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促进香港学生国家观培养问题研究
——基于对闽粤地区高校的调查

2020-11-13 12:38李咏乐黄伟鹏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香港体育活动

李咏乐 黄伟鹏

(华侨大学 董事会香港办事处,福建 泉州 362021)

随着内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香港学生选择到内地接受高等教育,并积极参与到祖国各项事业的建设中。在保障这些学生学习、生活相关需求的同时,也必须保障和满足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高校体育文化作为内地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大意义,在内地高校香港学生教育培养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所承载的奋斗进取内涵, 及其所代表的强健体魄、昂扬精神和坚定信念,不仅对维护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认同意义重大,在促进各层面的合作交流、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闽粤地区高校的香港学生人数众多,挖掘该地区高校香港学生培养工作和高校体育文化的互通性,了解港生内地学习期间体育活动参与的现状并寻找合适的提升路径,以期通过体育文化教育促进港生国家观的培养,为相关工作的推进和开展提供依据与参考。

1 绪论

1.1 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2]校园体育文化跟校园其他文化相比更具有生动性、活泼性。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主要是从狭义角度进行讨论:即高校的在校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课程教学、体育类社团或业余组织等各种形式的校园体育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热爱运动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三观,使他们快乐成长。

1.2 香港学生国家观培养教育的意义

2019年6月至12月期间,香港爆发了持续近半年的暴力游行示威活动,而这场触及“一国两制”底线的街头运动的主力就是香港青年学生,香港事态的日益严重也突显了香港青年国民教育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殖民政府“疏离”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在回归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地区的教育体系一直袭用“非政治化”的办学原则,有意淡化国家意识。因此有不少香港学生对国家历史缺乏基本认知,对国家整体认识较为单一,缺乏原则性的考虑,难以从浅层认知转化为稳定的情感归属。

近年来,前往内地升学的香港高中毕业生数与日俱增,这一群体对国家、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认识和归属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暨南大学时,勉励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学生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实现民族复兴大任既是内地青年学生的时代使命,也是港澳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只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香港学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香港,推进“一国两制”事业发展。因而,如何培育内地高校香港学生国家观,使得其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形成互动,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1.3 香港青年赴内地高校升读大学情况

自2009年起,香港推行与内地相同的“三三四”学制,选择赴内地升学的香港学生日益增多,每年有数千名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到内地攻读大学本科及以上课程。目前内地高校招收香港学生主要包括教育部内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学生计划、港澳台侨联招考试计划、暨南大学华侨大学两校联招以及部分院校独立招生这几大途径。2019年,内地高校经过香港文凭试收生计划录取香港学生的人数为1784人;通过港澳台侨联招考试录取香港学生的人数为1983人,目前在内地高校和研究院就读的香港学生已超过1.5万人。

以内地最早开始招收香港学生的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两所“侨校”为例,暨南大学目前在校香港学生5500余人,香港校友接近6万人;华侨大学在校港生1600余人,香港校友8000余人。2019年,暨南大学通过各类招生计划共录取本科香港学生为2205人,相比2018年增长9%;实际报到人数为1106人,同比增长10%;华侨大学通过各类招生计划共录取香港学生为1103人,相比2018年增长14%;实际报到人数为551人,同比增长20%;截至目前,两校2020年各类途径招生录取工作也基本完成,其中华侨大学除去全国联招考试计划录取尚未完成之外,通过其它径录取人数已经达到1274人,同比增长9.5%。

2 内地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香港学生培养工作的相互作用

内地高校港生的规模不断扩大,他们在促进内地高校的体育课程教育、教改,以及弘扬中国特色体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内地高校体育文化在促进港生身心健康,满足其体育文化诉求,乃至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促进其对祖国文化的认同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有利于健全内地高校港生的培养机制。

2.1 内地高校香港学生培养工作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2.1.1 丰富高校体育文化的内容

内地高校的香港学生培养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层面能引领这些香港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坚定的国家观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3]。作为新时代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文化应沿着思政教育方向不断努力。任何校园体育项目的开展都应以思政教育为引领,传播正能量。内地高校将港生教育培养理念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去,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令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继续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发展的同时,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完善。

