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颉 王婷 张浩
摘 要: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利用Citespace软件,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了2009—2019年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737篇CSSCI文献,分别从论文发表情况、高被引文献、关键词聚类等方面对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关键词突现分析,可以看到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和创新驱动等方面。建议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再思考、综合视角考虑制造业绿色发展问题3个方面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 键 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知识图谱
DOI:10.16315/j.stm.2020.04.005
中图分类号: F253
文献标志码: A
Research focus and trend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based on knowledge map analysis
SU Jie, WANG Ting, ZHANG Hao
(School of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is paper used Citespace software to collect 737 CSSCI literatures related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2009 to 2019 in the CNKI database, and conducted visual analysis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the aspects of paper publication, highly cited literatures and keyword clustering. Through keyword emergence analysi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innovation. It is suggested to mak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rethinking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de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consider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a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Keywords:manufacturing industry;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knowledge map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要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能转换、推动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如何顺应国家战略发展大政方针,实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1-3]。
不同阶段的制造业发展本质具有相关性,都是将追求一定质态条件下更高质量目标作为主要动机,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和模式的过程。21世纪初期,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竞争优势水平低下等问题,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新型”制造业,提倡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来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能力[4-5]。2009年,中国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制造业体系基本完整,但我国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国际压力较大[6]。为解决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学者聚焦制造业的结构优化、高新技术的有效利用等,提倡高质量、高技术、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7-8]。2018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首次被提出,将“高质量”作为当前阶段中国制造业发展水平和状态的界定,要求进一步考虑发展质量的多维性和丰富性,更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生活需要[9]。
基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紧迫性和关键性的现实背景,目前,我国学者针对这一课题展开了广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现有研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2个不同的层面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分析。从宏观角度上来看,研究者们多从经济学角度切入,探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政策调整,关注焦点从最初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10-11]、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变迁[12-13]、制造业产业关联[14-15]等轉向智能制造及创新驱动发展[16-17]、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18]等。从微观角度上来看,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学者们根据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对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进行评定,探究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从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9-20]。虽然我国已经从制造业高速发展转入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目前研究如何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文献数量仍然不多,针对这一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相对匮乏;因此,迫切需要借助知识图谱分析工具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脉络、当下研究热点和未来研究趋势。
本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选取2009—2019年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737篇CSSCI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论文发表情况、高被引文献、关键词聚类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归纳总结,为加快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引导。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高质量发展表示一定时期内制造业发展呈现“高质量”质态[21]。高质量发展属于新时期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要求,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制造业发展进程演变趋势,进一步明晰现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质态的主要特征,本文于2020年4月30日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数据检索和采集,选取“主题=制造业发展”并含“篇名=高质量发展”或者“篇名=发展”,对2009—2019年的“CSSCI”期刊类别进行精确检索。经过筛选后得到有效数据737条。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对中国知网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的文献特征、演化轨迹及研究热点进行分析。从文献计量分析、高被引文献方面客观描述目前制造业发展的研究趋势;并利用关键词突现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的演化轨迹及热点。
2 文献计量分析
2.1 研究趋势分析
