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
摘要: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和“重点文化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的政策指引下,培养文化产业高端人才,是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侧”的有效解决途径。通过对设计类就业市场、学生就业情况和现有设计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调查,分析人才市场与高校设计服务与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差距,依据学校学科优势,建立“五位一体”设计创新与管理型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开设经管类相关的“通识课”、“专业课”、“创客班”、“创业导师培训”和“专业实践”,结合产业发展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教学,提高创新创业的信心,增强实践能力训练,拓展专业课程名目,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扩展教师研究方向,最终培养懂经济、会管理的设计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管理类;人才培养;创新创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强调一种主体文化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是“以内容为导向”及“以文化为导向”的产业,结合传统与新颖成为产业优势。对于财经类大学设计艺术学科是很大的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握“武汉设计之都”城市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机遇,努力发展跨学科融合下的设计创新与设计服务学科群,充分挖掘财经类学科优势,通过经济管理类学科引入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增加设计管理内容,培养优异的设计创新与管理人才,最终形成懂管理的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态
党的十九大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了新的部署,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粮食”。我國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071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5462亿元,年均增长14.2%,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出5.3个百分点,占同期GDP的比重从3.48%上升到4.29%,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2018年武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50%,成为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正联手打造“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和“重点文化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以政府的力量,培养文化产业高端人才。
(一)设计类就业市场动向与需求变化
通过被誉为“设计之都”的北京、上海、深圳和武汉四个就业市场来看,每个城市发展程度和方向不同,表现出不同就业需求。武汉市仍属于地产和家居发展阶段,家装顾问占据主体地位;深圳重在视觉设计、地产策划、景观设计和产品设计方面;上海则是产品设计、地产销售、动画和广告、创意设计方面。对招聘网络和企业调研可以看到2018年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中产品设计、家装顾问、视觉传达、室内设计和UI设计的占比较大,广告创意、地产销售、动画、地产策划次之,而个性化和专业要求较高的岗位如旅游策划、影视制作、新媒体设计、软装设计等处于起步阶段。
文化创意产业岗位的工作经验要求方面进行对比来看,无项目经验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基本没有竞争优势,机会率不到20%。尤其新兴的个性化要求较高的行业,无经验的毕业生没有进入的可能。在市场上,从业人员以艺术设计类工作者为主,懂文化和经营的人才少。2018年中国文创人才仅占都市人才就业人数比例的1%,纽约文创人则占12%,伦敦14%,东京15%。
(二)设计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调查,设计助理仍是首选,项目实施助理紧随其后,设计营销、场地设计师和物料采购等相对较少。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因素,薪水和福利最高达26%,其次是发展前景、岗位性质和个人发展空间。毕业生认为找到满意的工作,首要是设计水平,然后是实际操作经验、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而对懂管理会营销、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理论水平等并不看重。在技能方面觉得专业素质、面试技巧和亲朋帮忙为主导,学习成绩和专业发展并不看重。选择发展城市仍是以父母家周边为主,其次公司所在地,一线城市最少。
通过调查,经管类专业对设计的影响仅仅是起步,对市场发展趋势没有深刻的认识。对市场激烈竞争和行业发展压力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挑战心态,以理性和回避状态为主。也侧面说明设计类学生就业需要拓宽渠道,要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出发,与市场对人才的多元化要求进行对应,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和挑战精神。
