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成为内陆对外开放的门户,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六大战略定位”之一。近4年的时间中,郑州不断发挥省内及中原城市群带动辐射作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水平。郑州药品进口口岸于2019年12月获批,截至目前郑州功能性口岸共9个,在内陆地区中郑州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为郑州乃至全省开放经济平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国家中心城市迈向发展新阶段,地区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处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之中。郑州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形成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也是深化改革、激发经济活力的源泉。
《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蓝皮书(2019)》围绕网络、科技、开放、服务等内容,通过建立指数指标,对北京、上海等9个中心城市成长性进行测度,郑州在其中成长性位居第一,城市发展速度及潜力不断提升。2019年7月,河南省对外开放大会中强调,郑州要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抓好“龙头”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国家中心城市的担当作为,进一步向建设“3中心(经济增长中心、创新创业中心、文明传承创新中心)、1枢纽(交通物流枢纽)、1门户(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的目标迈进。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对于推动郑州高质量发展、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对标先进城市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求,郑州高水平对外开放仍存在如下制约因素: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等市场环节中涉及的政务、法治环境等,是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激发市场的活力,促进地区招商引资。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目前郑州市的营商环境与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还有距离,与国内其他先进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中,围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政务环境等指标构建了城市营商环境的评价体系,郑州在36个城市综合排名中位居17名,与第1名的北京在评分上差了将近20分(如表1所示);在政务环境分维度,排名更是处于28位次;城市普惠创新维度,排名22位次,政务服务效能有待提升。因此,有必要提升郑州市的营商环境,从市场主体的角度出发,推动营商环境优化不断取得新成效。
表1 部分城市营商环境指数排名
郑州市目前招商引资项目数量有所上升,但质量不高,缺少规模大、质量高的长远发展重大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对经济的增长带动作用发挥不理想。招商项目的签约项目总额与实际到位资金存在缺口,资金有效到位率与其他中心城市如武汉、西安等相比有待进一步提升。郑州市各县区间经济发展速度不一,同时也存在招商引资水平不一的现象,存在发展失均衡现象。因此,有必要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招商引资项目助推国家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建设。
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背景中,郑州市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不仅有利于整体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带动高端产业的发展和带动作用。纵观目前郑州市的制造业发展,仍存在薄弱环节。制造业整体实力、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亟需转型升级。2019年,郑州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74.7亿元,同比增长6.1%,远低于上海的9670.68亿元。赛迪顾问根据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点特征,综合26项二级指标,从创新、领域融合、经济带动、品牌质量、绿色集约等方面公布了《2019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郑州市从2018年的17位,下降到2019年位列25,处于发展指数的第三梯队,在国际中心城市中排名最后,制造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缺乏相关产业人才,尚处于转型升级过程,国际竞争力不强。(如表2所示)
目前郑州市在“四路协同”“五区联动”体制机制方面仍在协同联动、辐射带动发展方面存在不足,优势发挥不充分,如“四路建设”需要提质增效,提升对外开放承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五区联动”需要强化联动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政策协同效应,推动机制协同、信息互享。郑州市至今尚未建立五区联动协同发展的专门协调机构,缺乏统筹和督促机制,不利于联动发展。
表2 2019年部分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
长沙抢抓“一带一路”新机遇,在文化交流、经贸方面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形成外贸多元化的市场体系,助力企业高质量走出去,“湘企出海+”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面的“一站式”资讯,集中展现“走出去,引进来”双向信息动态,助力本土企业对外投资合作以及吸引境外机构的投资。
杭州市落实“放管服”,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如2017年,杭州市通过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减少审批环节,实现“最多跑一次”政策服务落地。加强顶层设计,打造最佳营商环境。2018年,杭州以营造一流的“政务服务、投资贸易、产业发展、创业创新、生态人文和法治环境”为切入点,通过六大举措,为微观经济主题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上海出台“双自联动”方案,将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纳入上海自贸试验区,在创新政策叠加、体制机制公用、服务体系共建方面不断创新。交通方面,上海作为全国首批“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超50%,16条地铁线路,基本形成网络化运营。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高水平对外开放离不开高质量的营商环境,要在“公平、稳定、透明、法治、国际”的营商环境下功夫。以市场主体的需求为出发点,转变服务理念和观念,建立公正的法制环境、透明的政务环境,尊重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尊重规则,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持续深化“放管服”配套改革,营造优良服务观念,优化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企业难题,落实“最多跑一次”,推进“就近办”,简化审批手续、放宽市场主体经营范围,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取得实效。
郑州市应加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转型升级,在交通、人才、等资源的优势基础上,立足自身发展现状,提升先进制造的竞争力、高端发展态势。加速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速度,提升创新能力,培育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壮大产业根基,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利用政策优势吸引优质龙头企业入驻郑州,对接企业需求,切实营造企业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为营商环境的抓手,做好招商引资,是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的保障和支撑。以招商引资重点项目为切入点,做好跟踪服务,建立招商项目责任清单,加强领导,促进高质量项目、发展资金实际落地,不断培育发展的新动力,以招商促发展、增动能,提升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利用线上平台,实现网上招商、网上签约,实现项目资金转化落地,加强政企联动,深化合作共赢,助力郑州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提升“陆上、空中、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协同联动效应,统筹推进“四路”建设整体化,形成优势互补、信息互享、互联互通的有机整体,加强对外开放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依托“陆上丝绸之路”建设,进一步支持推进口岸建设、国际陆港建设,提升中欧班列运行频次,完善相关配套设备设施,增加补贴奖励,夯实交通枢纽地位,提升辐射影响力;“空中丝绸之路”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升航空枢纽的能级建设;“网上丝绸之路”,发挥跨境电商的引擎作用,大力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做好“E贸易”核心功能集聚区建设,与航空港、国际陆港形成协同发展格局,促进郑州形成对外开放新前沿。“海上丝绸之路”,构建外联内通、便捷高效的综合物流网络和多式联运物流体系,逐步提升郑州物流中心枢纽地位。
加强顶层设计,形成联动发展的创新举措,促进“五区”科技、金融贸易等多角度、多方面融合发展,实现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充分发挥航空港区的优势,完善自身建设的同时尽快将其纳入自贸区范围;提升自贸区郑州片区的区域发展支撑力,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国家大数据综试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在“五区”联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扩大联动发展叠加效应。
郑州以高水平开放为出发点,加快开放的步伐,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与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互补发展,发挥“开放+枢纽”“区位+交通”的优势,推动开放从沿海到内陆纵深发展,搭建对外开放新体系,通过“门户+高地”联合发展,以自贸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交通枢纽、开放体系为保障,走实“枢纽+开放”路子,持续发挥发展的比较优势,提高经济开放度,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