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艳梅 庄丽娜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的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挑战与沉重负担。快速反应团队(RRT)是由经过训练且有经验的护士和经验丰富的少数医师组成,其最大的特点是以护士为主导,迅速识别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呼叫相应医师并配合快速处理[1-2]。我院根据自身情况于2016年6月建立了RRT小组并率先将RRT延伸至由护士主导的急救快速反应小组,运行2年取得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将其应用于2017年5月10日大型车祸伤的抢救中,快速反应小组反应迅速,在较短的时间到达指定岗位,做到全程陪同一患一护。对于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的观察及时、准确,对于病情有可能加重的患者快速识别、早期干预、快速分流、及时就诊、陪同检查、有效处置、安全转送,配合畅通的绿色急救通道、完善的急救流程、完备的急救仪器、反应迅速的急救团队,综合完成了此次大型急救,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未建立RRT时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8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男44例,女36例;平均年龄(54.85±2.34)岁;来源科室:急诊内科37例,急诊外科43例;疾病类型:车祸外伤52例,食物药物中毒28例。将我院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建立RRT收治的80例突发公共事件患者设为观察组,男46例,女34例;平均年龄(54.1±2.24)岁;来源科室:急诊内科32例,急诊外科48例;疾病类型:车祸外伤46例,食物药物中毒3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来源科室、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均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急救流程,优先安排患者入院路线快速到达急诊室,测量生命体征,询问发病情况、疼痛部位及性质、既往史、过敏史等。对病情进行评估,及时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药物治疗,优先安排可能的院内检查比如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影像检查等,并标明需要加急出报告,车祸外伤患者及时进行止血、消毒包扎等处置,急性中毒患者立即进行洗胃、催吐物品。对病情严重的患者,积极联系相关科室会诊,并向家属交代病情及严重程度,与病房、急诊留观室或ICU等相应科室提前沟通,为患者入院接诊做好准备。安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由医护人员快速将患者送至相应科室进一步治疗。
1.2.2 观察组 采用RRT流程,具体方法如下:(1)护理快速反应小组的组成和资质。根据国内外大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治体系和经验[2],我院护理快速反应小组成员由科护士长、护士长、急诊专科骨干,另配神经外科、胸科、骨科、普外等科系辅助,护士为N2以上,共计18名。RRT护士须参加医院临床技能中心常年开办BLS和ACLS急救培训课程,并通过考核,每1年培训2次。(2)RRT的启动标准 设立急诊大型突发事件RRT预警指征:应用早期预警评分(MEWS),经过李萍等的研究[3],MEWS、PSS、PARS 3种评分对急诊科抢救室患者早期预后的评估有相同的应用价值的比对,MEWS需要的观察项目较少,评分用时较短、简便、实用,因此我院对入急诊科抢救室的患者运用MEWS进行评分,并将其作为RRT的启动标准。MEWS评分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我院具体情况修订,共6项内容,计算6项总分,最后由护士进行评分监测。0分:继续观察病情,8 h监测1次;1分:至少8 h监测1次,通知医师并记录,医师15 min到达;2分:在上述措施基础上,要求医师10 min到达;3~5分:要求医师5 min到达,并根据病情需要启动RRT,启动护士短信通知诊疗组长、科主任;≥6分或单项到达3分:启动RRT。启动标准见表1。(3)RRT的启动运行流程(图1)。
表1 RRT启动标准(MEWS评分)
图1 大型突发公共事件RRT启动流程图
(4)快速反应小组RRT的护理管理。RRT启动同时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小组制订24 h值班表及二班联系表,保证当日值班小组成员电话通讯畅通,并确保RRT启动时可以及时出动,全员要求10 min内迅速到位,后勤保障部门将抢救所用物品、仪器设备、药品等送至抢救现场,并保证其总体数量、质量、性能完好。物业部门做好环境卫生的保障工作。安保部门做好秩序的维护。各部门通力合作,保证整个急救过程通畅、迅速、有序进行。(5)护士主导在快速反应小组中的作用。护士作为快速反应小组的主要激活者,能否及时、准确的激活至关重要[4]。RRT的运行改变了之前的大型突发事件紧急救援时根据患者处置流程,即如果突发事件中急诊患者病情变化符合院RRT预警指征,急诊护士则直接呼叫RRT小组,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及抢救中可能遇到的忙乱与护理不周全、观察不及时等现象。(6)RRT对患者病情的早期判断。