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轶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201620;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235)
蒋平阶,初名雯阶,后更名为平阶;字驭闳,又字大鸿,或作大闳;号斧山,别号杜陵生。屈大均称之杜陵翁,门人尊称杜陵夫子。明末清初华亭张泽镇人,云间派词人、晚明抗清志士、玄空地理学重要代表,今可见《支机集》《东林始末》《地理辩正》《天惊秘诀》等著作(图1)。纵观其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青春年少、才情展露时。《华亭县志》称“少从陈子龙游,诗文详瞻典丽”;《松江府志》介绍“年十八,从陈、黄门游,诗文日益有名,性豪隽,有古义侠风”;《绍兴府志》说陈子龙、夏允彝等主坛坫之时,对其才华人品极为赞叹。第二,是抗清救明、奔走沙场时。这时他穿梭于福建、江浙,联络抗清义军,慷慨激昂,以天下为己任。《南明史》记载他在明末乱世之时,抱救国之心,“谒福京,授兵部司务,迁浙江道御史”,可见一片入世热心肠。第三,是抗清不遂,为躲避清廷追捕,选择以道士形象避世之时,终以“黄冠亡命,以青乌术自给”。这时他一方面对过往难以忘怀,心中依然隐约有着抗清复明之志,不但坚辞博学鸿儒之荐,且“每谈几社人事,感激跌宕,涕泪随之”,一方面将人生寄托于幽谷深山,“假青乌之术,浮沉于世”。
平阶身处惊世巨变之时,他擅于诗词,深谙地学,一生所结交人物甚多,大多可归结为志士遗老、文人雅士之类,如陈子龙、夏允彝、张煌言、夏完淳、毛奇龄、陈维崧、计东、周筼、黄观只、何絜、陈世祥、施闰章、李符、周寿王等,其间有师长、好友、同僚、门生,交情亦有深有浅。兹选较为重要的略述如下。
图1 蒋平阶作品
图2 陈子龙像
初名介,字卧子,一字懋中,又字人中,号轶符、海士,晚年易姓李,自号大樽、於陵孟公,松江华亭人。乙酉后为避清廷迫害,曾以出家为掩护,法名信衷,字瓢粟,别号颍川明逸。
平阶十八拜入陈门,为其门生,可见《嘉庆松江府志》卷五十六、王沄《蒋侍御大鸿》诗后小注、《静志居诗话》卷二十二等。平阶早年诗文瞻丽,才气高昂,云间之时就颇受陈子龙赏识。《绍兴府志》描绘陈子龙见平阶诗文后,“大惊,亟邀入社”①李亨特等:《重修绍兴府志》卷六十三人物志二十三,乾隆五十七年刊本。,足见对其才华的欣赏。庚辰(1640年)左右,平阶跟随夏允彝在福建习海防,与陈子龙书信来往,表达敬仰之情。陈子龙《安雅堂稿》卷十八有《与蒋驭闳书》,信中有爱才之心及亲近之意。书云:
前读手书兼诸诗文,知足下文词玮丽,日新富有,真翩翩才良也。长乐君鸣琴小邑,何烦陈阮作记室耶?南驿至,得所寄荔枝,启甕芬发沾手,掇噉甘香经日。②陈子龙:《安雅堂稿》卷之十八卷,《与蒋驭闳书》,北大图书馆藏明末刻本。
大略在辛巳(1641年),平阶从福建返云间。壬午(1642年),复社集会于虎丘,云间后起之秀皆参与其间。约夏秋之际,蒋平阶游绍兴,拜会陈子龙。③以上之事参见:杜登春《社事始末》:“(复社)壬午春,又大集虎丘,维扬郑起宗先生之亢、吾松李舒章先生雯为主盟”,“诸先生之子弟、云间之后起皆与焉。”王沄《越中记》:“予遂于癸未春适越。……我乡戚友以游览至者,顾伟南、张子服、子退、曹鲁元、谢褆玄、宋辕文、周宿来也,周子则与蒋子大闳先予从越游者也。”陈子龙《自谱》原注:“先生为司李(理)时,乐引后进。”同年冬,平阶与周宿来、陶冰修等汇有《雅似堂》之刻。癸未(1643年),时局大乱,明朝风雨缥缈。当年夏秋,陈门弟子与陈子龙往还虎林。④此见王沄《越中记》:“夏秋之际,予从先生往还虎林。”陈子龙《安雅堂稿》卷四《徐惠郎诗稿序》:“癸未之秋,予自越还吴。”岁末,陈子龙督军粮赴南都,甚是为此操劳担忧。⑤陈子龙《安雅堂稿》卷下《补叙浙功疏》记录了此时的心情:“十六年冬,南部以南粮逋欠几于脱巾,严檄各属,臣恐解户迁延,亲督本属粮米七万有奇解京。”平阶此时亦常随陈子龙协办事务。
