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主场外交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2020-11-13 09:39应乐
公关世界 2020年20期
关键词:中国外交

应乐

摘要:新时期以来,中国主场外交力度加大,数量不断增加,内容丰富多样,形式更加多元。中国主办了夏季达沃斯论坛、亚信会议第四次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经合组织北京峰会、G20杭州峰会等多场主场外交。从我国主场外交的逐步兴起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有了显著提高,对国际体系的参与程度在不断深化,更是体现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分析和总结新时期以来中国主场外交的发展现状,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识,并为主场外交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供基础。

关键词:中国外交 主场外交 特色大国外交

一、主场外交的提出背景

本文首先对主场外交概念进行界定。主场外交是在一国境内举办的由东道国政府主导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生态、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外交活动。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纪念性国际会议,举办某些重大事件的纪念会议。第二类是轮值会议,一般指承办的国际组织峰会。第三类是中国创建的会议或论坛,其中又细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完全由中国创建并且一直在中国境內召开的,如博鳌论坛、香山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海进博会;另一类是由中国和他国共同创建、由中国和他国轮流主办的,包括夏季达沃斯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上合组织峰会等。

自从三十年战争结束后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至今,主场外交就一直成为国际社会中的客观现象。冷战时期的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冷战后日益增加的各种多边会议,如世界气候变化峰会、欧盟峰会、G20峰会等。在新中国外交史上,主场外交这一客观现象同样长期存在。

在官方话语中首次提出“主场外交”这个术语的是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他在2013年底首次用到“主场外交”一词,2014年3月举办的全国两会记者会上,王毅部长确认了中国外交新的一大特点是“主场外交”,即将于中国举办的北京APEC会议和上海亚信峰会是中国外交的重头戏。

“主场外交”一词在2019年首次被写进官方文件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到:“过去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新成就。成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这次的报告也再次强调了主场外交这一重要的外交形式已经逐步得到了中国官方的肯定。从先在“摸石头”中开始主场外交的实践到明确提出“主场外交”这一重要概念,在认识论的层面上,有专家认为中国外交实现了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实践的两次突破和飞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和世界各国经济贸易联系的不断加强,中国的国家利益开始变得日益复杂化、全球化。在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中,过去的中国多数是被动作出回应,但是近年来中国在外交实践中变得更加主动进取。因此将主场外交作为一种和平的外交方式来追求国家利益,其他国家较为容易接受和认可。同时国际社会也对中国充满期待,中国在过去重大活动中的出色表现,让世界对中国的信任感大幅提升,更愿意将承办权交给中国。

二、主场外交的发展现状

(一)规模不断扩大

新时期中国主场外交吸引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办会规模不断扩大,与会国数量不断增加。参会代表级别多以各国领导人为主。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有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5000名外宾参加,其中有3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出席。一般来说,只有联合国才能召集这么多领导人,这体现了中国影响世界经济的意愿和能力。

主场外交的规模不断扩大主要表现在领域不断拓宽、主体多元化、形态多样化。从外交领域来说,涉及了政治、安全、文化、经济、生态等多个方面,除了传统的政府外交和元首外交以外,外交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势,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在G20杭州峰会期间,中国不仅积极协调多边峰会,还在峰会期间举行了两国元首会晤并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以及金砖领导人举行了非正式会晤,体现了主场外交的整体效应和复合效应,使得主场外交真正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多主体的立体式外交,影响更加广泛,效果更加明显。

(二)经济因素凸显

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深,2013年之后的主场外交更加关注经济领域,深度参与国际体系改革。反映在主场外交上的表现是经济类主场外交日益增多,大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像博鳌亚洲论坛这样中国自创的主场外交品牌,其作用是向来参会的其他国家解读中国政策尤其是经济领域的新政策,以此来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信任。另一类是像二十国峰会这样的全球性经济论坛,通过承办国际性会议来深化对全球的经济事务的参与程度,从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经济类主场外交带来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2016年二十国峰会在杭州成功举办,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对杭州峰会的成功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此次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达成了多项共识,中国全球治理行动和能力被世界所认可。此外,中国创立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等主场外交活动,为中国参与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议程设置能力显著增强