二、现有设计与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特性和学科的发展趋势,全国高校对设计学科与经管类学科进行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设计+管理”融合的人才培养
设计管理的第一个定义由英国设计师Michael farry于1966年首先提出,他把设计管理视为解决设计问题的一项功能,侧重于设计管理的导向,而非管理的导向。
英国和美国的设计管理课程分为两种:一种是把设计管理列入现行管理课程的一部分,偏重于设计,这是属于管理学科的。另一种是将管理注入设计课程中,偏重于管理,主要是设计学校开设,其目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影响创造和创新的要素;产品与生产、设计之间的相关性;对设计提供资源系统。
在现代的企业行为中,不管是以设计为背景,还是以管理为背景,设计管理的基本内涵已逐步走向一致:(1)企业设计战略管理;(2)设计目标管理;(3)设计程序管理;(4)企业设计系统管理;(5)设计质量管理;(6)知识产权管理等。
(二)管理学文学为主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
以管理学为主体,辅助文学和艺术学等学科,属于工商管理类的二级学科,探讨文化产业中企业的盈利方法及其模式,培养具有纵贯古今的文化视野,拥有创意策划、公关调研、开拓创新和组织营销能力,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文化经济与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造性的高级专门人才。专业授予管理学学位,少数院校授予艺术学学位。
现今,综合类院校主要是在人文学院、文化管理学院开设。艺术类院校和北京大学则从属于艺术学理论。全国近百所院校通过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进行艺术学、管理学融合,其中湖北省有10所(其中公办院校7所)。另外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山东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完备。
(三)艺术学为主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
较成熟的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艺术与人文系的艺术管理硕士项目,授予文学硕士学位。强调教育学院与艺术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新闻学院等协作办学,学生可跨院选课。
国内由中央美术学院于2016年开设,以艺术品市场为基础的新专业,主要针对艺术品市场开设艺术市场营销、艺术经纪、文化法规等课程,全面了解艺术品门类的规律及特征。艺术管理专业开设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四)现行人才培养的问题
1. 文化产业管理偏重于管理学学科,具有公共事业专业背景和文学学科优势,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的,注重宏观产业政策和产业市场调研。2. 艺术管理起步较晚,具有美术学学科基础,依托美术馆、银行等機构开展教学,偏重艺术理论和艺术品市场。3. 设计院校主要采用管理知识融入设计课程,或加入管理学为选修课程。
设计与管理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1)融合设计学、文学、管理学的教学体系;(2)以实践育人为主线,注重艺术学、管理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3)运用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实践,推进多学科交叉寻求设计人才培养的复合型发展途径。(4)校企融合发展,解决人才对接制度问题;(5)跨学科课程教学和项目实践考核制度。
三、设计服务与管理型人才培养结构建立
设计服务与管理人才是创新驱动、跨界融合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跨界融合是成为设计服务与管理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设计活动本质上是解决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关系,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设计,它和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等设计教育要基于跨界融合的教学观,将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相互联结起来,以适应人类活动的本质要求。
(一)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学校自身学科优势,建立融合设计类与管理类学科的教学实践平台,以项目实践育人为主线,通过“通识课”、“专业课”、“创客班”、“创业导师培训”和“专业实践”的“五位一体”培养体系,进行由浅到深、由大班建制到小班化教学、由通识理论到个性化实践教学,开展跨学科项目化育人实践教学,重点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和跨界融合,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具有“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创新型艺术专业人才。
(二)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进行大班建制学习,创客班和项目实践采取多导师联合引导的小班授课形式,以创意创新创业为教学目标,将课程扩展为理论授课、专题研究、创意实践、市场调研和成果展示等多个教学环节,将理论授课、专题研究及成果讲述进行串联,落实跨界项目策划与运营,开设全校通识课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创新创业基础》、《数学思想与应用》、《虚拟仿真企业运营》等管理学基础课程,