甲申(1644年)巨变,李自成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福王即位南京,是为弘光帝。马士英等当政,朝廷依旧腐败难抑。陈子龙虽入南都,却因多有触时之言,遂请归乡里。乙酉(1645年),清兵南下,破南都,弘光帝被俘。黄道周、郑芝龙拥唐王即位福州,号隆武。闰六月,陈子龙与同郡志士起义兵,然遭清兵镇压。八月,松江府城陷,陈子龙埋名隐去,著僧服,辗转嘉兴、松江之间,密谋抗清。丙戌(1646年)八月,清军尽占浙闽,隆武帝被杀。平阶其时在马尾港得免,闽破后北归,参加松江义军,与陈子龙等义军首领秘密联络。丁亥(1647年),陈子龙联络吴胜兆举兵反清,事败。五月,陈子龙投水殉国。王沄《续陈子龙年谱》:“先逃得免者,门人蒋文学平阶也。”说明在起义失败后,陈子龙被俘而投水殉国,平阶逃走免难。
陈子龙与平阶既是师生,又是抗清同仁,两人都出身于云间望族,先因文章结识,后因反清弥亲。以陈子龙等为首的“云间词派”群体,平阶是重要代表之一。施蛰存将陈、蒋之间的关系归纳为:“夏允彝、陈子龙创立机社,……蒋即师事陈子龙,在文学和政治上,都受到陈子龙的影响。”[1]
原名复,字存古,别号小隐,又号灵首(灵胥),乳名端哥,松江华亭人。一般认为,生于崇祯四年(1631年),于永历元年(1647年)殉国。其人天赋异禀,才气过人,有神童之誉。父夏允彝,几社领袖。夏允彝任长乐知县时,夏完淳随其南下。乙酉之难,陈子龙及夏允彝、夏完淳父子等人于松江起兵抗清。城破,夏允彝殉国,完淳继续抗清之事。丙戌(1646年),完淳入吴易太湖军参谋兵事,失败后避走江湖,等待机会。丁亥(1647年),完淳上书浙东鲁王谢中书事,事泄被捕,九月殉国。叶梦珠记夏氏父子:“彝仲为诸生时,即与陈卧子齐名,及同登进士……鼎革之际,自缢而死。其子完淳……及吴帅之叛,完淳为草檄文,词连逮捕杀之,年未二十,无嗣,或云遗腹一子,今不知所在。”[2]
完淳与平阶的交往,有着几重不同的关系。完淳幼年拜陈子龙为师,与平阶同门。⑥夏完淳拜陈子龙为师,见《明三十家诗选》卷八(下):“师事陈忠裕公子龙,公深器之。”《成仁录》:“年十六,从师陈子龙起兵太湖,遵父遗命尽以家产饷军。”《云间三子新诗合稿》九卷,卷首皆署:“门人夏完淳存古编录。”等。平阶曾随完淳之父夏允彝南下福建参与政务,又算是夏允彝下属。在福建期间,平阶与完淳相处甚久,友情深厚。面对异族入侵,两人又都抱有救亡图强之志,积极参与抗清义举,毁家纾难,因而又是抗清同道。
乙酉(1645年),平阶等人赴福京拥隆武。临别时际,完淳赠诗《蒋生南行歌》,以壮其行。诗云:
与君自别新宁邸,世事浑如翻掌异。马江潮入大王风,旗山云作真人气。
我子风流世所知,南瞻天阙更驱驰。九死不回归国意,百年重见中兴时。
未几,世局越发艰难。完淳忍不住为诸好友写下了《南越行送人入闽》《偶念三秋旧集忆景说兼越行诸子》《送驭闳蒋大南行》等诗。其中,《送驭闳蒋大南行》虽同是为平阶而作,但此诗隐含伤感、茫然,与《蒋生南行歌》意境殊别。
丙戌(1646年),清军入闽杀隆武时,平阶在马尾港得免,随即北归参加松江义军。估计也就是这一年,平阶以黄冠入道,假道士身份避难,并遁居嘉兴秀水沈亿年家中,自号杜陵。而完淳于此年入吴易义军,起义失败后亡命江湖。两人在这一年间的遭遇大有相似之处,都是在家国艰难时奋起抗争;在抗争失败后,又都积蓄力量,图谋再起。丁亥(1647年),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正,平阶参与举兵,至舟山见黄斌卿,事泄不成,逃至苏州。而完淳亦奔走其间,为吴胜兆与浙东义师联络。兵败,清廷大肆抓捕,平阶之名赫然其中。五月,陈子龙投水殉国。完淳被捕后,拒绝降清,以身殉国。其悲壮慷慨,不负“江左少年”与“少年英雄”之盛名。
