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JD公司2015年净利润亏损2.49亿,2016年亏损4.37亿,其作为ST公司,在2017年度实现了1.21亿,成功摘帽。利润增速如此之快,值得怀疑。首先,从盈余管理的动机入手,其次,根据公司财报从资产减值准备、债务重组收益和收入成本这三个盈余手段进行分析,最后,针对此案例,阐述其盈余管理的经营后果。
关键词:盈余管理;资产减值准备;债务重组收益
一、 引言
随着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审核加大,以及在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很多公司为了盈利不得不进行盈余管理。对于ST公司而言,为了避免退市以及融资需求,加上监管的压力,它们很可能会选择通过盈余管理的方式来扭亏为盈。事实也证明,越来越多的ST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另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专业知识的缺乏,普通投资者大多仅关注净利润等一些简单的财务指标,而上市公司管理层正好利用这一点,通过盈余手段将财务报表进行“包装”,吸引投资者来获得利益。
二、 案例背景
(一)公司简介
JD公司是由我国国资委控股的国有大型机电制造企业。公司于1993年成立,原名为阿城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在2012年经资产重组后,公司变更为JD公司。该公司属于制造行业,主要业务有电机、屏蔽电机电泵制造与维修;电机、防爆电气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其部分产品在我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根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中小型电机行业协会统计,2019年公司经济效益指标从年初的电动机行业第6位跃升至第2位。
(二)經营状况
JD公司2015年度营业收入为15.05亿,而2016年只有12.66亿,同比下降了15.88%,而其净利润却从-2.49亿陡然降到了-4.37亿,下降幅度高达75.50%。而到了2017年,营业收入达到了15。88亿,比去年增长了3.22亿,净利润更是增长了5.58亿,扭亏为盈,增长幅度甚至超过了营业利润。单独观察净利润,发现:2015年到2016年,亏损剧增,而2017年却出现盈利。
三、 案例分析
(一)盈余动机
一方面,我们从上述数据可以简单看出,该公司2015年和2016年的净利润均为负数,若2017年若继续亏损,ST中基将面对连续亏损3年,而对于此类上市公司,证监会对其进行停牌处理,如果后6个月还是继续亏损就将被处理为退市。对于退市的公司,不仅股票很可能由大幅下跌的趋势,而且由于我国上市的严苛条件,该公司可能几年内都很难上市,这对公司的影响力有很大的伤害。在这种监管压力下,加上公司的经营情况得不到改善,ST公司管理层往往会选择在第三年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退市。
另一方面,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企业尤其是ST公司需要通过外部融资站稳脚跟。对于ST公司而言,不仅投资者更愿意选择同行业其他上市公司,而且其股票价格也受到了限制,这均不利于公司持续经营。另外,由于JD公司从2016年不再披露关键管理人员薪酬,高管薪酬动机不过多说明。
(二)盈余手段
1. 利用资产减值损失提前确认费用
我们收集到这2015-2017年的坏账损失分别为6,066.08万元、18,160.67万元和2,321.69万元;存货跌价损失由2015年的5,028.62万元,猛增到2016年的16,067.96万元,2017年又急速下降到4,320.98万元。从上述数据可发现,2016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比上一年足足增长了228.91%,而相较于2016年,2017年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却下降了94.52%。另外,公告中也提到,在2016年,JD公司计提了296.16万元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损失以及1,966.41万元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这会减少固定资产的以后年度的折旧金额。总体来看,资产减值损失有“洗大澡”的嫌疑,通过前一年度提前确认损失来使得2017年的费用减少从而实现利润。
对于坏账损失,2016年JD公司计提的坏账,相较于去年增加了199.38%。2016年应收账款计提了1.75亿的坏账,占总数的96.42%。2017年,共有2,321.69万元的坏账转回,其中应收账款的坏账转回了3417.06万元,此金额占2017年净利润的28.36%,显然,JD公司特地选择这个时间点转回,是想通过收回坏账来调增利润,从而实现2017年“脱帽”。
对于存货跌价损失,2016年库存商品计提的金额比去年多了一倍多,占了2016年期末库存商品账面价值的71.76%,这可能是电机整体行业产能过剩,库存商品累积过多所致,但也不排除公司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意操作。而且,对于存货而言,可变现净值本身需要会计估计来实现,这其中存在很大的盈余管理的空间。同时,根据有关公告得知,JD公司2018年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322万元(存货跌价准备本期计提2,007万元,本期转回685万元),2019年存货跌价准备本期计提5,468万元。这就凸显得2016年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过大,很可能是提前计提准备,为2017年摘帽做下铺垫。