为了解关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论文发表数量以及趋势,笔者对已检索出来的737篇相关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在所选取的时间范围内相关论文的发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2018年明显增高。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我国2019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会议强调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因此,“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开始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预计未来此领域相关发文数量也会保持上升。
2.2 高被引文献分析
对经典高被引文献进行梳理,有助于更深层次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本文通过选取引用频次前十的经典文献,按照论文发表时间顺序排列,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学者2009—2010年多聚焦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联动协调发展研究,认为二者之间的共生发展可以帮助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效率。王佐[22]试图通过探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内在机理来推动二者协作发展;王珍珍等[23]通过构建灰色关联模型强调二者之间协调的本质;冯泰文[24]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有积极作用,二者具有互补关系;唐荣强等[25]基于生态学种群视角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证明二者之间共生作用显著。自2011年开始,学者开始关注产业集群,闫逢柱等[26]等根据制造业行业数据分析了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丰富了制造业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与此同时,部分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价值链之间的关系,江静等[27]、刘志彪[28]提出面对全球价值链的制造业增长模式,中国制造业发展重心必须从加入全球价值链转向嵌入全球创新链,以此来解决产业动力衰减的问题;2015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工业化后期,部分学者开始针对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思考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黄群慧等[29]提出所有工业强国都有属于自己国家的独特的、不易模仿的核心技术能力,中国要从自身所拥有的产业基础、人力资源、文化底蕴、市场需求等出发,发挥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形成独特的核心能力。
3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热点分析
3.1 突现词前沿演化分析
突发性关键词一般是指在某个时间段出现的高频关键词,在这一阶段会出现红色的突发性节点。与关键词分析相比,突现词分析可以抓住研究领域中拐点和热点的出现时段,通常代表研究的新兴趋势,有助于了解发展前沿阶段。突发性关键词信息,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强度最大的突发性关键词为“创新驱动”。关键词“创新驱动”突现于2016年,且一直持续到现在。由于传统制造范式存在难以消除的弊端,面对新时代的严峻挑战,制造业开始摒弃传统范式,向可持续发展范式转型。创新驱动发展强调科技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持续动力,可以帮助制造业有效突破低端陷阱[30]。王莉[31]总结德国工业4.0的发展经验,试图研究其对《中国制造2025》的创新驱动作用;何岚[32]以制造业开展产品生态创新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因素,推动中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持续时间最长的突发性关键词是“产业集群”。关键词“产业集群”突显起始于2009年,在2013年开始出现消退趋势。产业集群是伴随经济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而来的,早期,产业集群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33]。目前为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关注新技术、新组织、新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2012年,我国学者对制造业的研究开始偏向于转型和联动发展,张志元等[34]提出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传统发展优势被逐渐弱化,产业集群效应层次不高,因此学者们对“产业集群”的研究热情开始减退。
突发性关键词“智能制造”“创新驱动”“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创新发展”出现时间比较新,且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这是因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2014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进,中国为了提高制造业在全球市場的竞争力以及国际地位,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现今“中国制造 2025”已经成为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肩负着实现“制造强国”的历史重任[35]。此次党的十九大更是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许多学者把目光聚焦在智能制造和创新发展上,希望给我国新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力量。罗序斌[36]指出当前互联网已经与企业生产经营息息相关,成为了中国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创新发展”一直是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如何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热点和趋势,笔者对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出了10个有效聚类,如图3所示。Silhouette代表聚类的平均轮廓值,它是基于紧密性和分离性的比较指标,一般用来衡量聚类指标内部同质性,S越接近1,反映网络的同质性就越高。本文按照所得聚类Silhouette大小进行排序,分别选取排名前3位和排名后3位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排在第1位的是产业集聚,S值为0.989,包含“颠覆性创新”“中国制造业”“空间配置”“环境分析”等子聚类。不少学者认为产业集聚帮助推动了经济发展,李福柱等[37]发现高技术制造业集聚能够促进创新,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速度和绿色发展水平。同时,在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过程中,制造业集聚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在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中,不少学者考虑了制造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余昀霞等[38]构建了IPAT模型,从技术因素角度引入产业集聚变量,通过面板回归分析目前制造业整体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的关系。还有部分学者研究了集聚带来的负面影响,王晨晨[39]通过研究制造业集聚程度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制造业的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负向关系。
其次是生产性服务业,S值为 0.983,它包含“制造业服务化”“产业发展环境”“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外部化”等子聚类。生产者服务业一般是指在生产某种商品或者服务产品时起作用的,或是企业为企业提供的中介服务。杨林生等[40]认为由于我国制造业规模巨大,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会从不同程度影响要素密集度相异的制造业行业,谭洪波[41]构建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专门研究贸易成本对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空间集聚关系的影响。廖瑞斌[42]基于不同的环境问题, 整理出政府针对环境问题制定相应政策等环境管制行动对产业绩效的影响, 认为生产者服务业可以提高其生产率。
然后是制造业效率,S值为0.934,包含“全要素生产率”“高技术产业”“产业联动”“发展战略”等子聚类。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通过制造业的结构升级、技术创新、新动能培育,来提高制造业效率和竞争力的过程。戴翔[43]认为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阶段,加快提升制造业效率水平,是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革命的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新技术、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迅速崛起。肖仁桥等[44]发现目前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效率存在明显区域差异,而政府的政策支持、扩大企业规模可以有效提升整体效率。