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天启五年(1625年)生,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十七年参与修纂《明史》,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明末清初著名词人、骈文家,少时才思敏捷、文采瑰丽,吴伟业誉之为“江左凤凰”,然生平艰辛,飘零各地。现有《陈迦陵文集》《湖海楼诗集》《湖海楼词》等。维崧与平阶为文学上的挚友,极为欣赏对方的才情(图3、4)。
平阶与维崧认识,约在1652年(明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平阶携门生周积贤、沈豳祈在嘉兴遇见维崧。两人一见如故,遂欣然定交。对于这次相识的时间,平阶在《陈其年词集序》回忆道:“今天下工文辞称才士者且甚多,而吾必以阳羡陈其年为之冠。……予与其年,壬辰定交……”。
可以说,平阶与维崧之谊,因相互敬佩文采而生,更因文学旨趣相投而越发深厚。自认识之后,两人虽生活境遇不同,人生路途不同,但他们的友情并未中断,长达一生。
维崧曾作《赠蒋驭闳》一文,记述两人相识之事,对平阶大加赞赏,对两人未能早点认识而感遗憾。两人定交后分别不多时,维崧就给平阶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与蒋大鸿书》,表达对平阶的怀念之情,书云:
大鸿足下,仆违足下已匝月矣,离逖之情,形于寐梦。……仆与足下,素非孙、周髫龀之知,终乏孔、李通家之契,同居江表,邈若吴越,乃自一面以来,义深胶漆,言协埙篪。
图3 蒋平阶为陈维崧作序及印章a
图4 蒋平阶为陈维崧作序及印章b
大略六年之后,维崧与平阶等人于南湖再次欢聚。此次相聚,维崧写下《南湖讌集同姜如农 陈淡仙先生 俞右吉 朱子葆 子蓉 严览民 计甫草 俞恭藻 余淡心 蒋驭闳 金天石周寿王 沈豳祈 宋既庭御之 蒋篆鸿 徐世臣 任王谷赋》。除此之外,维崧在《赠徐世臣并示蒋驭闳》中,描绘了与平阶之间深厚的友情。
康熙四年(1665年),亦即是两人相识十三年之后,两人与史惟圆一道游宜兴城南。维崧有《八节长欢·元日后二日 积雨新晴 偕大鸿 云臣散歩城南 望铜官一带翠色 眷恋久之 不克游南岳而返》记录此事。在平阶欲游山东、安徽之时,维崧又作词《清江裂石·人日送大鸿由平陵宛陵之皖桐》相送。
乱世之中,好友相逢之后,常常便是遥远的离别。此次相聚之后,两人便很久没有见面。大略康熙九年(1670年),维崧一次与朋友聚会,偶尔听到别人提到平阶,忍不住引起思友之情,写下《南柯子·席上赠让侯时客有语及蒋大鸿者因并忆之》。
康熙十六年(1677年),平阶为维崧《迦陵词集》作序。平阶在序中极赞陈维崧之才情,谓:“其年诗、古文,虽世人不能尽知,然大率震于其名……吾谓其年词之工,不工于其年之词而工于其年之才。人必见其年之词而后称其工,何足以知其年也。”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入博学鸿词仅仅四年,维崧便郁郁而终。而此时,平阶早已遁世于堪舆之术,在名川胜水中寄托山河破碎之痛。
平阶与维崧的友情,始于文学爱好,深于艺术趣味之投契。两人长达一生的友谊,不因身份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而断裂。在陈维崧一生贫困奔波、平阶时常遁世躲藏的日子里,这份友谊从未离开。