对中国而言,主场外交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东道主天然地在议程设置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每场主场外交都有不同的主题,而议程设置可以将它们串联起来为整体的外交目标服务。

回顾2014年以来中国开展的主场外交可以发现,中国在实践中大大增强了中国的议程设置和理念供给能力。中国在一些主场外交中,中国在前期的议题设置中融入中国理念或提出中国方案,把本国的理念通过多边外交活动的主题传达给世界各国。不仅有围绕主题设置的政治、经济议题,近年来的主场外交还增加了外宾对中国文化的观赏及体验的议程设置,从而增加了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维度。

2015年APEC峰会,中国提出了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的议题,并推动亚太经合组织通过了《互联互通蓝图》的规划。长期以来博鳌亚洲论坛则聚焦亚洲经济、科技、医疗等事务,议题集中在如何振兴亚洲经济发展。习近平在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对全球公害问题发表了讲话,“国际社会应该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构建多边、透明、民主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不仅如此,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中,中国将发展、创新和贸易问题作为优先讨论事项,将峰会的重点引向了这些领域,通过议程设置将主场外交作为改革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的有效途径。

(四)積极打造中国“主场外交”品牌

从21世纪初以来,我国建立了很多主场外交品牌,其中既有像博鳌亚洲论坛这种建立较早并发展较为完善的主场外交,也有长时间以来的一些重大活动机制化。像“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新兴主场外交。中国“主场外交”品牌的塑造既是国际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中国力量的客观需求,也是中国领导层审时度势及时主动地提升与调整中国国际角色的表现,对提升中国在国际规则中的角色与能力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以2019年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标志,中国的主场多边外交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会议极富中国特色,传递出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在与会国家中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体现出来主场外交的品牌效应。将主场外交品牌化有助于形成相对固定的会议机制,对会议成果的落实、前后届会议议题的衔接都起到助力作用,也提升了中国战略能力和不断增强主场外交的国际影响力。

三、主场外交的发展趋势

(一)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长期实践表明,衡量主场外交举办效果的重要指标就是主办国是否向外界有效地传递了其核心理念。衡量这一因素的指标可以抽象为传播能力,涉及到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两方面内容。从传播方式看,在新媒体网络时代,电视新闻受众由固定的、传统的终端向手机等移动的、新型的终端分流。新科技的出现也要求受众互动方式的创新、新闻报道的撰写需要适应多种屏幕传播特点,对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也要进行引导等。

从传播内容来看,不管运用哪种传播形式,重点是传播好中国观点和态度。在输出中国传统文化时,不仅要进行演绎改变,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更要重视挖掘现代中国故事,充分考虑现代化的语境和国际化的表达。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让重大的主场外交活动的新闻报道不断除旧布新,发挥出大国对内外舆论应有的引导作用。

(二)紧扣国际舆论设置议程

主场外交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来就长久存在,国际多边会议的参与主体涉及到不同国家。每个国家参与多边外交都是为了维护本国国际利益,因此不可避免地在一些领域产生分歧甚至是摩擦。作为主场外交的东道国,在议题设置上应该考虑到他国的声音,就他国舆论上的话题做出回应,这样既可以提高影响力又可以为维护本国国际形象提供助力。

2019年上半年,中国接连举办三场重量级主场外交活动,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全球舆论对中国不利的背景下举办很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但期间开展的主场外交借助恰当的议程设置扭转了不利风向。

对外媒针对“一带一路”倡议“输出污染项目”的炒作,中国借北京世园会展现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态度和能力。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基本原则,符合世界其他国家主要的利益关切点,对国际社会普遍质疑担忧的问题给出了明确权威的回应。这一举动赢得了境外媒体的赞赏,在国际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对中国做出了积极评价,对中国国家形象起到了正面的宣传作用。

