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燕
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冠心病不再是中老年人群的多发病,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由于冠心病发病的初期阶段,病情存在隐匿性,而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机体易发生胸闷气短、心肌梗死以及心绞痛等症状,若错失最理想的治疗阶段,会导致患者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在临床中,治疗冠心病的方案多样。由于治疗措施不同,选择哪种方案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进行综合性分析,进而确保更好的治疗效果,控制病情的持续性发展,调节因冠心病所诱发的不良反应,增强心脏功能,进一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1.高脂血症。患者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下,会影响血液循环的速度,而胆固醇指标过高则会加速冠心病的形成与发展。
2.高血压。血压值越高,发生冠心病的概率越高。当患者精神受到刺激,情绪波动较大时,会导致血压值升高,进而引发冠心病。
3.吸烟饮酒。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会提升血压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加速冠状动脉血流,导致冠状动脉出现硬化,心肌处于缺血状态。此外,烟草中含有尼古丁,它会影响冠状动脉的收缩,从而增加心绞痛疾病的形成。酒液中含有酒精,会促进机体血液快速循环,容易导致血压值出现波动。
4.其他。高尿酸血症、不正确的生活作息、肺活量较低、遗传等也是诱发冠心病的主要因素。
1.心肌梗死型。一般情况下,疾病的急性发作期间,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偶尔会出现心绞痛、肢体乏累等现象;疾病发作期间,患者心脏会有压迫感,而且左侧上肢出现强烈疼痛,伴有发低热、呼吸不畅、头晕头疼等症状。
2.心绞痛型。疾病发作期间,患者左侧上肢疼痛感强烈。用餐过饱、情绪波动较大时发作的疾病属于劳力性心绞痛;若劳力性心绞痛症状持续存在的时间高于30日,即为稳定型心绞痛;如果发作时间未超过30日,患者在静息时,出现心绞痛状况,称作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建议此类患者尽早入院治疗,以免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现象。
3.猝死型。在无明显症状的前提下,患者突然发生急性症状,而且心脏在几个小时内停止搏动。
4.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型。病情逐步恶化,患者机体出现肢体乏力、水肿、呼吸紧促以及心律失常等表现。
1.药物治疗。钙拮抗剂类药物可缓解心室负荷,提高心肌能力,改善心肌缺血状态,还能有效抑制内源性一氧化氮的形成,是治疗冠心病的首选药物。抗凝、降脂类药物有助于控制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对斑块达到一定的稳定作用,可有效调节心肌缺氧缺血状况。β受体阻滞剂不仅可控制心跳过速,降低血压,还可调节心肌代谢能力,促进心肌血液循环状况。硝酸酯类制剂可降低心脏负荷,对缺血部位心肌可达到灌注的作用,而且还可对动脉血管达到舒张的效果。由于药物类型较多,具体应用剂量与服用方式应询问专业医师,从而确保药物的治疗效果。
2.外科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就是在患者自身挑选一条优质的血管,对冠状动脉狭窄区域实施移植,两端分别与冠状动脉、主动脉连接,从而确保冠状动脉血液的正常循环。但此手术方法不建议对脑血管后遗症、冠状动脉狭窄管径低于1.5mm、心肺功能不全者开展治疗。
3.介入治疗。①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属于目前临床中应用率较高的介入治疗措施,在正确的位置实施穿刺,球囊导管置入到狭窄的血管中,血管得到扩大后,血液速度明显加快,患者的部分不适症状可得到明显的改善。为进一步保证预后效果,医生需要加强对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的监测,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异常,做好相关预防措施与具体治疗对策,进而提高手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②冠状动脉内支架式:针对冠状动脉病变内壁应用支架支撑,改善血管狭窄与塌陷情况,确保冠状动脉血液正常循环,控制血小板聚集,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③经皮冠状动脉激光形成术:应用光导纤维,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部位進行激光照射,从而达到消除小斑块,扩宽管腔,改善血管狭窄的目的。④冠状动脉超声血管形成术是当前新型的治疗方案,可对纤维化血管达到扩张作用,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⑤冠状动脉内旋切术与旋磨术:应用旋磨装置或者旋切装置对血管壁斑块进行切割并打碎后,顺着导管排出体外,从而改善冠状动脉狭窄的状况。但此方式的医疗费用和手术难度都较高,所以在临床中的应用率较低。
由于冠心病的初期临床症状比较隐匿,导致病情持续性发展,而冠心病的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疾病的严重情况加以选择,部分患者对手术过于害怕,从而错失最佳的手术时机。初期、轻度的冠心病患者可选择保守药物治疗的方式,但对于病情较为严重,机体存在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尽可能应选择外科治疗与介入治疗的方式。虽然外科手术有一定的风险,但目前冠状动脉搭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临床中的应用率也有明显的提高,手术的预后效果也会优于其他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