字玄箸,号苍水,浙江鄞县人,生于天启元年(1620年),于清康熙三年、明永历十八年(1664年)殉难,明末著名的抗清民族英雄。煌言与平阶既是抗清同仁,也是文学同道。
永历七年,亦即是顺治四年(1647年),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正,煌言帅军至崇明,为飓风所困,兵败。与此同时,平阶亦参与举兵,到舟山拜访黄斌卿,图谋共举大义。后因事泄,清军捕捉甚急,平阶便逃至苏州。
明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1650年),张名振居舟山,召煌言入,以平冈兵授刘翼明、陈天枢,率亲军赴之。这一年秋,王翊破新昌县城。清军随即会攻大兰山,王翊退至滃洲。而平阶于己丑(1649年)至庚寅(1650年)几年间,周旋于松江、嘉善、嘉兴等地,浙东兵败后避居海盐。
明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七月,清兵三路下滃州,王翊被俘于北溪,八月被害。九月初,清军破舟山,张肯堂自杀殉国,宋子犹奔逃荒岛逃生。清军攻滃洲之时,张名振攻吴淞,意图牵制清军。清军破舟山之后,煌言入金门,投奔郑成功。当年夏秋,平阶参与密谋抗清,回浙西、苏南,离海盐经袁花、长安、嘉兴等地回松江,联络义军。明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煌言为张名振监军,经舟山至崇明,进次金山。自1654 至1655年间,张名振、张煌言于崇明围击清军,并多次入长江抗清,会同郑成功部甘辉、陈六御等收复舟山,1655年5 月复取滃州。平阶此间与煌言多有接触谋划。
战乱中,两人常常各奔东西,难以见面。大略在永历十四年(1660年)之前,平阶寻得机会写信给煌言,在书信中讲了自己的情况。煌言见书信后,有感而发,赋诗《岁暮得蒋驭闳信兼见其新制寄赠二首》。诗后小注云“蒋旧授御史,今入道”。其一云:
海峤玄云入岁除,远从苕水下双鱼。
少微惨淡愁无奈,中散萧疏调有余。
仙舄不妨神武外,法冠何似惠文初。
鉴湖珠树今何在?黄鹤摩天未卜居。
在诗中,煌言对平阶由原来的沙场之将,变成了黄冠避世、访仙学道的世外之人,感慨万千。
明永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1664年),煌言被捕,于杭州成仁。
字尚白,一字屺山,号愚山,一号媿萝居士,又号蠖斋,晚号矩斋,宣城双溪人。生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卒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历官顺治、康熙两朝,曾任刑部主事、山东学政、江西参议分守湖西道、翰林院侍读,晚年奉诏纂修《明史》,清初文坛、诗坛大家,与宋琬齐名,有“南施北宋”之誉,其诗被称为“宣城体”。《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文苑一》有传。
平阶与愚山之谊,大略始于顺治年间。顺治间,宋琬、施闰章、周茂源、严沆、丁澎等号称“燕台七子”,愚山有诗《江亭短歌送周釜山》,诗云:“釜山作诗愚山眠,自憎滞病楚江边……又不见,蒋大鸿,董苍水,其人未见才并美,安能同坐九峰颠,笑看渔父苍波里,行矣相思我与尔。”[3]在这首诗中,愚山提及了平阶及董苍水⑦董含(1624-1697),字阆石,又字榕城,号苍水,松江华亭人。顺治十八年进士,因江南奏销案被黜归里,绝意仕进,耕读自娱,有《古乐府》《三冈识略》《盍簪感逝录》《安蔬堂诗稿》等。《嘉庆松江府志》卷五十六有传。,可见与平阶、宿来、苍水等人皆熟悉。
