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南京 210048)
各类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和慢性支气管炎及呼吸衰竭等,其重症患者最容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和急性呼吸衰竭等危急症状,若护理措施应用不当,会造成患者的高死亡率[1-2]。选取重症监护的96例患者作为护理干预对象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医院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水平,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的96例患者作为护理干预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每组各48例。研究组中有男患27例,女患21例;最小年龄18岁,最大年龄55岁,平均年龄(36.50±5.5)岁。常规组中有男患25例,女患23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56岁,平均年龄(38.00±5.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化护理干预模式: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呼吸频率及痰量变化等情况,重症患者一旦发生危急情况,要立即报告经治医生,并及时展开救治行动。研究组患者在常规组患者的基础上实施应急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护理人员要分析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关注患者的心跳频率、呼吸次数和吸氧状况,保证24 h都有人观察,如果患者发生异常状况,应和经治医生立即展开急救,以降低意外风险的发生率。如果患者在吸氧期间出现脸色潮红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要立即停止供氧并及时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第二,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中,患者往往会出现咳嗽和胸部阵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特别严重的患者可导致呼吸衰竭。此时,要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指导,时刻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叮嘱患者多喝水,保证患者的呼吸道时刻处于湿润状态。对于重症呼吸道患者,护理人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帮助患者稀释痰液,防止患者发生呼吸困难、咳痰不畅的情况。患者一旦出现严重咳嗽,护理人员立即帮助患者保持舒服体位,以方便患者排出痰液。对于年龄较大、长时间卧床的重症患者,护理人员需不间断地为患者进行翻身,防止因患者卧床时间过长而出现压疮现象,同时为患者家属讲解重症患者护理的基本知识与护理要领,患者出现重度咳嗽时,立即帮助患者排出痰液。第三,重症呼吸内科患者经常会出现严重咳嗽及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护理人员应立即采取应急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快速控制。护理人员应提前把应急抢救药品和必备仪器准备好,仔细认真地校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药品,防止发生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出现血压降低、心律不齐等症状,要立即停止用药,并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药物史,使医生及时做出调整,以减轻重症患者的病情。
两组患者护理前PaCO2(mmHg)指标和呼吸频率(次/min)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PaCO2(mmHg)指标和呼吸频率(次/min)指标显著低于常规组,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观察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对比Tab.1 Comparison of observation indexes of two groups
研究组患者中有27例达标,19例一般达标,2例不达标,总达标例数为46例,总达标率为95.83%。常规组患者中有22例达标,14例一般达标,12例不达标,总达标例数为36例,总达标率为75.00%。研究组患者的总达标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两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通常是危重和危急的,患者随时都可能导致死亡。在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中,要同时实施相应的应急护理干预[3-4]。随着患者的病情加重,常规的护理干预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医院护理管理的需求,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采取应急护理干预措施,良好的住院环境对呼吸内科患者的恢复尤为重要,可对患者的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护理人员要定期为患者开窗通风,保证新鲜空气的流通,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防止发生院内感染。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情绪,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舒适的医疗环境。指导患者了解药物的药性及不良反应,及时排出患者气管中产生的痰液,使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5-6]。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的总达标率为95.83%(46/48),常规组的总达标率为75.00%(36/48),研究组的总达标率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施应急护理干预,可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几率,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