2.1.2 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培养高素质的香港青年既需精神层面的支撑,也离不开硬件保证。在“一校两生”的背景下,内地高校对拥有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香港学生因材施教,规章制度的合理性,管理的科学性都是其教育培养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制度文化在港生思想和行为养成中的育人保障功能,必然加快对其体育制度文化的改革,并积极对当前的体育课程教育,教改做出规划和行动。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贯彻港生教育培养相关精神,高校会在积极回应港生在内地求学期间的体育文化诉求的基础上,将人文教育和体育教育相结合,不断创新课程内容设置,引导港生有效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开展丰富的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其成长提供坚实的物质文化保障。

2.2 内地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对香港学生培养的意义

2.2.1 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其全面发展的基础。积极的体育参与有利于帮助香港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观念和身体管理行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从而增强体质和心理素质,提升沟通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坚毅品格和集体荣誉感。高校体育文化鼓励师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使其快乐成长,这正是内地高校香港学生培养工作的价值追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港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集体意识。

2.2.2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可以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融合在一起。参与体育活动不仅能促进人们与他人交往,还能增强彼此间的信任,培养团队精神,从而提高人们对不同文化的适应性。可以说,参与体育活动是校园生活的重要部分,体育适应问题是内地高校香港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中的重要内容。[4]高校体育文化包含的拼搏、探索精神,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对思政工作具有强大的推动力。其良好的育人效果,是建设优良的班风、校风和学风所需要的。越来越多内地高校尝试运用校园体育文化来提高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通过文化节、运动会、艺术表演等体育文化活动,积极倡导大学生融入其中,形成各有特色的文化校园氛围,令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更多元。因此,丰富的高校体育文化内容,有利于帮助港生更好地融入内地校园生活,也为其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平台。

2.2.3 有利于促进香港学生的文化认同

2019年以来,香港持续发生暴力行为,突显出香港青年国民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少香港青年学生对国家历史缺乏基本认知,其民族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缺失。“三全育人”和“大思政”背景下,体育在思政课建设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深厚的认识和实践基础。提升内地高校香港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度,可以让他们在实践参与中切身感受祖国文化软实力。同时,用青年学生更加喜闻乐见和接受度更高的体育活动作媒介,可以令港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国家观教育,从而促进其文化认同的实践达成,培育其民族情感。

3 闽粤地区高校香港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情况调查

参与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有效手段。通过调查内地高校香港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情况,能促进思考内地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在港生教育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性及不足,从而结合新形势下香港学生国家观培养目标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新的要求,探索内地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促进香港学生培养的路径。

当前,闽粤地区有43所本科院校招收香港中学毕业生:其中,广东省32所、福建省11所,分别占本省本科院校数的50%和28.2%。这些院校中,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是直属中央统战部管理的两所侨校,中山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招收港澳台学生类别和人数最多的学校,[5]这3所高校具有面向香港中学毕业生的独立招生资格,其在校港生数远超其他院校。本文选取这3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667份,其中有效问卷653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8.93%和87.07%。

3.1 问卷结果与分析

3.1.1 体育活动参与意愿和动机

根据调查,超过半数的港生还是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16.69%的受访者“非常喜欢”。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不喜欢”(20.52%)或“无所谓”(19.45%)。可见,多数港生对参与体育活动持有积极态度,说明新形势下大家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但同预期相差较大。港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多选)前四位的分别是“强身健体”(60.03%)、“塑形减肥”(58.04%)、“休闲娱乐”(43.64%)以及“释放压力”(41.96%),还有一部分港生是为了增进交往或提高技术。31.39%(排名第5)的受访者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时间”(51.61%)是“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多选)”中最多的,其次是“懒惰”(49.16%);46.09%因为缺少练习伙伴,34.46%因为缺乏场地器材;其他因素依次是“运动太累”(30.78%)、“没兴趣”(16.69%)、“怕被嘲笑身体素质差”(14.40%)以及“身体好不需要锻炼”(3.06%)。

综上,大部分香港学生能较清楚认识到参与体育活动的意义,有积极的动机。但部分港生对其重要性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充分,需要正确引导。除主观因素、时间因素、运动氛围以及运动场地及设施不完善等,都会影响他们参与体育锻炼。