2. 利用债务重组获取巨额收益
根据JD公司发布的以往年报,我们可以发现相比2016年度,2017年的非经常性损益突增2742.06万元,其中债务重组损益增加了2520.16万元,占非经常性损益增加额的91.91%。而且,债务重组损益是可以计入营业外收入,从而增加利润。
债务重组收益占2017年净利润的29.69%。大额的收益加上选择2017年这个时间点来进行,令人十分怀疑。根据JD公司2018年3月26号发布的《关于2017年度债务重组情况的公告》中,可以得知:2017年,JD公司将2.04亿的债务与其对应的95户供应商进行协商,最后确定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向他们支付1.68亿的货款。在这个过程中,JD公司实现了0.36亿的收益。公告中显示的债务重组涉及金额前五名的供应商有四家同样也是公司前五名的供应商。一方面,对于一些时间久远的债务进行重组,对双方均有益;另一方面,通过与供应商合作,债务重组是可以隐藏利润的,提前做好交易,在企业有需要的时候再将利润显示出来。
3. 收入成本不匹配
从巨潮资讯查询JD公司财务报表得知:2015年~201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5.05亿、12.66亿和15.88亿;2015年~2017年营业成本分别为14.69亿,10.56亿和11.24亿。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得知,从2016年~2017年,营业成本增长了6.39%,而营业收入却增长了25.40%。将2015年同2017年比,在营业收入涨了的情况下,营业成本下降了23.51%。显然,营业成本有异常的变动。一方面,在2017年年度报告中有表示今年的销售量和订货量有所上升,主要原材料价格及人工劳动报酬也不断增长,那么在原材料和销售量均上涨的情况下,JD公司是如何保持这么低的成本呢?另一方面,我们发现2015年~2018年的年度报告中,除了2017年占营业成本13.84%的“其他”项目金额相对比2016年下降了10.45%,其他三年的“其他”項目的金额都比上一年有所增加,再加上该项目占比较大,却没进行进一步的分类,我们有理由怀疑营业成本在“其他”这个项目进行了盈余管理。
(三)经营后果
从盈利能力角度来看,营业净利率在2015年以及2016年均为负数,而2017年到2019年不断增长。我们可以看到,JD公司的盈利能力在经过2017年的盈余管理以后,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状况;从运营能力角度来看,总资产周转率在2016年到2018年从41.84%上升到65.13%,特别是2017年,同比增长达到37%,2019年有些微的回落,但仍然保持在60%以上;从净利润来看,2017年以后的两个会计期间,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是1.31%,23.7%。整体而言,对于JD公司,2017年所实施的盈余管理不仅让公司免于退市,而且让公司抓住了发展机会,其盈余管理能力、运营能力以及净利润有很大的提升,虽2019年增速变缓,但总体趋势良好。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JD公司2016年通过提前计提巨额的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来“洗大澡”,2017年,通过债务重组获取巨大的收益,同时,下降营业成本“其他”项目金额,来达到2017年盈利的效果。不得不说,这的确给JD公司带来了良好的影响,不仅日收盘价在发布撤销退市风险警告公式当天,有迅速的上涨趋势,而且之后年度其盈余管理能力、运营能力以及净利润有很大的提升。这样看来,盈余管理成本小,却能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收益,岂不值得效仿?但是我们要知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只是依靠盈余管理来达到的,它依然需要公司专注经营、提高生产力、发展业务等,盈余管理只是粉饰了一时的业绩,而且在这过程还欺骗了投资者。因此,对于投资者,我们应谨慎投资,不能盲目地只看利润指标,而忽视了公司进行的盈余管理,可以通过多个案例的学习进而加强对其进行识别的能力;对于公司,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要实实在在地经营;而资本市场也需要加强对盈余管理的识别和管控,一旦发现,处罚力度要大,同时也要加强ST上市公司摘帽的审查。相信随着我国会计制度以及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能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逐渐减少,资本市场上大家各凭“真功夫”。
参考文献:
[1]王珏玮,唐建新,孔墨奇.公司并购、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变动[J].会计研究,2016(5).
[2]何威风,陈莉萍,刘巍.业绩考核制度会影响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吗[J].南开管理评论,2019(22).
作者简介:孙雨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