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蓓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江苏 南京 211300)
低出生早产儿在临床中出生体质量在1000~1499 g,受到其生理功能、代谢功能等发育尚且不成熟的影响,在胃排空、吸吮力以及吞咽功能方面均较差,极易出现胃肠道功能障碍、喂养不耐受等不良现象[1-2]。需要制定出科学的方式进行干预。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就我院收治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开展行出入口腔免疫治疗、口腔按摩联合干预效果研究,分析如下。
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接受治疗的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胎龄26~36周,平均(33.54±1.01)周;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胎龄25~36周,平均(33.57±1.00)周。组间基础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照研究。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内容:为家属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并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监测,予以生理盐水0.2 mL代替初乳等。
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行初乳口腔免疫疗法与口腔按摩联合干预,主要内容:(1)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将初乳0.1 mL装入得到注射器中(规格为1 mL,两支),并放入新生儿暖箱当中进行预热,时间为5 min;操作者需要佩戴无菌手套,然后将针头去掉,于患儿后咽部颊黏膜位置将初乳灌注(一侧),时间不少于10 s,另一支注射器也是同上述方式,对另一侧进行灌注;出生48~72 h阶段,还应当行0.2 mL母亲初乳干预,开展口腔免疫治疗,每间隔3 h行1次,持续时间为72 h。(2)口腔按摩:从行留置胃管饲养的时候起,由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工作人员佩戴无菌手套开展口腔按摩工作,帮助刺激早产儿口腔,每次时间约为10 min,每日3次,主要包括:口周按摩(左右脸颊、上嘴唇、下嘴唇、定向反射)、口腔内按摩(舌头、腭、牙龈)。
对两组患儿喂养结局以及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比分析。感染:VAP(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
观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喂养不耐受等喂养结局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喂养结局比较()/[n(%)]
表1 喂养结局比较()/[n(%)]
组别 例数 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d) 喂养不耐受(%) 完全经口喂养(d)观察组 50 10.28±1.02 5(10.00) 19.01±2.01对照组 50 13.42±1.58 13(26.00) 25.85±1.84 t/x2 11.806 8.672 17.749 P 0.001 0.003 0.001
观察组VAP、尿路感染、败血症发生率均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感染比较[n(%)]
低体重早产儿本身呼吸、吸吮、吞咽功能之间的协调能力较差,加上还伴有呼吸窘迫等情况,误吸发生率较高,通常是行管饲喂养、肠外营养支持等干预[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喂养结局以及感染发生率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对低出生早产儿行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口腔按摩联合干预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初乳口腔免疫治疗方式中,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加上同寡聚糖等免疫活性因子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应用之后,患儿能够尽快获得更多的免疫活性因子。除此之外,此方式还能够对口咽淋巴组织以及相关的其他淋巴组织(内脏)进行刺激,有利于促进免疫功能尽快成熟。口腔按摩是近年来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喂养干预方式,通过刺激软腭、脸颊、舌、吞咽相关组织、呼吸相关组织等,有利于提升咽部、口周以及舌部等肌群收缩、定向反射等功能。手指在腭、舌等位置进行移动,可抑制关闭反射(嘴),可锻炼吞咽反射、吸吮反射,刺激分泌唾液,从而获得吞咽功能训练目的。
综上所述,针对早产儿以及低出生体重儿,在治疗过程中予以初乳口腔免疫疗法与口腔按摩方式联合干预,有利于改善喂养结局,并降低感染等发生率,在临床中具有可观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