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设计

2020-11-13 09:40李汪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子女法治法律

李汪

一、教学背景分析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表述: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将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理念,在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统筹安排、层次递进。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从不成熟到逐步成型的过渡期,对自由平等存在盲目追求、不能理性看待等现象,在此阶段及时进行澄清其认知误区和困惑,引导他们明确自由平等的真谛并落实到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自由、平等的意识,认同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的保证。

2.能力目标:培养用法律的思维理解自由和平等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自由的含义、法律对平等的规定及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法律的视角认识自由和平等。

2.难点: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昨天刚才买了件新衬衫,今天想穿着想给同学“欣赏一下”,可早晨突然降温了,只能在衬衫外加件外套。我看同学们也加衣服了,你们是自己做主加的还是必须听家长的?

生:都是自己能决定加的。

师:恩,能自主自由加衣服,真方便。但,为什么外套还要统一穿校服呢?

生:因为穿校服是学校的规定。

教师:看来,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自由。但有时,也会遇到很多限制。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聊一聊与自由、平等有关的话题。

设计意图:通过降温加衣服生活场景,自然顺畅地进入对新课。

环节一:解读自由含义

教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生活中哪些规则限制了你的自由?如果没有这些规则,会有什么后果?大家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方面,多角度思考哦。

学生:我觉得过马路不让闯红灯,限制了我的自由。如果没有这个规则,交通会混乱,我们的生命健康也得不到保障。

学生:我觉得买东西要排队付钱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太耽误时间,会影响办事的效率,如果能不付钱就可以随意拿到想要的东西商场就好了,也不至于会有人被饿死了。但如果这样的话,社会就乱套了。

学生:我觉得一起上课限制了我的自由。但如果没有这样的制度话,我们学得会乱七八糟。国家也承擔不起一对一的教育。

教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大班额制确实不利于我们因材施教,不利于尊重个性。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国家的发展,教育水平也不断发展,精准指导的实践在不断优化,我们享受个性化的教育越来越好。

学生:我觉得家长管来管去限制了我的自由。但要是没有这样的管理,我可能会在身心发展的时候走上弯路。

教师:自由是我们渴望的,但这个自由又是有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会导致混乱和伤害。

设计意图: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有利于澄清学生的真实困惑,引导学生理解自由的真谛。

环节二:澄清自由困惑

教师呈现交流讨论话题:你最想得到的自由是什么?什么原因使你没有得到渴望的自由?

学生1:我最想得到的自由就是不做作业。

学生2:不写作业的话会被教师的家长批评。

学生3:学生不做作业不对。太特殊化吧?我们学过,学习是权利同时还是义务呢。

教师:正像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不做作业对学生来说,把自己置身于学习之外和责任之外,是不可思议的特权。自由不是跳出规则之外,享受特权,而是有权力做一切正确的事。

环节三:感悟自由法治

教师过渡:同学们,这里的一切正确的事,是指哪些事呢?

学生1:不能违反道德的事。

学生2:不能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过渡: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违反了法律会怎么样呢?

呈现《网络安全法》第十二条:国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利,……保障网络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动。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利用网络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

播放视频材料:“快手”、“今日头条”传播低俗、暴力、色情内容,百度APP多个频道存在严重违规问题被国家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约谈整改。

提问:视频中哪些行为触碰了自由的底线?这些行为会造成怎样影响?

学生1:网络上传播了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来说,他们会学到不健康的东西,甚至会违法犯罪。

学生2:传播低俗、暴力、色情内容,这些都是违反网络安全法的内容,会对网友的身心健康影响。

教师:无论现实和网络生活的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法治规范自由,也保障自由。

设计意图:通过最新的新闻事件和法律条文,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厘清自由与法治的关系。

环节四:感知平等意义

教师过渡:前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做了一些方面的修订。但教师注意到,其中自1982年以来,30多年来,就没有修改过,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要从国家层面强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学生1:如果在法律上都不平等了,那平等就根本得不到保障。

学生2:人格、地位等方面的平等都是外在的,只有法律上的平等才是真正的平等。

学生3:法律是最严格的规范,从法律上保障人人平等,才是社会文明平等的最权威标志。

教师小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环节五:解码平等内容

教师播放视频《宪法宣传片》:介绍宪法中对公民平等的相关条目。

提问:平等对社会对个人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让我们来看一下法律上,对平等做了哪些规定?

学生1:公民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学生2: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

学生3:违法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追究。

教师引导:从视频中,同学们都看出了我国宪法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具体规定。知道了这些规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寻平等的真谛。

活动六:探寻平等真谛

教师呈现江苏南京中考照顾加分政策:烈士的子女可加30分;因公牺牲警察的子女,可加20分;荣立个人二等功以上警察的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警察的子女,可加10分;台籍青年、归侨青年、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可加10分;受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省级以上部门奖励的见义勇为人员或者其子女,可加5分;少数民族考生可加5分。高层次人才子女等情况按照南京市有关规定酌情照顾。

提问:你怎样看待加分政策?生活中还存在哪些不平等?应该如何看待?

学生1:我觉得这符合平等的要求。这里列举的都是有特殊事迹和特殊贡献的群体,对他们加分,就是一种表扬。

學生2:我觉得不平等了,中考都是同一张试卷,加了分的同学,起步就不是一条线。

学生3:对烈士子女加分我可以理解,但是给台籍人士加分,我觉得不平等,他们也是我们国家的一部分,如果给他们加分,就是把他们当成和我们不同的考生。

教师引导:这位同学刚才看到的是加分带来的结果,和加分的对象,但没有看到国家给台籍学生加分的主要原因是对他们来大陆上学,拥护祖国统一做贡献的一种奖励和肯定。

学生4:老师,给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有值得讨论的地方,如果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我们给他们加分,是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上好一点的学校,但给生活在大城市、生活条件好、教育机会多的少数民族考生也加分,就不平等了。

教师:政策的制定是针对大多数群体的。平等不是要求绝对一样。平等的含义有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实质的平等比形式的平等近接近平等的实质。学生分享交流生活中其他不平等的现象以及自己的思考和困惑。

教师寄语:同学们今天学习了自由和平等相关知识,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异议、观点和困惑说明,只靠一节课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澄清所有误区,从同学们的问题中,我们也能看出大家对自由和平等的理解是在深化的,问题和思考也更上了一个层次。因此,理性思考比得到答案更重要。在面对自由、平等的困惑或抉择时,大家用法治的思维理性思考,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社会现象。学生自由交流分享自由的问题和困惑,旨在让学生在问题中进入课堂,带着更有思维含量的思考结束课堂学习。教师寄语,有总结、有方法更有引领和期待。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初中专项课题“基于智慧教育技术平台的初中课堂精准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E-b/2020/07)的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子女法治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让法律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