愚山有《答蒋大鸿》一诗[3],其中有云:
昨夜鄱湖风浪起,飞出江南一双鲤。
美人寄我歌曲长,绵绵远道九回肠。
生未相逢苦相忆,置书三叹谁能忘。
跋扈词场殊不少,可怜难得心期好。
侧闻意气略时辈,论交执意非草草。
十年不肉亦不妻,南游江楚东会稽。
在此诗中,愚山不但赞扬了平阶之诗词造诣“跋扈词场殊不少”,同时也揭示了不少平阶的生平事迹:如“十年不肉亦不妻”,乃指平阶入道之事;“南游江楚东会稽”则证明后世所传平阶“遍游大江南北”之说并非空穴来风。
大略康熙十二年(1673年)左右,平阶居会稽,得愚山《寄蒋大鸿》一书。书云:“先生遂为越人耶?相去六百里,日日说出门不可得,古之千里命驾者何人哉?”信中提及“越人”,《华亭县志》谓平阶“乐会稽山水,遂止焉”,《绍兴府志》云“乐会稽山水,遂家焉”,可见平阶此时已定居会稽。
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裁撤道使,被罢官。愚山无意仕途,每遇朝廷征召,称病不就。至康熙十八年(1679年)朝廷开博学鸿词科,仍称病不应。其叔一再劝说,方离家北上,与陈维崧、汪琬、朱彝尊、施闰章、毛奇龄、尤侗诸友入博学鸿词。后授翰林院侍讲,纂修《明史》。
又名甡,字大可,又字齐于、初晴、晚晴、老晴等,号西河、河右,浙江萧山人。生卒年各传略有不同:《清史列传》卷六十八作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生,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卒;《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作天启三年(1623年)生,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卒;《西河合集》总目、《萧山毛氏宗谱》卷四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卒;阮元《国史文苑传稿》、《绍兴府志》卷五十三等作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卒。毛奇龄少时聪慧过人,李天馥在《西河文选序》中评价“其诗其文,皆足上越唐宋而下掩后来,间尝以其诗比之少陵,以其所为文拟之吏部,觉少陵与吏部俱无以过。”
奇龄于崇祯十年(1637年)入县学为诸生,旋从绍兴司理陈子龙游,子龙评其文为“才子之文”。明亡后,避兵城南山中,筑土室读史书。后入南明军中,败后亡走山寺为僧。顺治年间,参加浙地的文社活动,喜与人争长短且出言刻薄,人多忌恨,遭怨家构陷而亡命。
奇龄曾为平阶长子曾策作序。在此序中,他不仅谈及平阶及曾策之诗,也记录了两人的熟络关系,对平阶及曾策大加赞赏。《云间蒋曾策诗集序》有云:
崇祯之末,言帖拈者诗不工,然亦无正言诗者。华亭陈卧子先生,遂与其同党言诗。当是时,先生仕吾郡,漳州黄宗伯过之,携吾郡士人登会稽山,顾座中赋诗,无能者。即他日索之座之外,无能者。维时则窃观先生座中有所谓杜陵生者,先生每指之,称能诗焉。……向者杜陵称予诗谓情文流靡,有似《离骚》,而吾亦谓杜陵父子,其寄物肆志,大者得之正,则次亦不失王褒、刘向之徒。⑧毛奇龄:《西河文集序三》。
序中,奇龄回忆了与平阶相识之旧事,借陈子龙之语,誉平阶“能诗”。不过,奇龄自称与平阶友善,乃因“爱其言诗”,闭口不谈两人青年时抗清之事,一则避免在文网严酷之时为两人带来麻烦,二则也因奇龄中年之后入仕为官,心态已变,处事较为谨慎。