(三)积极落实主场外交成果

中国主场外交的议程设置能否得到国际社会的正面回应以及参与方的积极参与,需要看主场外交之前的外交活动能否做到“暖场”的效果,其次在主场困境外交活动之后,是否能积极对主场外交的行动计划落实实施。在之后中国所参与或主办的国际会议上能否再次重申或深化,这将决定了国际社会对其的关注力度,也决定了中国所提出的中国方案能否切实被世界所接受。

2016年杭州G20峰会召开时达成的 “杭州共识”中一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主张、理念正在被西方国家边缘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G20自身带有制度性缺陷,G7仍在G20框架内发挥主导作用。借助中国的主场外交机制,加强与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治理等领域的合作。同时加强前后场议题的连贯性,保证合作成果的可持续化落实。

为了促进落实合作成果,2019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就上次会议达成的成果落实情况进行沟通,以确保中非合作朝着高质量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相比G20峰会等既有的平台,中国主创的“主场外交”品牌在成果落实上更具有优势。

(四) 注重中国理念与多元文化的对接

5月15日至22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中方发表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这些话语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也有着当下的现实情境,彰显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道义和情怀,对推动主场外交的有效传播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构建人类民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中国对外交往时也一直秉持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主场外交的参与者比较多元,所以在追求中国利益的同时更要考虑到与国际利益是否协调,制定中国方案时了解他国诉求,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来增强互信。总而言之,中国理念的表达既要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要兼顾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理念,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

四、结语

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已经紧密连接在一起,而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依赖愈加深入。2020年是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中国逐渐从国际体系的边缘进入到国际体系的核心区域。一方面,中国坚定维护现行的国际体系,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与国际体系的互动日益加深,中国的外交实践愈来愈丰富,外交理论也在不断创新。

随着中国在经济、科技、安全等领域的迅速发展,国际社会期望中国在全球经济、生态、安全等方面的治理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中国也表达了去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的意愿。因而主场外交作为一种外交新形态,主场外交往往成为中国理念、中国声音传播和展示的重要途径。

主場外交结合了官方外交、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拓展了外交的内涵和外延,为促进国际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机制。不仅有助于国家影响力的提升、特色化外交的全面践行,且集中展示了新时期国家外交理念与战略思想。通过对主场外交的研究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章念生,杨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成功实践——外交部长王毅谈2013年中国外交[N].人民日报,2013.12.19(3).

[2]郭兵云,宋灵.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场外交透视[J].岭南学刊,2019(5):6-7.

[3]钟飞腾.百年大变局与中国主场外交[J].人民论坛,2019(17):30-32.

[4]金灿荣.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J].当代世界,2017(10):9-13.

[5]侯晓素.主场外交国际传播效果提升策略——基于2019年中国三大主场外交的国际舆论反响分析[J].对外传播, 2019(8):33-34.

[6]王毅.为世界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N].人民日报,2016.9.20(7).

[7]赵长峰,左祥云.国际政治中的议程设置浅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6):122-126.

[8]刘世强,张小波.2017年中国外交回顾与盘点[J].理论视野,2018(1):66-71.

[9]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Z].新华网.2015.12.16.

[10]陈东晓.中国的“主场外交”:机遇、挑战和任务[J].国际问题研究,2014(5):4-16.

[11]陈圣来.现代语境与国际表达: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J].文汇学人,2016.3.25(5).

[12]杨洁勉.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战略思维和谋[J]划.外交评论,2018(1):1-15.

[13]侯晓素.主场外交国际传播效果提升策略——基于2019年中国三大主场外交的国际舆论反响分析[J].对外传播, 2019(8):33-34.

[14]于文,王鹏.G20机制20年:演进、困境与中国应对[J].现代国际关系,2019(5):1-33.

[15]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Z].新华网.2019.5.15.

[16]凌胜利.“主场外交”助力中国战略能力提升[J].当代世界,2017(9):24-27.

[17]胡键.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J].社会科学,2017(8):3-15.

猜你喜欢
中国外交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国外交的战略构想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发展中的中国和中国外交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空间广阔
2015中国外交理念、实践盘点
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中国气候援助
改变全球格局的战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