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大运河,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那时只记得大运河是靠人工苦力挖出来的,是跟一位惨无人道、奢淫无度的大暴君联系在一起的。因了这个缘故,大运河在我心里的存在,总有那么一点点说不出的如鲠在喉的感觉。直到多年后,来到江南,近距离接触到它,再到运河真正融入自己的生活,一切才得以释怀。
已有千年高龄的大运河从遥远的北方,历经路途的各种坎坷,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了沟湖横亘的江南,本已垂死挣扎的那一沟“绝望的死水”,在江南的沟、渠、塘、湖等各种水体的涌进下,一下子变得欢呼雀跃起来,仿佛歌唱家久哑了的嗓子痊愈后,又可以重新一展歌喉一样。经过近些年的不断治理和修缮,大运河河面变宽,水流更通畅,河水愈加清澈,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船激起了波浪,波浪推动着船更有力地向前驶去。
一个人独自来到江南陌生的城市,步入自己并不熟悉的生活。工作的压力和对亲人的思念不时搅乱自己的情绪。失意过、惆怅过、无助过,每当这时候,我总喜欢独自一人站在运河大桥上,眺望远方,看夕阳,看船来船往。在远处,水光接天,水好似从天上奔涌而下,撒着欢儿一路走来,带着梦想,怀着憧憬。夕阳下的运河,河面整个镀上一层金色,难道是哪个调皮的娃娃,打翻了妈妈的指甲油瓶子调和出如此天然之色?
运河是包容的,再多的船驶进来都能容下,它从不拒绝船的来访,哪管你高矮胖瘦,英俊邋遢。前面驶来一艘船,船头上的房间悬挂着空调,旁边还有一些晾晒的衣服,一个中年妇女正在洗菜准备晚饭。这些人是以船为家的,长年累月,日复一日待在船上,虽然阴晴不定,风吹雨淋,但船就是生活,就是依靠。有了依靠,便就有了梦想,便可以不断去乘风破浪。只要船一直向前,总有一天定能达到心中的那个温馨的港湾,便能“破楼兰”而还。
每一艘船都装载着一个或酸甜苦辣,或甘甜如饴,或挥之不去,或回味无穷的不为人知的故事,没人知道故事的开头,犹如桥上的人根本不知道船从哪里来,不知道故事的结局,犹如桥上的人亦无从知晓船将驶向何方。只有船里的人在故事中,故事如何发展,全凭船里人的演绎。当然,船里的人又何尝能够知道桥上人的内心世界,桥上人的故事呢?
随着旁边的高楼渐渐遮挡了西下的夕阳,湖面也慢慢暗淡下去,华灯初上,霓虹渐欲迷人眼,但船并没有停止前行,生活仍将继续,故事远未结束。
运河穿无锡城中心而过。
烟雨江南,给人的印象始终是亭台楼榭,小桥流水,丁香姑娘,你侬我侬,烟波画船。不错,在外人眼里,水做的江南太过于柔弱,柔弱得就像女人的小蛮腰,经不住西风烈,北风紧,扛不住任何的风狂雨骤。若以此说江南没有风骨,没有气度,那你就大错之极。且不必说连绵的群山横亘在城市腹地,撑起了整个城市的脊梁,更不必说太湖的容海纳川的宽广胸怀,单就运河的滔滔就足以彰显城市的坚韧。
运河不舍昼夜,日夜兼程,一路走来,本就是勇敢和充满生命张力的。它跨越大江南北,用自己的柔弱之躯,撑起了运河上船只的走来送往,千帆相竞的繁忙景象。单艘货船,马力十足,像脱缰的野马直奔向前,你稍微眨下眼,一个不留神或许就错乱了视线,再也找不见你刚看到的那艘。船连船的长列,在阳光的直射下似游龙,若银蛇,雄纠纠气昂昂地也不甘示弱。水载着船,船装着货,把一批批的物资运送到所需之处,昼夜不歇,一刻不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竭尽全力,何其壮哉!
江南多雨,多的不仅仅是那连绵的霏霏淫雨,更多的是地处东南沿海而特有的礼遇——台风暴雨。江南是要下大雨的,且夏季时常是强台风裹挟着大暴雨。遇到夏天的强降雨,运河也是用最大的胸怀,凭着一己之力来解决无锡人的后顾之忧。你看吧,小河里,雨巷中,街角边,几乎整个城市的积水都涌入了运河里,水多到将要溢出围栏,但运河仍旧无声无息,不卑不亢,小心翼翼地把水送向远方,找到合适的归宿。运河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守护一座城。城市平安,百姓无恙,运河依旧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
运河穿城而过,定然会与人们的生活有更多的交集。这里的人喜欢水,与水为伍,伴水而生。很多的民居是沿河而建,傍河而设。运河与人居仅一墙之隔,半步之遥。沿河的居民喜欢看河,乐意观船。饭前餐后,三五成群,围在岸边,守着运河,说天道地,谈笑风生,不亦乐乎。亦有甚者,夏日暑热,在运河岸边,支起折叠桌椅,端上简单的饭菜,嘬着最美的河虾,呷一口冰冻的啤酒,看着波光粼粼的河水,颇有当年曹孟德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英雄气概。运河完全融入了这个城市的生活,不但造福着这一城的百姓,更给以护佑,给百姓带来好运气。
大运河在历史上的多次开凿下,运输便成为其主要功能。这一运,它再也没有停下行走的脚步,在“逝者如斯”的时间积累成的历史长河中,已默默坚守了千年。现如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路网更密,速度更快,一再刷新着人们从未有过的认识和体验。可谓是博尽了眼球,抢尽了风头,甚至天上的飞机也一遍遍在头顶呼啸着提醒人们它的不甘示弱。
大运河全然不顾人们的“移情别恋”,它就像一匹负重驼了东西的老马,埋着头,驾着车,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不舍得停下来喝口水,喘口气,甚至沿途的美景它都无暇流连。虽身体疲惫,但目光依旧矍铄。它一心只想着能把主人需要的东西尽快地运送到目的地,便昼夜不息,日夜兼程。近些年河里的船只越来越多,大运河负重越来越大,但它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所有的艰难困苦都默默承受,为主人分忧解难,那是大运河一生不变的承诺。我们在为长江黄河大声歌唱之时,怎么也得为大运河哼上一小曲吧?
知恩图报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运河滋养了沿岸的百姓,带动了沿途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没有忘记,近些年,对于大运河的疏通修缮改造便是明证。拓宽挖深加固,水多起来了,船多起来了,景观亦多起来了,大运河旧貌新颜,精神抖擞,容光焕发。
它没有振聋发聩的咆哮,没有涓涓细流的间关莺语,大运河在默默无语地流淌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它就是这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一贯任性,“一蓑烟雨任平生”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当年隋炀帝杨广的任性与大运河不可同日而语。杨广为了一己之私,耗尽了百姓钱财,联通大运河,仅是为了“烟花三月下扬州”,如此任性奢靡,历史罕见。但不可否认的是,客观上杨广也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否则我们怎么会更加重视运河文化?古人中还是皮日休看得最为清楚:“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给功不较多。”历史我们无法改变,所以,我们只能更好地去享受大运河带给我们的恩惠和慰藉。
运河文化博物馆、运河文化节、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以及最近兴起的运河文化旅游,这一项项傲人的成绩,无不彰显大运河独特的文化魅力。杨广当初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遭世人唾骂的“壮举”,如今却俨然成为众多人的精神所系,心之所向。
大运河流水淙淙依旧,过往船只繁忙亦然,运河外的马路上照旧车水马龙,熙来攘往。虽不刻意追求,但不经意间大运河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却也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