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随
摘 要:1947年印度独立后,印度社会的变革促进了艺术语言的变革。曾主导印度画坛的印欧学院写实主义教学体系已逐渐僵化,不能满足独立后印度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印度艺术教育也力图摆脱“西方话语范式”,期望建立属于印度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印度在艺术教育体制和教师培养方面面临多重困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印度现代艺术教育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关键词:印度;现代艺术;艺术教育;传统;现代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0-00-02
一、历史遗留下的艺术教育体制不完善
20世纪上半叶印度艺术教育还没有具备完整的艺术教育系统,或者是说属于印度本土教育的艺术体系,这与其重严的历史遗留问题有关,而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多重文化冲击和印度艺术教育自主权的不断缺失有关。
印度教育历史较为复杂,古代印度的教育系统是基于宗教修行修建的教会学校、佛教寺院和部分国家资助的公立大学,直到英式教育体系的到来,改了印度的结构和教育观念,包括艺术家的身份、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公共艺术和个人艺术的关系、宗教和世俗艺术等,英国不仅全力推行英式教育,且不断对于具有宗教意识形态的私立学校和具有世俗观念的公立学校进行整合,扩大印度教育的接受面。独立前夕,印度一直延续的基本都是英国的教育模式。独立以来,印度的教育一直强调科学和数学比人文学科更优越,对物质和国家的成功更重要,大多数研究几乎都集中在教育的经济学和政策、社区发展方面。印度艺术在教育领域占有很小的篇幅,并且呈现出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
在艺术认知方面,有着深刻的传统烙印,“接受土著艺术(部落艺术)和传统艺术被认为是最‘真实的艺术表达,任何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其他的东西都是对‘他者的盗用,因此就是一种不那么真实的艺术表达。”这种带有极端色彩的艺术观点,直接影响到了艺术的发展,迟滞了印度现代艺术发展的脚步。从历史来看这可以看作是20世纪初孟加拉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下的不良反應,独立前期,孟加拉画派竭力复兴印度本土艺术,不断强调印度的“民族性”和“精神性”,在英式现代艺术教育的全面冲击下可以看作是可以与印欧学院抗衡的一种学院体系,是印度艺术教育工作者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守护,但在独立之后,如果仍然坚持以这种教育模式为主导,则可以看作是一种对印度现代艺术教育发展的阻碍。[1]
二、现代艺术教育模式下教师培养机制缺失
在英国统治时期,印度的艺术教育丧失自主权,前期完全在英当局的主导下开展艺术教育,而英方则是将本国教育模式完全迁移过来,包括教学官方语言由印地语变为英语,在教学内容上,大量删减印度本土美术课程,带之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教授的多为西方现代观念,在实践领域没有设置多种课程,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而教师基本也都是英国艺术家,应该讲,从这个时候开始,印度现代艺术教育在教师培养队伍上不仅出现了断层,也缺乏相关机构的支持。[2]
英国在印度南部设立了马德拉斯艺术工业学校等艺术学院,以“提高当地人对生活的审美品味”,不过英当局的初衷并不是要培养印度现代艺术家,而是想培训出一些艺术工匠,为英国在印度推行英式教育服务,但是这一举措也推动了当地工业艺术的发展,城市里的学生经常将自己设计的作品交给这些工匠完成,从而获得荣誉。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一些城市艺术学院在艺术教育课程中并不会设置相对的生产技术课程,导致这些学生只停留在了设计层面,一些简单的工艺品并不能进行独立制作,在当时,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教育和教师引导上的缺陷。[3]
20世纪初,随着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一些与英式教育相悖的印度传统教育机构建立起来,比较著名的有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在孟加拉建立的“山丁克坦”(Shantiniketan)社区学校,试图阻止印度教育体系脱离其古老的文化根基,并且对中国和日本艺术美学进行吸收,这意味着印度知识课程对欧洲意识形态的排斥。印度的艺术教育成为印度的政治工具。这些“最初的、有影响力的艺术学校的教学方法和风格是基于进步团体领导人的政治发展而来的”。其中的最主要的是在独立之前建立的机构,它们作为过渡力量,在20世纪印度艺术的形成中发挥了最大的影响。孟买的J.J.艺术学院(J.J. School of art in Bombay)学习了进步艺术团体的观念,教授学生欧洲现代艺术风格,尤其是绘画,同时涉及民间习俗和土著文化。这些艺术家将欧洲的立体派、野兽派和象征主义风格融入到他们自己的印度情感和影响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原创风格。尽管这个进步派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的时间很短,但他们作为现代印度艺术的代表人物,在整个印度乃至整个印度以外的地区都受到了人们的关注。1930年,印度美术和工艺品协会(AIFACS)成立;1950年代,国家现代艺术画廊(NGMA)成立;1942年,德里理工学院成立,这是一所培养艺术家的学校 ,后来成为德里艺术学院,隶属于德里大学。尽管德里的艺术界通过AIFACS和NGMA互相支持,建立了一个艺术市场,但对这个教育机构的支持却很少。20世纪50年代以后,年轻有为的艺术家们在这里授课,几乎没有外部支持,艺术教育者和学生的教育依赖于个人的努力。