周积贤,字寿王,松江华亭人,早年聪慧(见《明词综》卷七小注),诗文宏丽,为周茂源之弟。《江苏诗徵》卷八:“王屋云:寿王早慧,工诗,年未三十而卒。陈检讨《答寿王书》称其撰述必传,雪重灵蛇,珍同和璧,殆有才士也。”大概在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积贤卒。《倚声初集》中,邹诋谟于“河传(春雨)”一首下注有:“(寿王)十五岁作赋,又一年做骚,亡去遂不复作。”《江苏诗征》与《国朝松江诗钞》皆云积贤殁时仅三十,而积贤顺治酉(1657年)、戌(1658年)尚在,故其卒概在顺治己亥(1659年)、庚子(1660年)之间,逆计之,其生年概在戊辰。林玫仪推断平阶与周积贤亦师亦友,年纪相差不大,平阶与周、沈二人虽有师徒名份,实际年龄相差应不甚多,大抵可靠。
沈亿年,字豳祈,又字秬承,为沈德符之孙。其父克家、伯父过庭,与平阶皆友善。明永历元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左右,平阶躲避清军捉捕,避居嘉兴秀水沈亿年家。在此期间,平阶作诗《于沈庆仲斋中度岁二绝》记录了当时的情形。《王胜时游记》也记录了平阶此时避居沈亿年家中的情况:“遇蒋大鸿于禾中沈豳祈家。皆同门友也。时大鸿避地自称杜陵云。”⑨王胜时:《王胜时游记》,广益书局民国28年4月版,第19页。
周、沈均为平阶弟子,侍学平阶多年,尤承平阶诗词之学,师徒等人有《支机集》三卷。平阶对积贤、亿年之才情极为赞叹,于《支机集》序中云:“周子蓝田旧目,柳市余风。伯仁之酒态差豪,公瑾之曲声频顾……沈子系出西豪,世称才子,家藏策府,手缉遗书……”平阶在序中对两位弟子的才情虽然都作了较高评价,但还略有区别:对积贤是重点评价了他的写作才华,对亿年则强调了他藏书世家的背景。⑩范知欧认为,“沈亿年之父沈克家娶过庭训之女,过庭训家累世富藏书。……明清易柞后多年,沈氏家族尚不失故家规模,所藏典籍仍有不少。”[4]
周、沈常随平阶左右,数度沧桑,不但诗文上相互应和,更在人生中相互支持。故而平阶之友,周、沈也多有认识。如明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平阶与陈维崧在嘉兴定交,周、沈亦同识陈维崧。如陈维崧在《周寿王俞恭藻二子咏怀诗跋》中云:“陈生客禾五十日,久之,不自乐思归。先是杜陵生及沈生者,已散去数日矣,俞子招周子同一小楼而处……”⑪陈维崧:《湖海楼文集》卷四,光绪辛卯弇山铎署重刊本。自知陈维崧不但与平阶友熟,且与周、沈熟知。又,明永历十一年、清顺治十四年(1647年)八月,冒襄主世盟高会,方中通《丁酉秋日父执冒朴巢大会世讲于白门》诗前注列举与会之人五十八名,其中即有平阶之子无逸、门生积贤。同一年,平阶又与积贤翩然入越,与多人相聚同游,并与吕相烈及吕之再从叔师濂、弟洪烈等诗酒唱和。平阶在《天元五歌阐义》序中云:“丁酉之岁,偕我周生翱翔入越。”足见其时与门生相伴出游,心境舒畅。明永历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1648年),平阶与陈维崧、计东等相聚欢谈,周、沈俱在。陈维崧《南湖讌集同姜如农 陈淡仙先生 俞右吉 朱子葆 子蓉 严览民 计甫草 俞恭藻 余淡心 蒋驭闳 金天石 周寿王 沈豳祈 宋既庭御之 蒋篆鸿 徐世臣 任王谷赋》即提到三人之名。
平阶一生历经家国巨变,大概除了家人之外,与周、沈等门生的感情尤为深厚。故而在周、沈成亲之时,平阶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写下了《天台宴》。词前小序云:“吾门沈子豳祈、周子寿王,齐年同学,均有高尚之致,物表之思。辛年令序,同举嘉礼,予以比古刘、阮之事,戏为新调以赠,名曰《天台宴》。”在《支机集》序中,平阶更是包含感情地写道:“何事牛车之旁,尚余儿女;所幸篮舆之下,犹有门生。”这里可以看出,平阶与两位弟子的关系,除了师徒关系,更蕴含着在乱世中相互帮助,如同一家人般的深厚情感。