3.1.2 体育活动参与外显行为

参与体育活动的外显行为主要包括参与频率、持续时间和活动强度。由表1可知,参与频率中最多的是“偶尔”(37.21%);定期参与的港生中,频率为每周1-2次的最多(30.02%),其次为每周3-5次(23.12%),6.89%的港生坚持每天锻炼;但2.73%的港生从不锻炼,原因主要是懒惰和不感兴趣,不愿参与任何形式的体育活动,甚至有人认为上体育课是一件累且无聊的任务。从参与时间看,每次持续时间在半小时到1小时的最多,半小时以下次之,超过1小时的占15.31%;存在逾两成港生没有计算自己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这部分同学大多数没有养成持续锻炼的习惯,甚至可能没有参与。活动强度方面,有近一半港生觉得吃力,有1/4的港生则保持小强度,这是近年来香港青年身体素质持续下降的原因之一。[6]

表1 参与体育活动的外显行为特征

通过分析港生参与体育活动外显行为的结构,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尚未形成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或参与不甚积极,缺乏引导及科学指导;或强度较低影响体验和效果。长此以往,将不利于这些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素质全面发展,也有可能对周围同学的体育活动参与习惯造成负影响。

3.1.3 参与方式、时间安排和体育消费情况

体育活动参与形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参与行为的心理表象、社交形态或参与动机,一般来说,这主要由参与的项目、场地情况决定。调查显示一半以上港生热衷于和固定同伴一起参与,大多数人参与的活动中可能需要有同伴,因此有人选择临时组队;32.01%的港生会单独参与运动;参与项目中,跑步居首位,大球类和小球类并列第二,游泳和健身并列第四,他们普遍认为这些项目较为大众化,花费较少,校园内的场地和设施即可满足基本需要;校内免费场馆最受欢迎,其次分别是宿舍和健身房,近一成的港生会选择公园广场,4.44%选择校内收费场馆。这表明虽然目前有较多场所可供参与体育活动,但大多数人还是更倾向选择传统的、成本更低的场所。

课余时间利用的主要方式(多选)中,只有35.53%选择参与体育活动,学习和看课外书的分别只有49.46%和28.94%,超半数港生选择上网和睡觉。打游戏的近一半,近四成有参加社团活动,还有一成左右有兼职。

体育活动的消费上,金额主要集中在500元以下,占86.37%,说明这些港生体育活动消费水平总体较低,他们的消费内容主要集中在购买鞋子、衣物以及器材这些必要的开支上。作为学生,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家庭支持,除了参与体育活动的消费,还有更为迫切的支出项目。

3.1.4 体育活动参与诉求

根据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内地港生在体育活动参与中普遍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时间、场所、专业指导等支撑条件,以及参与项目的时兴程度和学校、院系等集体氛围三个方面。此外,参与途径尤其是校园内的信息获取途径,也是他们较关心的。受访港生中有21.44%是了解体育锻炼相关知识的,超过65.24%的人只是了解一点。其获取途径主要是网络、媒体或书籍,通过“体育课”或“与同伴交流”获取体育相关知识的,分别是39.37%和17.32%;13.32%的受访者表示对体育锻炼相关知识一点都没有了解,这些学生中,58.97%是因为参与体育活动少、接触不多,12.82%的人则缺乏相关的途径。

许多人希望学校能在第二课堂中融入部分体育活动,尤其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一起参与的活动,如:“寻根之旅”、“留动中国”以及类似暨南大学的“港澳台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计划”、华侨大学的“百村千人行”、“相聚如歌”等活动;或增加一些传统文化项目,如舞龙舞狮、廿四节令鼓、划龙舟以及抖空竹等等,这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既能增强身体素质,愉悦身心,也能接触多元文化,从而增强对祖国的了解和认同。

3.2 内地香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主观因素方面,内地高校的港生对参与体育活动有一定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态度,但相当一部分人较缺乏持续的参与行为。实际参与的频率和强度不足,无法满足平均“每天1小时”的目标,尚未真正体会参与体育活动的益处。可见他们对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较欠缺良好的体育习惯。

客观条件上,时间因素、专业技能及场地设施条件都会影响港生体育活动的参与度。他们倾向选择成本更低的校内公共场所进行体育活动,更喜欢花费较少、普及性高、专业要求较低、团体性和趣味性更强或者较为流行的健美时尚类活动项目。他们的体育参与行为和体育消费水平以及意识、内容相互影响。