S值最低的聚类标题是智能制造,S值仅为0.809。它包含“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改革开放”“转型升级”等子聚类。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制造业质量效益提升的支撑。目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标志性技术,拓展“智能+”,发挥人工智能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实现制造业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郭存德[45]提出发展智能制造,在帮助推动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转型的同时,提升总体经济效益水平,并帮助国家节能减排。刘军等[46]分別从机理和实证2个角度来研究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结构改善的影响,研究表明都为正向影响。
排在倒数第2位的是去工业化,S值为0.825。包括“再工业化”“世界工厂”“产业升级”等子聚类。新技术革命与工业革命是当前影响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重大因素,魏后凯等[47]表示产业升级不是简单的工业主导转变为服务业主导,因此盲目的产业升级冲动会导致“过度去工业化”现象的出现;现阶段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市场国家“急速追赶”的双重挤压,因此必须以创新驱动突破制造业低端陷阱,利用服务型制造重塑价值链,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48];孙丽[49]通过研究日本“再工业化”与“去工业化”政策,认为发展过程中应当强化制造业核心位置,并且在对外投资的同时要注意防止“产业空心化”过快发展。
排在倒数第3位的是绿色发展,S值为0.886。包括“创新驱动”“ 集聚”“环境规制”“发展效率”等子聚类。过去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使得我国环境承载力大幅降低,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随着5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我国越来越强调绿色发展,杨建亮等[50]从创新驱动视角切入,建立并完善制造业绿色发展保障机制,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邓忠奇等[51]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非线性规划等方法测算发现,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还并未达到真正的“绿色”模式, 每年的碳排放量和碳减排成本仍在增长。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本文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9—2019年关于此主题的CSSCI期刊中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文献特征、研究热点、演化轨迹进行了相关分析,以期为国内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1)通过发文量总体趋势分析图可以看出,在所选取的时间范围内相关论文的发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2018年有明显增高,现有研究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
2)结合关键词演化分析发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热点从“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后危机时代”到“转型”“联动发展”再到“智能制造”“创新驱动”“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以及“创新发展”。
3)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目前“生产者服务业”“产业集聚”“制造业效率”都是现有研究中较为成熟的领域,而“智能制造”“去工业化”“绿色发展”等虽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但仍然是相对薄弱的研究领域,其内容的丰富度和探讨的深入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4.2 展望
在关键词演化分析和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几个值得发掘的研究热点:
1)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属于新的研究范畴,具有多维性特征。虽然已有学者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讨[52],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分析框架,关于这方面的文献发表量依然不多。一方面,学者们可以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慢慢过渡到应用型研究,综合考虑“创新发展”“智能制造”“可持续发展”等要素,构建具有概括性、精确性、完整性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从现有文献来看,大部分学者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常常局限于某个单一视角。在接下来的研究过程中,广大学者可以结合高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多维度对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价。
2)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再思考。制造业产业升级并不能简单理解为由工业主导转变成由服务业主导,而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近年来,盲目提高服务业比重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发展,导致现阶段“过度去工业化”问题的出现。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当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帮助产业转型升级,帮助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相关政策调整与实施,强化产业结构优化的带动效应,推动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3)综合视角考虑制造业绿色发展问题。尽管绿色创新技术的研发可以有效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53],但绿色发展并不仅仅取决于技术研发和创新,更与绿色市场消费模式、资源禀赋、环境规制相关政策等息息相关。随着科技革命的持续推进,学者们开始重视人工智能、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与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54],然而,现有文献在研究制造业绿色发展时多囿于单一视角,缺乏从市场、资源、技术等综合角度来探索制造业绿色发展模式。广大学者可以试图从多因素的综合视角出发,着力健全制造业绿色发展组织、加快完善制造业绿色发展政策、大力引进制造业绿色发展人才、深入探寻制造业绿色发展机理,从而进一步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
参考文献:
[1] 辛国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9(2):5.
[2] 任保平.新时代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的六大战略[J].人文杂志,2019(7):31.
[3] 吕铁,刘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差距、问题与举措[J].学习与探索,2019(1):111.
[4] 董达善,俞浩.中国制造业现状及发展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8(9):36.
[5] 李廉水,杜占元.“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内涵和意义[J].科学学研究,2005(2):184.
[6] 邓安球,史忠良.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理论视野,2009(3):37.
[7] 李廉水,程中华,刘军.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及其评价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5(2):63.
[8] 范林根.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04.
[9] 李巧华.新时代制造业企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J].财经科学,2019(6):57.
[10] 李辉.数字经济推动企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20,33(2):25.
[11] 卢华玲,周燕,樊自甫.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3,32(1):118.
[12] 耿松涛,彭建.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中国旅游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11):44.
