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瑶瑶
锁子甲历史悠久,清《格致镜原》载:“曹植表《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具,两当铠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世以升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正字·通》:锁子甲,五环相互,一环受镞,诸环拱护,故箭不能入。曹植表‘环锁铠一领’即锁甲也。”①锁子甲是冷兵器时期使用的一种高级金属铠甲,“环锁铠”就是后来的锁子甲,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应用。锁子甲用金属环相连接,制作精密,唯高级将领穿戴。《通典》中在提及吐蕃军时也写到“人马俱披锁子甲,其制甚精,周体皆遍,唯开两眼,非劲弓利刃之所能伤也。”②这类环环相连的锁子甲存世较多,形制也大致相同,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件锁子甲衫裤③(图1),各环之间衔接紧密,利刃难以穿透。文献及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有关于锁子甲的记载,从描述来看,锁子甲似乎并不拘于这一种样式。古代铠甲出土实物相对有限,但在古代的一些绘画作品中时常能寻到各类铠甲的踪影,这为我们厘清锁子甲的种类和形制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
在唐代敦煌绘画《天王像断片》④中,天王的腹部甲就为环环相扣形制的锁子甲(图2)。到了明代,宫廷画作《出警图》中依然还有穿此类甲的将士(图3),这类形象也与《大明会典》中“俱凤翅盔锁子甲”⑤将领的记载相吻合。
图3:明代《出警图》(局部一)
在明代的一些小说中,锁子甲通常用“连环”进行形容,有“连环锁子甲”或“锁子连环甲”这类描述,如《大唐秦王词话》中描写宋金玉“戴一顶平顶铁盔,穿一副绿罗战袍,穿一副连环锁子甲”⑥;《水浒传》中描写丘岳将军“披一副绿绒穿,红锦套,嵌连环锁子甲”⑦;又如清代小说《飞龙全传》中一位“大王”的打扮:“金凤盔分八瓣,黄金甲锁连环。大红袍上染猩猩,勒甲丝蛮宝带。”⑧从这些描述来看,“连环”应是用来形容“锁子甲”,强调锁子甲的样式特征。
在文献记载中,锁子甲和连环甲都作为单独的概念出现过。明代军事著作《武备志》中“钢丝连环甲”条载:“古西羌制其度,即今大铁丝圈,如钱眼大,环炼如贯串,型如衫样,上凿领口如穿,自上套下,枪箭极难透伤。”⑨(图4)。清代《皇朝礼器图式》卷十三《武备一》也有关于锁子甲样式的记载和图绘(图5):“锁子甲,炼铁为之,上衫下袴,皆为铁,连镮相属。”⑩从描述来看,二者的制作材质和方法相同,都由小铁圈或铁环组成,应属于一类甲。
且“锁”同“琐”,其释义本就有连环、圆环之意。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玉部》记载:“盖以玉为小连环……系人琅当,以铁为连环,其形相似,故亦谓之琐。其后因易金旁作锁。”⑪琐子即锁子。在《营造法式》中,锁子甲的这类连环纹饰就是“琐纹”的一种⑫(图6),也从侧面印证了连环甲在某种意义上与锁子甲样式相同。
无论从文献、小说记载,还是图绘来看,连环甲与锁子甲似乎就是一类甲,即指由金属环衔接而成的铠甲。这类甲或可笼统地称为“连环锁子甲”或“锁子连环甲”,即敦煌天王像和《出警图》中的铠甲。值得注意的是,在《水浒传》中还有这样一段描述:“那兀颜统军披着三重铠甲,贴里一层连环铜铁铠,中间一重海兽皮甲,外面方是锁子黄金甲。关胜那一刀砍过,只透的两层。”⑬《水浒传》中的这段描述,兀颜光里穿“连环铜铁铠”,外罩“锁子黄金甲”,二者并列而谈,应不是同一种铠甲。这里的连环甲指的应是环环相扣甲类样式,而锁子甲可能就为下文所讲的别类形制了。
图4:《武备志》中的连环甲图绘
图5:《皇朝礼器图式》中的锁子甲图绘
图6:《营造法式》中的“联环”“密环”纹
图7:敦煌《行道天王图》(局部)
图8:故宫博物院藏《关羽擒将图轴》(局部)
在敦煌绘画唐代《行道天王图》⑭(图7)中,毗沙门天所穿的这类甲,有学者称之为“山文甲”,这种样式的甲在明代《出警入跸图》《关羽擒将图轴》(图8)中也有出现。山文甲在唐代就已有记载,《唐六典》:“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乌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皁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⑮在《唐六典》中既有“山文甲”也有“锁子甲”,两者并列出现,应不是一类甲。同时,目前考古发掘中未出土能够明确称之为山文甲的实物,文献中也没有对山文甲具体形制的相关描述和图绘,将此类甲称之为“山文甲”,或还需要更多资料加以证实。
