会的价值中枢,师生民主平等的课堂关系是现代公民社会的缩影。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沟通,将其视为具有权利和义务的未来社会公民,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对话关系,尊重学生“表达的权利”,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学会选择,培养理性意识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选择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是对公民平等、尊严和价值的认可。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合格成熟的公民不仅要能选择,更要会理性选择,即在公共生活中面临两难冲突时,既能积极追求自己的权利,也能主动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公共责任。
3.主体参与,培养开拓意识
公民教育必然是个体教育。它旨在让个体充分理解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认同自己的公民角色,成长为敢言权利、承担责任的现代公民。为此,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角色体验教学方式,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促使学生个性张扬、思想解放、智慧成长。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公民素养的践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感悟和体会,学生才能将公民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教师要积极拓宽教育渠道,开放教育课堂,促进公民素养的践行。
1.关注社会,培养责任使命意识
高中政治教学要密切关注当今世界发展实际,利用时事报道、时事评论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将学生引向对社会现象、公共事物的关切,并通过沟通、表达和交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整合信息、洞察问题、遵守规则、参与社会的能力,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这一内容时,笔者设置了“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这样一个探究情境,这种道德纠結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其背后交织的是“见义勇为”与“小心被讹”的两难选择。选择这样一个社会普遍关注且有争论的话题,有利于学生在争辩中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明辨是非。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辩论质疑、合作探究过程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从内心深处感受和认同责任意识和使命,从而形成健全的公民人格。
2.创设情境,培养权利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理解法律,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如教学《政治生活》“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可以创设“假如我是一名人大代表,我该做些什么?”的情境。通过这一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制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现代公民素养和实践能力。
3.参加实践,培养自主参与意识
教师还应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精心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鲜活、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践履公民素养,在活动中锻炼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积极参与社会协商、社会建设的公民素养。
在《政治生活》第一课“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教学时,可抓住各地人大代表选举时机,让学生积极参与政治实践活动。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实践中真正感受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在这些社会实践中,学生开阔了视野,习得了公民知识和技能,强化了公民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开拓意识、参与意识等,提高了公民素养。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灵溪第二高级中学3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