[13] 唐红祥,张祥祯,吴艳,贺正楚.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2):128.
[14] 李晓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转变与重构[J].青海社会科学,2017(2):1.
[15] 谭洪波.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基于贸易成本的研究[J].世界经济,2015,38(3):171.
[16] 唐晓华,张欣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行业差异性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7(7):83.
[17] 平新乔.“互联网+”与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J].学术研究,2019(3):76.
[18] 郭存德.加快制造业智能升级步伐[J].人民论坛,2019(24):76.
[19] 张杰.进入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期的中国经济[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12):5.
[20] 陈昭,刘映曼.政府补贴、企业创新与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J].改革,2019(8):140.
[21] 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5.
[22] 王佐.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本源和创新[J].中国流通经济,2009,23(2):16.
[23] 王珍珍,陈功玉.我国制造业不同子行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协调度实证研究:基于灰色关联模型[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12(3):65.
[24] 冯泰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以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为中介变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3):56.
[25] 唐强荣,徐学军,何自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发展模型及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3):20.
[26] 闫逢柱,苏李,乔娟.产业集聚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的考察: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J].科学学研究,2011,29(1):79.
[27] 江静,刘志彪.生产性服务发展与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南方经济,2009(11):36.
[28] 刘志彪.重构国家价值链:转变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式的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4):1.
[29] 黄群慧,贺俊.中国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功能定位与发展战略:兼评《中国制造2025》[J].中国工业经济,2015(6):5.
[30] 胡迟.以创新驱动打造我国制造业高质量成长:于建国七十年之际论我国制造业突破低端陷阱的路径选择[J].上海企业,2019(11):68.
[31] 王莉.德国工业4.0对《中国制造2025》的创新驱动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5):100.
[32] 何岚.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影响因素[J].重庆社会科学,2016(8):26.
[33] 李珊,杨丹萍.产业集群政策评价研究综述[J].科技与管理,2019,21(4):8.
[34] 张志元,李兆友.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及战略趋向[J].经济问题探索,2015(6):144.
[35] 高青松,李婷.“中国制造2025”研究进展及评述[J].工业技术经济,2018,37(10):59.
[36] 罗序斌.“互联网+”驱动传统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影响机理及提升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19(9):78.
[37] 李福柱,李倩.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高技术制造业集聚及二者协同集聚的创新驱动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17):57.
[38] 余昀霞,王英.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9,35(3):129.
[39] 王晨晨.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市场周刊,2019(9):50.
[40] 杨林生,曹东坡.生产者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低端锁定的突破:基于俘获型治理视角的研究[J].商业研究,2017(4):143.
[41] 谭洪波.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集聚:基于贸易成本的研究[J].世界经济,2015,38(3):171.
[42] 廖瑞斌.环境规制下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J].中外企业家,2015(18):1.
[43] 戴翔.服务进口复杂度与我国制造业效率提升[J].科研管理,2014,35(6):108.
[44] 肖仁桥,陈忠卫,钱丽.异质性技术视角下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效率研究[J].管理科学,2018,31(1):48.
[45] 郭存德.加快制造业智能升级步伐[J].人民论坛,2019(24):76.
[46] 刘军,常慧红,张三峰.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4):35.
[47] 魏后凯,王颂吉.中国“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剖析与理论反思[J].中国工业经济,2019(1):5.
[48] 郭克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趋势与“十四五”时期政策思路[J].中国工业经济,2019(7):24.
[49] 孙丽.日本的“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政策研究[J].日本学刊,2018(6):49.
[50] 杨建亮,唐方成,顾世玲,胡婷.创新驅动制造业绿色发展保障机制研究[J].管理现代化,2020,40(2):30.
[51] 邓忠奇,王亮,庞瑞芝.减排与增长:服务业如何实现绿色均衡发展?[J].南方经济,2018(12):78.
[52] 江小国,何建波,方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与提升路径[J].上海经济研究,2019(7):70.
[53] 原毅军,戴宁.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中国制造业升级发展路径[J].科技与管理,2017,19(1):8.
[54] 郭朝先.当前中国工业发展问题与未来高质量发展对策[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2):50.
[编辑:厉艳飞]
收稿日期: 2020-02-07
基金项目: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联合基金项目(18GZLH03);贵州大学文科重点学科及特色学科重大科研项目(GDZT201702)
作者简介: 苏 颉(1998—),女,硕士研究生;
王 婷(1974—),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张 浩(1996—),男,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