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妍,王 莉,孙芝玲
(鹿邑真源医院 妇一科,河南 鹿邑 477200)
剖宫产是产科中常用的重要手术,能够较大程度挽救产妇及胎儿生命[1]。剖宫产后产妇需经过较长卧床休养时间,过程中易造成胀气、尿潴留、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多种并发症,不利于产后恢复,甚至会引发产后抑郁。本研究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进行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效果满意。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河南鹿邑真源医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32例,均符合《剖宫产手术的专家共识(2014)》[2]中相关标准、未患有其他妊娠期合并症、产妇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患有沟通障碍疾病或严重精神疾病、合并恶性肿瘤或血液系统疾病、乳房发育异常产妇。依据随机数表法将132例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产后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和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观察组经产妇30例,初产妇36例;年龄21~44岁,平均(26.71±3.34)岁;孕周36.1~40.0周,平均(38.32±1.28)周。对照组经产妇29例,初产妇37例;年龄22~43岁,平均 (26.44±3.23)岁;孕周36.0~39.8周,平均(38.41±1.26)周。2组产妇上述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常规产后护理 术后6 h内取平卧并去枕,适当活动脚趾及腿部,并在产妇感觉不适后垫高臀部。
1.3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1.3.1 评估与心理护理 术前了解基本信息,鼓励产妇树立生产信心,消除负面情绪,并密切观察产妇术前术后血压、呼吸、阴道出血状况等,制定出详细护理方案。
1.3.2 体位护理 使产妇始终处于较舒适状态,并每隔2 h协助产妇翻身。
1.3.3 饮食护理 产后6 h产妇可食用流食,以少量多次为原则;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及意义,教授产妇母乳喂养方法。
1.3.4 运动护理 对产妇腿脚进行按摩,并在产后12 h尽可能早地适当进行离床活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4 观察指标
1.4.1 胃肠功能 记录2组产妇产后首次排气时间、出现肠鸣音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
1.4.2 并发症 记录2组产妇肠胀气、尿潴留、肠梗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产妇产后首次排气时间、出现肠鸣音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对照组产妇有肠胀气、尿潴留、肠梗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为15.79%;观察组中有肠胀气、肠梗阻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9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1,P=0.014)。
表1 2组产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比(h)
剖宫产是产科常用分娩手段之一,在分娩方式中占比达15%~20%,且其比重呈逐年增加趋势。相比阴道分娩,剖宫产产妇术后更加容易发生胃肠功能障碍。剖宫产术易影响产妇血液循环功能及呼吸功能的稳定,诱发深静脉血栓,导致产后恢复时间延长,严重影响产妇、胎儿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部分临床研究发现,给予剖宫产产妇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预防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3]。常规产后护理针对性较低,护理效果不佳。本研究对剖宫产术后产妇使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出现肠鸣音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能够显著改善剖宫产产妇术后胃肠功能,促进其快速恢复,并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以促进产妇术后机体各项功能恢复,降低因剖宫产而受到麻醉、牵拉及创伤等因素造成的胃肠蠕动减弱,对胃肠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产妇剖宫产术后需长时间卧床休养,且手术创伤所致的痛感也会引起并加剧产妇排气、排便功能障碍及腹部胀痛症状。对此,快速康复外科护理通过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从而加快血液循环,达到改善肠胃功能目的。快速康复外科护理通过护理人员对产妇生命体征密切观察,能够保证其早期离床活动的安全性,不会因一味求快而对产妇造成产后伤害[4-5]。同时,护理人员在良好沟通过程中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全面健康教育,促使护理形成医院-家庭双支持系统,以便改善医患关系,保障服务质量及护理效果[6]。
综上所述,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能够显著促进剖宫产术后产妇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效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