根据患者改良MEWS评分对大型突发事件紧急救援中的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病情评估,根据评分结果制定相应的抢救流程,并及时与医师做好沟通,能更高效的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做到环环相扣、环环相容、互通信息、时时更正、循环往复、上令下达。生命危机的预判,处理能力在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早期预警评分可短时间内快速获取评估、辨别症状,有利于提高急救成功率,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生命[5-6]。(7)RRT对患者病情的早期干预。RRT启动运行时,立即快速开启急救绿色通道,尽最大可能减少急危重患者在诊断、转运、治疗过程中时间的浪费,本着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治疗、优先入院的原则[7]。做到一患一护,专人专护,密切观察病情并做好记录。全程陪同就诊、检查、处置、住院等一系列流程,做到快速识别病情有可能加重的患者,并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如快速建立多条大口径静脉通路,大量补液,遵医嘱用药,心电监护,吸氧,SpO2监测,做好抢救准备(包括心肺复肺、电除颤、气管插管或切开等),配合医师做好相应处置。(8)RRT对患者早期转归及资料收集。大型紧急事件中的抢救患者的各项检查结果回报后,RRT迅速配合医师制定治疗方案并携带便携式急救仪器及药物转送患者入院或者行急诊手术,保证患者安全快速到达,诊疗结束后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RRT记录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MEWS 评分、RRT成员做的相关检查和处理及患者处理后转归)和快速反应资料收集本(每月统计上报和持续质量改进)。将“快速反应团队启动的及时率和有效率”纳入科室安全评价指标,与绩效进行挂钩,在项目小组会上对成员到达时间、处理时间及处理效果等情况进行质量分析[8]。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心肺复苏率、病死率、转入ICU率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
表2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例)
加强对危重患者的早期识别、早期判断及早期干预。本次分析以我院RRT与之前常规急救小组在大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状态下对患者采取不同反应、抢救及护理流程所呈现的各项恢复指标为主要依据,其研究结果显示,近2年内,经RRT急救的危重患者的心肺复苏率、病死率和因病情变化而转入ICU的概率都大大低于之前常规急救小组所显示的数据,这就说明RRT对急诊患者的抢救效果要明显优于常规急救小组,分析原因可能是与RRT的早期预警、迅速反应、早期判断及有效干预有关。一般来说,医院常规定制的急救流程大部分都是卫生部门通用的公共急救模式[8],并不能很好地将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不可预见与临床的实际应变相结合,导致一旦有超出预案的突发状况发生,医护人员的应急反应和及时救援就会凸显诸多的限制与障碍,因此,医院应针对大型突发公共事件建立专门的接诊通道和急救流程,对此类患者进行早期预警、早期识别、迅速判断和及时干预,尽可能减少因为反应不及时、救治不流畅、病情发展迅速或隐匿等原因所导致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也可以让更多出现病情恶化甚至即将心跳骤停的危重患者得到最及时的监测和抢救[9],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抢救成功率。
优化对危重患者的护理流程、早期转归及信息反馈。大型突发公共事件大多具有不可预见性和较高的意外伤害性,这就要求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现场应急能力和专业的急救水平,以迅速对不同程度的患者进行分流、处置及护理。而研究结果显示,经由护士主导的快速反应小组进行的患者急救,医护人员的护理投诉率以及护理缺陷发生率均要比常规急救小组低了近10%,分析原因可能就是与RRT护理流程的优化和全程的护理反馈有关。当突发事件发生后,成批的伤员在急救护士的快速反应、专业分流、高效转运和及时反馈中完成尽早转归,以最大限度配合主治医师准确了解患者现况,精准延续有效救治,从而提高患者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救治率、恢复率和满意度。由此可见,建立和优化一套真正有别于传统急救设定的急救护理流程,对大型突发公共事件采取最快最合适的抢救,是十分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将RRT延伸至由护士主导的快速反应小组以应对大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急救,使其在公共事件的抢救中应用并发挥预判、早期干预、预防恶化、提高患者生存率的作用,而且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缩短患者在急诊的滞留时间和住院时间,从而降低大型突发事件急救状态下的医疗护理风险。目前在国内,针对普通病房或门急诊的突发事件,仍停留在由“心肺复苏小组”负责的时代。期待国内医疗机构能够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不断摸索,建立起符合国内医疗环境的、更加完善的RRT,为国内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医疗环境[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