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韬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然而工业用水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水资源带来污染问题。工业化背景下,现代人开始关注水质检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通过检测设备以及水质检验工艺程序,既能找到水资源的污染原因,为水污染治理提供依据,也能保证生活饮用水的安全,为现代社会生活提供更安全的水资源。如何确保水质检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是现阶段水质检测工作的重点内容。
水质检测是通过多种检测方法,对不同的水体进行检验,确定水质具体各项参数以及标本是否达标,也能根据水体的各项参数,进一步划分水体性质。通常分为物理、化学以及生活三种水质。水质检验的最终目的是进一步判断水质的受污染程度,查找污染源。通过对水质内部元素含量进行分析,进而保证现代人饮用水的安全,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目前水质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分为物理检验和化学检验。物理检验中的气相色谱法应用最为广泛,等离子体法以及电化学法属于化学检测,也是水质检测的首选方法。
(一)类别因素
类别因素主要是指在对不同水质进行检验工作时,需要采取不同的检验方法。而不同检验方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最终结果的准确性。比如在对地表水与地下水进行检测时,地表水的检测工作较为简单,以水体的分布情况为基础。而地下水的检测工作较为复杂,在检验时需要结合城市工業区的分布、城市污水处理情况,进一步开展地下水检测工作。检验人员利用不同检验方式会对最终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二)来源因素
来源因素是指检测人员将水质来源混淆,由于检验人员工作责任感不强,往往缺少对水质来源的管理。在水质检测时无法利用合适的方法,从而无法保证水质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比如将工业废水与城市污水弄混,最终的检验结果也会出现差错。检验人员的专业能力也是限制水质检测稳定性的一大因素。
(一)水质检测结果准确性的提升
首先,检验人员需要对水源地进行分析,了解水源地的所在位置以及物质分布情况,选取最佳的取样地点。在水质监测点设置时,也应进一步思考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检测技术。但要注意不能就近设置,就近设置会不利于最终结果的稳定性。其次,使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对当地水源分布情况进行标记。与传统的人工考察相比,检测仪器的应用具有科学性,同时操作更加简单,有利于检验人员全面了解。最后,检验人员实地考察,制定调查报告,确定检测点,以此有效提高水质检测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减少取样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对水质检测人员能力的培养,避免水质检测人员因操作不当而导致最终的结果出现偏差。为避免检验人员将水质来源弄混,需要根据实际要求,采取相应的水质样品。
(二)水质检测结果稳定性的提升
为有效提高水质检测结果的稳定性,首先,在水源采集时,检测人员需要确定采集周期,有规律地进行采集,才能促进检测结果的稳定性。检验人员在1周内,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从而得到较为稳定的结果。若发生异常情况,也可以利用多周期的检验方法进行检测工作。其次,水质监测站点的设置,比如在河流水质检测站点设置过程中,需要对枯水期与丰水期分别设置。在选择检验设备时,需要根据样品的情况,对同一地区的样品进行多次检测,最终获得稳定性的结果。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人们也需要保护水资源。水质检测能够查找污染源,有效提高水污染治理工作效率。只有保证水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水体变化情况,为现代科学研究提出更多的数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