此外,港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多对校园内朋辈运动氛围、活动选择的自主性以及活动与素质教育融合度有更大诉求。相当一部分人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主意识较差,其课余时间尚未被充分利用,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引导和有效组织。同时,他们希望通过参与寓教于乐的、多种不同形式的第一、第二课堂体育活动,尤其是传统文化项目,来获得不同于在香港本地升学的体会和经验,同时增进对祖国的了解。

4 内地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促进香港学生培养的路径

4.1 家校合力,帮助港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

首先,招录港生的内地高校应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导,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认识到在港生培养过程中,将中国特色高校体育文化作为培育人才的新手段,向他们全方位展示祖国强大的实力。根据其不同的学习、生活和文化背景,制定促进港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其次,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和校内广播、宣传栏等平台宣传体育活动的作用及重要性和科学的锻炼方法等。最后,鉴于港生的自主性弱和有效组织程度不足,学校应加大对校园活动的管理力度,采取适当的约束机制,促使其体育活动参与意识的形成。

学校应联动家长,通过例如寄送成绩单时加入体育素质信息,建立向家长开放查询端口的学生体育信息平台等措施,助其了解孩子在内地高校就读期间的体育活动参与情况,促进其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让孩子正确认识体育活动,使体育素质和文化课齐头并进。

4.2 加大投入,多角度支持港生在校内开展体育活动

良好的硬件设施可以调动体育活动参与的热情。学校应加大体育活动场馆的投入和养护,保证体育设施的质量和数量,及时更新体育器材,为体育活动参与提供良好的硬件。

相比内地学生,香港中学毕业生升学可以选择更多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就有比较。因此在师资方面,学校可以引进一些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经历的年轻教师。同时,加大对体育学科的科研支持力度,这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重视提升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从而反哺教学。

此外,切实落实“一校两生、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7]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设置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体系,以适应其体育诉求的需要,[8]提升港生的教育、教学水平。多打造一些受他们喜欢的精品体育课,这里可以借鉴中山大学的做法,或增设一部分新兴体育项目如定向越野等的选修课,或设置一些例如节令鼓、抖空竹等趣味性较强的传统文化项目,满足其对参与体育活动的多样化需求,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同时,体育课教学方式应尽快由输送型向指导型转变,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健身信念。[9]另一方面,可尝试将高校公共体育活动以更合理的方式贯穿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针对高年级,体育活动不能只是生硬的学年末“体测”,应制定更为弹性的考核机制,例如将平时体育活动参与打卡的“平时成绩”与测评项目选考的“考试成绩”相结合等,这有利于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终身体育意识。

4.3 营造氛围,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及朋辈效应,充分发掘港生的自主性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够对港生参与体育活动形成正向的影响。打造校园体育品牌项目,如中山大学的羽毛球和华侨大学的“CUBA”等,通过组织体育社团、竞赛等方式,把学生凝聚起来,并以此为抓手,激发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针对港生升学期间课余时间利用效率低、质量较差的情况,逐步尝试课内、课外一体化,优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督促并吸引港生参与体育活动。

另一方面,学院、社区和学生社团进一步融合互动,构建多元化活动体系,拓宽活动项目。因地制宜,结合“一校两生”的实际,增加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同时秉持“跨文化交流”的理念,丰富活动形式,如要求境内外生组队、跨年级参与,形成规模化和固定化的体育文化节。重视学习交流,如开展各类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和项目比赛,定期举办体育论坛和知识竞赛,积极宣传优秀的典型案例。此外,依托校内体育社团和其他学生组织,发挥朋辈效应,带动有意愿有兴趣的港生参与集体性体育活动,这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其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5 结语

“强起来”的中华民族需要在体育锻炼中全面健康成长的时代新人。高校体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强学生体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承担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重任。本研究通过调查闽粤地区高校香港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现状,从提升动机与意愿的路径、场地的路径以及组织的路径等方面,探求通过内地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促进港生国家观培养的方法。港生体育活动参与的提升路径要逐步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参与和学生自主的协同模式,建构融健身休闲、社会交流与思想教育于一体的多元体系,在引导港生科学合理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内地校园生活,同时借助体育和文化、教育的沟通桥梁,提升港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猜你喜欢
香港体育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我们的“体育梦”
香港ifc商场
香港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