(三)教学指导过程
组建创业团队及创客工作室,通过创客班整合资源,营造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创客文化,方便创新创业实践及经验交流,创造教学与实践平台。课题组教师可以有效的组织“项目化育人”教学活动,建立实践成果评价机制,提高学生设计创新创业能力和设计管理能力。依据专业学习规律和教学资源分配,项目化教学依托于小班化、多导师联合指导制,进行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教学,在学生毕业前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实施“设计项目规划与过程—设计实施与管理—多学科跨领域合作”的复合型能力培养。
教学体系分为基础素养、核心竞争力和系统设计能力。基础素养是明确教学目标和确定教学知识点及项目,了解项目任务和目的,进行基础调研。核心竞争力通过项目库和学习任务单进行小组实践,进行创意策划、资源分析、项目实践等。系统设计能力是通过项目进展管控、分层教学和个性辅导,分阶段分析项目问题,项目完整实践,整体掌控能力、应变能力和资源整合等能力训练。
四、教学成果调查与评价
(一)学生对设计管理教育的认识
对实验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大学四年中大多数学生只有2次或2次以下的创新创业活动或学科竞赛经历,20%的学生参加过4次以上。56%的学生觉得经管类知识的学习有一定作用,38%觉得很有必要。认为创新精神培养主要是自己自觉性最重要,其次是教师或者学校进行组织和教育。
通过回归分析和交叉分析,教师引导程度与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次数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学习的动力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是否明确,学习自觉性是否高。在提高大学生管理与创新能力方面,选择“从实践活动中涉猎”相比“开设理论课程”,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很多,但这种能力与参加创业活动没有关联性。在学校提供完备方面,不会对创新创业活动产生影响关系。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和实践场地,其次是设备。在就业期望值方面,与创新创业活动次数成正比,并且有关联性,说明创新创业活动次数多的学生,有充分自信。开展设计经管类学习与创新创业活动有显著的影响关系,具有关联性。课程教育方面,学生更希望由创新创业者教授专业课程,其次名师讲授理论,最后是实践指导性课程。教学内容希望以实操演练为主,培养思维、团队精神和探索精神。经管类教育的作用对创新精神培养和学生各种素质培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关系。
对实验班和往届毕业学生调查分析,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经管类课程占50%,有一定作用占40%。对经管类课程满意度为90%。60%学生觉得设计管理的教育形式应是实践。
(二)教学成果和不足
通过问卷和毕业数据来看,设计管理教育对创业的影响有显著性关系。在毕业创业人数中,实验班2018年19人创业,占当年总人数79%,为近五年最多,占42%。通过设计与管理型人才培养和实验班教学,加强了创业团队的项目实施经验,能够及时结合文化创意行业发展进行有针对性教学,巩固创业信心。截止2018年8月统计,2014级学生就业率高于往年,其中自主创业达6.59%,五年来最高。
经管类和设计类结合不是必修课程的简单添加,而是实践实训教学相结合。在课程建设中,教师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对外交流和项目实践才能建立好课程和站稳讲台,才能开设《设计管理》、《文化经济学》等具有管理学特征的艺术经济类课程。
在课程建设中建立跨学科制定计划和授课内容交流机制,将原《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等课程内容中增加《文化产业导论》、《文化管理》、《艺术法规》等具有针对性内容的课程,才能明确学生学习目的和导向性。
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下设计与管理学科相融合的人才培养要打破学院和学科之间的壁垒,建立多学科融合的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教师进修经管类课程,建立多学科融合的教师团队,进行多学科研究与有效实践,提高学科群建设的内涵发展和管理水平。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扩展教师研究方向、知识构架和突破发展观念的限制,使教师不断的进修、深造和实践,率先成为具有懂经济、会管理的设计类教师。总之,通过基于学科融合的设计创新与管理型人才是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赵伟军.论设计管理的内涵界定与学科发展[J].北京:装饰,2007.
[2]林喦.高校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选择[J].理论导刊,2008.
[3]刘青.学科融合视野下的当代高校设计教育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
[4]孙娜蒙.财经类高校“艺术设计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3.
[5]孔冉.基于服务设计的艺术设计实践型人才培养研究[J].开封:大观,2020.
[6]秦仪,张焱.欧美商学院设计思维教育的历史、特征与启示[J].长沙: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
[7]陈烈胜.从项目化设计管理教学实践看设计教育模式转换[J].上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13
[8]陈茉.对“设计管理”学科教育及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石家庄:大舞台,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