上文已提到“锁”与“琐”相同,“锁子甲”也作“琐子甲”,《客座赘语》卷九《掘河得甲》中就有“万历戊戌,改造文德石桥,掘桥洞下土,得旧琐子甲二领”⑯的记载。在《营造法式》中,有一类纹饰为“五彩琐纹”,包括“琐子”(图9)和“联环”“密环”等样式。徐州汉墓石雕中的琐窗⑰纹饰(图10)就为简易的联环纹,连环锁子甲上的纹路对应的即是“联环”“密环”纹。而《行道天王图》《关羽擒将图轴》中的甲纹对应的即为琐子纹,按纹饰来看,这类甲应也可称之为锁子甲。同时这种“琐子”纹在清代的棉甲上也较为常见,属于高等级的战甲,如故宫博物院所藏顺治帝锁子锦盔甲(图11)。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唐秦王词话》中,除提到的“连环锁子甲”外,还有“贯一副银锁甲:五色明珠缀锦边,银铺雁翅绿绒穿”⑱的描述。此处将银锁甲的甲片形容似“雁翅”,而这类“琐子”纹与雁翅形状的确十分相似,也侧面印证了这类琐子纹甲也是锁子甲的一种。
图9:《营造法式》中“琐子”纹
图10:徐州汉墓石雕中的琐窗拓片
图11:故宫博物院藏顺治帝锁子锦盔甲(局部)
图12:敦煌《多闻天像》(局部)
图13:明代《出警图》(局部二)
图14:《武备志》中的唐猊铠图绘
再回到上文所及《水浒传》中兀颜光的装束,“贴里一层连环铜铁铠”指的应是环环相扣锁子甲,功能相当于《玉海》中“祥符锁子甲”条记载的细网甲,“诏先是造明光细网甲,无裹宜以紬裹之,俥擐者不磨伤肌体。”⑲这种甲没有衬里,穿在身上既可以起防御作用又可以免于与肌肤的摩擦,一般作为衬甲;“外面方是锁子黄金甲”,这里的锁子甲应就是《行道天王图》中这类纹路为“琐子”纹的锁子甲,甲片衔接紧密,与连环铜铁铠配合穿戴,防御能力加倍。
所以,锁子甲除环环相扣的“连环锁子甲”外,应还指代甲纹为“琐子”纹的金属甲及清代“琐子”图案的棉甲。
鳞甲,顾名思义即甲片似鳞状的甲,在文献中也有将锁子甲与鳞甲一并记载的情况。《昌谷集句解》在描述吐蕃时称“吐蕃每战人马皆披锁子甲,蛇鱗甲状也。”⑳在清代小说《说唐传》中还有“鱼鳞锁子甲”这样的描述,“只见刘武周头戴双凤抢珠的赤金盔,身穿黄金鱼鳞锁子甲。”㉑又《说岳全传》描述一位女将“戴一顶螭虎凤头冠,斜插雉尾;穿一领锁子鱼鳞甲,紧束战裙。”㉒从这些文字记载来看,此处的锁子甲,其甲片的形状似乎又为鳞状。
鳞甲在古代绘画和雕塑中并不少见,敦煌绘画中的唐代《多闻天像》中多闻天王腰腹部的甲即为鳞甲㉓(图12)。在明代鳞甲多为高级将领或仪仗中的武将穿戴,明十三陵的石像生㉔及《出警入跸图》中的武将都有穿鳞甲者。前文所说的两种锁子甲,其甲纹的形状都属于琐纹,而鳞甲与这两种甲样式相差甚远,纹饰也不属于琐纹。而且从制作方式来看,鳞甲与前两种锁子甲也有差别。鳞甲的制作通常与扎甲类似,即甲片之间有金属或棉帛丝线相连,缝制于甲衬上。再看前文所及两种锁子甲,第一种锁子连环甲是由金属环缀合而成。第二种琐子纹样的锁子甲表面没有接缝,应是甲片铆接或嵌合,但是这种方式制作的铠甲表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甲片衔接缝隙处易损坏,致使铠甲不结实;二是与身体契合度及灵活性较差。要应对这些问题,下面加甲衬是最为直接、便捷的解决方法。依此来看,文献中记载的“鱼鳞锁子甲”,其具体形制可能是将鱼鳞甲片附在连环锁子甲上,以锁子甲为甲衬。这种方式不仅能固定甲片,保证铠甲的灵活性和柔软度,更能增加铠甲的防御能力。明代《西洋记》中对张先锋的描述,似乎也能证实这种鱼鳞锁子甲的制作方式:“张先锋乘马而出,只见:凤翅盔缨一撇,鱼鳞甲锁连环。镶金嵌玉带狮蛮,兽面吞头双结。”㉕此处“锁连环”为“鱼鳞甲”的后置定语,用于形容“鱼鳞甲”。因为“锁”本身就为圆环、连环之意,或许鱼鳞锁子甲指代的就是以锁子甲为甲衬的鱼鳞甲,这里的“锁子”突出的应是鱼鳞甲的制作工艺。
那么如果将文献中的锁子、连环理解为连接甲片的一种工艺,连环锁子甲或许也可以表示用连环甲连接外层锁子纹甲的一种铠甲。《大唐秦王词话》中还有“鱼鳞龟背,连环雁翅甲铺银”㉖的描述,上文也提到过锁子纹与雁翅形状十分相似,所以这里所描述的甲,或许就是《出警图》中的这种龟背罩甲(图13)。在清代小说《再生缘全传》中有一番邦将士“身披柳叶连环甲,腰束杨枝九股绳”㉗,这里的“柳叶连环甲”应该也是这类性质的甲,即将柳叶形甲片用连环的方式进行联接。
锁子甲并非单指一种铠甲,其含义比较广泛,囊括了文献所说的连环锁子甲、锁子黄金甲、鱼鳞锁子甲、柳叶连环甲等各种式样。在《武备志》中有一类甲称为“唐猊铠”,其配图所展示的甲纹为琐子纹(图14),文字还介绍了唐猊铠其样不一的甲片形状“如匙头、柳叶、鱼鳞、方叶、方长之类”㉘,可见唐猊铠除了图绘中的锁子,匙头、柳叶、鱼鳞、方叶也是其甲片的样式种类。就如唐猊铠,锁子甲的甲片纹样也应比较丰富,其概念可能更为宏观。当然,锁子也可以指代甲的制作方式,即将各类甲片用锁子连接,以加强铠甲的抵御能力和灵活性。就像宋代周必大在《二老堂诗话》中所写“苻坚使熊邈造金银细铠,金为线以缧之,蔡琰诗云:‘金甲耀日光’。至今谓:甲之精细者为锁子甲,言其相衔之密也。”㉙或许随着甲的发展和制甲技术的进步,那些制作精细、“相衔之密”的铠甲皆可称之为锁子甲。
注释:
① [清]陈元龙:《格致镜原(上)》,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89年,第456页。
②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典一〇二二下。