三、国家支持和教育模式方面的转变
尽管印度艺术教育体制不完善和教师队伍培养体制缺失,但印度现代艺术教育依然蓬勃发展,这与经济全球化下,印度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艺术交往面的扩大是密切相关的,体现在政策上就是国家加大对艺术项目的支持力度,教育机构增加艺术教育课程,完善教育模式,增强艺术学科与其学科的互动性,积极与外国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培养专业人才;艺术教育工作者有了更多的资金支持艺术创作和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从在教育认知上也发生转变,由以教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创作引导为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学生对艺术的认知能力。
印度历史上有两件事改变了印度艺术教育的面貌,首先是在殖民时期的印度建立了欧洲风格的学校,他们的教学和艺术展示系统将艺术赞助从王室中转移了出来,更多的争取到了社会的赞助。第二个摄影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传统艺术教学方法,机械印刷促进了艺术图像的生产,神话、小说、民族主义和现实生活一起形成了印度艺术视觉领域。20世纪末,印度在文化和经济上的发展都超过了70年代和80年代,国家有了更多的资金支持艺术的发展,政府一直通过资助博物馆、画廊和展示传统艺术节日来促进艺术发展。提升艺术教育在大学、中学、小学、私立美术机构的地位,增加新的艺术出版社如art India、art & Deal、art等,举办年度国家艺术展览和承办世界性的艺术展览、学术论坛等。一方面是为了积极争取国外的艺术话语权,另一方面是不断满足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的艺术消费,这也间接扩大了人们对艺术的兴趣,进一步认识到艺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机构在教育政策和教育课程方面多了多重调整,艺术教师的身份逐渐发生改变,由教学到引导艺术创作,教师不再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话语的积极指导者。
传统的印度艺术教育就像西方大师工作室的学徒制一样,是建立在一个系统的基础上的,一个大师决定教学风格和内容,学徒只能严格学习,这种模式容易就僵化。虽然印度艺术教育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由印度艺术学校的教学方法构成的,但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印度藝术教育不可能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理查德·a·恩格尔哈特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当艺术被用作教育工具时,艺术教育的益处会成倍增加,这就是“艺术教育”(art -in- education)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艺术被用作教育学生其他学科的工具。这种方法超越了艺术教学或将艺术科目纳入课程(艺术教育),尽管技术技能和审美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所以这也为印度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增加了互动性,形成交叉学科,促进印度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20世纪印度现代艺术教育之路尽管相当坎坷,但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其教育质量和教育规模还是有了质的飞跃,这得益于国家支持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艺术教育中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树立正确的艺术课程观念,教授学生学习艺术历史,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传统,让他们意识到那些发生在过去的事件和艺术家如何进行思考,如何创作作品,意识到这些作品的重要性,但很多时候学生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学生们所关心的是他们在考试中如何取得好成绩,在某种程度上,这并没有传达出一种正确的信号,即“理解艺术史对于每个学习艺术的人来说都是绝对必要的,艺术、文化、传统和艺术史是密不可分的”,这不是印度独有的问题,中国与印度曾有着相似的历史状况,印度20世纪所面临的的艺术教育困境仍然值得我们思考,而其所进行的相应转变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Ganesh,K,& Thakkar,U. Culture and the making of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India[M]. New Delhi, India: Sage Publications.2005.
[2]Kramrisch,S. The art of India: Traditions of Indian sculpture, painting and architecture[M]. New Delhi, India: Orient Book Distributors.1987.
[3]Kumar,K.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post-independence India: Looking towards the future[M]. Edinburgh, UK: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Centre for South Asian Studie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