上述之外,平阶尚有许多交往的师友,惟所知材料不足,只能略叙一二:
王倩:字曼仙,山阴人,有《空翠词》。⑫丁绍仪辑:《国朝词综补》卷九,光绪戊戌刻本。《国朝词综补》录有《如梦令》(“凤管鹅笙成串”)、《望江南》(“江南好,绿树接红桥”)等。平阶为其作《空翠集序》。在序中,平阶称赞道:“吾于越郡雅好吴子伯憩之词,以为独步当时矣,不虞复有王子曼仙者……《空翠》之刻,视《香吹》相去不十年,所论东南之美者,一时并称二妙。”[5]
计东:字甫草,号改亭,吴江人。生平事迹见《清史稿》《清史列传》《国朝耆献类征》《国朝先正事略》《晚晴簃诗汇》及尤侗所作《计孝廉传》等。《清史稿》称其:“少负经世才,自比马周、王猛。遭世变,著《筹南五论》。”⑬赵尔巽等:《清史稿》,文苑一·十四。今传《改亭诗集》六卷,《改亭文集》十六卷。《晚晴簃诗汇》卷二十八录有计东诗《答云间蒋驭闳》。
周筼:初名筠,字公贞,著有《采山堂诗》。《晚晴簃诗汇》《清诗别裁集》《槜李诗繫》等有传。《晚晴簃诗汇》卷十七录有周筼诗《将出门奉简蒋大鸿》。
李符:原名符远,字分虎,号耕客,一号桃乡。秀水(今嘉兴)人,有《香草居集》。《晚晴簃诗汇》卷五十一、《箧衍集》卷五录有平阶诗《送李分虎之滇黔》。
黄涛:字观只,嘉兴人。《槜李诗系》卷二十三载:“崇祯壬午解元,出陈子龙之门,国初为龙游教谕,迁滋阳知县,未仕卒。有《槜李古迹诗》。”《明诗纪事》卷三十有平阶诗《黄观只述就狱始末为志悲感》。
何絜:字雍南,丹徒人,诸生,有《晴江阁集》,人称晴江先生,父为明朝遗老,临终嘱咐其不入清廷,故何絜一生不应科举。《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三、《(光绪)丹徒县志》文苑有传。何絜应聘两修府志,两修县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受两江总督于成龙之聘任《江南通志》总纂。《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三有何絜诗《赠蒋大鸿》。
图5 蒋平阶交游图
陈世祥:字善百,号散木,通州人,举人,入清为官知县。有《楚云章句》《半豹吟》《含影词》《种瑶草》等。《含影词》有《沁园春·送沈方邺归宣城兼示蒋大鸿》。
葛芝:原名云芝,字瑞五,号龙仙,又号骑龙山人,后因隐居山形似卧龙,改号卧龙山人。昆山人,明末诸生。游于太仓张溥之门,十七岁娶张采之女,著有《卧龙山人集》等。顺治十五年(1658年)春,平阶至昆山,葛芝邀其一起到好友叶方恒家中赏牡丹,为此作诗《嵋初斋头看牡丹》,其中有:“扫径还看蒋诩来”,自注:“蒋大鸿自云间至。”次年,葛芝再至叶方恒家中,赋诗《嵋初斋中看牡丹有作》,在“昨岁看花地”句下注:“去春,与小范、大鸿看花于此。”康熙六年(1667年),葛芝五十寿诞之时,平阶作《葛龙仙五十初度序》,云:“葛子论交,百里之近,必先及余。”葛芝有《送大鸿北游叙》一文,畅谈与平阶之谊,赞叹其品行,感叹物是人非之变。
概而言之,蒋平阶一生恰逢鼎革之时,其交游亦极为广博,大致可分为文学师友、抗清同仁、玄学道友等三类。不过,这三类人常常互有交集,并非截然分割。如图5 所示,陈子龙不但为蒋氏师长,亦为蒋氏抗清引路人;夏完淳不但为蒋平阶好友、抗清同仁,其父夏允彝亦是蒋氏上级;张煌言与蒋氏同为抗清志士,但亦为诗友;葛芝与蒋氏同为诗友,但亦为修道之友,等等。这种情况与平阶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也与那个时代社会的变化、激荡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