③ 徐启宪主编:《清宫武备》,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第72页。
④ 马炜,蒙中:《西域绘画5(天王·金刚)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的绘画珍品》,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年,第19页。
⑤ [明 ]申 时 行 :《 大 明 会 典 228 卷 》, 卷一百四十二兵部二十五,明万历内府刻本。
⑥ [明]诸圣邻著,杜维沫点校:《大唐秦王词话》,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75页。
⑦ [明]施耐庵:《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第1089页。
⑧ [清]吴璇著,阎言点校:《飞龙全传》,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7页。
⑨ 故宫博物院编:《武备志》(第三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48页。
⑪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1210页。
⑫ [宋]李诫:《营造法式》(四),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20-121页。
⑬ [明]施耐庵:《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第1214页。
⑭ 马炜,蒙中:《西域绘画5(天王·金刚)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的绘画珍品》,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年,第24页。
⑮ [唐]李林甫等著,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463页。
⑯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95页。
成本较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且对场所也有要求,要有标准化的考场以及专门的录像设备,便于事后反馈和取证。另外,OSCE毕竟是虚拟的非真实情境,因此也有人提出质疑,说因为受试者知道是考试,所以会“演”出爱心,因此没法测出应试者真正的人文素养。此外,测试结果客观上受考试环境、评分表设计、标准化病人表现以及考官因素影响(如考官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考试判定要有3个考官,如果出现争议,以多数考官的意见为准。
⑰ 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年,第73页。
⑱ [明]诸圣邻著,杜维沫点校:《大唐秦王词话》,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21页。
⑲ [宋]王应麟:《玉海》,第一百五十一兵制,清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刊本。
⑳ [唐]李贺著,[清]丘象随解:《昌谷集句解》,卷三,清初丘象随西轩刻本。
㉑ [清]无名氏:《说唐传》,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336页。
㉒ [清]钱彩著,[清]金丰增订,杨桐注:《说岳全传》,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17年,399页。
㉓ 马炜,蒙中:《西域绘画5(天王·金刚)敦煌藏经洞流失海外的绘画珍品》,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年,第18页。
㉔ 郑艺鸿:《明十三陵石刻武将服饰研究》,《艺术设计研究》,2019年第1期,第55页。
㉕ [明]罗懋登:《西洋记》,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161页。
㉖ [明]诸圣邻著,杜维沫点校:《大唐秦王词话》,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58页。
㉗ [清]陈端生:《再生缘(上)》,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67页。
㉘ 故宫博物院编:《武备志》(第三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247-248页。
㉙ [宋]周必大:《二老堂诗话》,金锁甲,明津逮秘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