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尉菡
日常生活中,幼儿会因各种原因产生告状行为。孩子的告状行为看起来是件小事,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和师幼之间的关系,对幼儿良好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幼儿老师要重视幼儿的告状行为,了解孩子告状的原因,采用恰当的方法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
1.孩子对周围人和事物的评价多依赖成人的态度。幼儿认识水平较低,生活经验缺乏,独立性较差,依赖性较强。他们对周围发生的事不能进行完整、全面的评价。成人特别是老师是他们心中的权威,幼儿一旦出现问题或遇到挫折,他们会选择向教师告状。
2.幼儿之间的摩擦,引起了幼儿的告状行为。幼儿园里孩子多,玩具的数量有限,很容易出现为了争夺玩具产生矛盾的情况,容易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此外,部分幼儿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出现问题时会向老师告状。有些幼儿好模仿,可能会模仿看过的动画片中的打斗行为,引发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因而引发告状行为。
3.为了受到别人的关注,得到别人的表扬,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而产生的告状行为。例如,有的幼儿会向老师告状“某某上课说话,我没说”“某某把玩具扔地上了,我没扔”。这是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到自己“没说”“没扔”,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
4.道德感的发展。有些孩子会开始注意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当看到有的小朋友不遵守规则和纪律时会向老师告状。如在幼儿园里,有的小朋友看到别人欺负小女孩,就会很气愤,向老师告状。
5.为了试探老师的态度。这种告状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询问。如有些幼儿向老师告状“某某在吃东西”“某某去厕所了”,其意图是在问老师,现在可不可以吃东西,可不可以上厕所。
6.为了逃避责任,惧怕批评而产生的告状。有些幼儿欺负别的小朋友后,害怕老师的批评,当老师询问原因时,会先向老师告状“某某先打的我”。这种情况要引起老师的重视。
7.因嫉妒别人而产生的告状行为。部分幼儿看到自己某些部分不如别人时,往往会向老师报告“某某在说话”,这是由于幼儿在看到别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强时,心里嫉妒,对此,他们采用告状的方式来贬低别人。这种告状的行为具有极强的消极性,需要老师妥善处理此类问题,对幼儿进行及时教育。
8.挑剔性的告状。如“妈妈你不让我看电视看得太晚,可爸爸昨晚看球赛你怎么不管啊?”这时家长不要马上责罚“被告”,哪怕对方的确不对,二是要让孩子知道:责罚别人与他无关,让他学会专注自己的事,而不去挑剔别人的错。
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老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区别对待。
1.求助类。幼儿一般是为了寻求成人的保护。老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抚慰,让幼儿有种安全感。
2.询问类。这是培养幼儿正确判断力和克制力的好机会。老师可以通过榜样的作用,让好的行为得到张扬,遏止一些不良的行为。
3.揭发检举类。这种行为不易鼓励,更不能在告状孩子面前批评另一个孩子,防止幼儿因为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或怀有嫉妒心而乱向老师告状。老师要及时纠正这种行为,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小朋友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4.为自己辩解类的。这类问题要引起老师的重视。老师要分清责任,做出相应的惩罚,同时要让告状的孩子认识到:把责任推给别人是不对的,要勇于承担责任。
老师要经常反思课程的设计和班级的管理,思考告状问题是否经常发生,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问题,并把这一问题纳入教学计划。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幼儿独立处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质,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1.教师可组织幼儿观察影视动画、听故事等,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从而丰富幼儿是非的感性经验,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进而减少幼儿的不良行为。
2.教师可通过谈话、讨论等形式,讲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提高幼儿独立处理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同时还要交给幼儿一些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策略,如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谦让,共同协商等。
总之,在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时,老师和家长不可等闲视之。幼儿告状的原因多种多样,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不会处理与同伴的关系。所以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老师要仔细倾听,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区别对待,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意培养幼儿宽容、合作、共享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