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巧艳
【摘 要】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DMD)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行白内障摘除术后发生角膜DMD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观察不同类型DMD患者角膜状况,以及不同程度患者治疗结果。结果:全部患者中单纯型占65.45%、对称型占23.34%、完全型占12.73%。不同程度患者中,轻度脱离者完全恢复,中度和重度患者多数采用相应治疗方式后恢复,分别有1例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结论:白内障摘除术患者术后出现DMD,与手术切口相关,治疗中应根据其脱离程度和位置采用相应方式,利于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白内障;摘除术;角膜后;后弹力层;脱离
【中图分类号】R7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1-33--01
白内障摘除术是眼科手术治疗中常用方法,具有时间短、切口小、恢复快和散光小等使用优势,但术后依旧易出现相应并发症,如角膜后弹力层脱离,影响患者恢复效果,为此应根据脱离状况,采用适合方式适时治疗[1]。本次研究以收治的56例行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DMD患者作为治疗对象,探讨其治疗方式及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6例行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DMD患者作为治疗对象,全部患者中,男性为30例,女性为26例,最低年龄为61岁,最高年龄为89岁,平均年龄为76.2岁,后弹力层类型:36例(65.45%)单纯型、13例(23.64%)对称型和7例(12.73%)完全型,DMD形成原因:超声乳化手术40例(72.73%),青光眼手术11例(20.00%),硅油取出术5例(9.09%)。
1.2 方法
白内障摘除术:于角巩膜做1.0mm辅助切口,选择12:00方向角巩膜缘作2.4mm隧道切口,使用穿刺刀刺入前房,抽吸晶状体核皮质和黏弹剂。
前房注气术:使用显微镜和裂隙灯检查并进行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确定脱离状况。于最高脱离区做一切口进入脱离区层间,自角膜表面撵压层间积液,并对卷曲或反折区域通过角膜表面撵压或注入平衡盐溶液进行恢复,复位后弹力层,慎用粘弹剂。最后于对侧做角膜切口注入无菌空气。尽量充满前房,缝合全部切口,保持高眼压状态(30-40mmHg)维持2小时。
后弹力层撕除、角膜内皮移植术:制备8mm植片和植床。11:00钟方向做2.4mm切口,并于2:00做透明角膜辅助切口,剥除8mm后弹力层,注入灌注液维持前房。将角膜内皮植片装入人工晶体推注器注入前房,反复放液及角膜表面撵压展平植片,完全对位展平后向前房注满消毒空气。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类型DMD患者术后角膜水肿位置、角膜厚度、上皮水泡和平均术后视力状况,并统计全部患者治疗方式及治疗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計数资料分别采用t和X2检验法,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DMD比较
根据患者DMD类型进行手术治疗和观察,结果发现疾病发生位置和范围,与切口相关,详见表1。
2.2 治疗效果
56例患者中轻度脱离患者34例(61.82%),手术3d后弹力层恢复,并保持连续3d显微镜观察,未再发生脱离。中度脱离患者16例(29.09%),对患者实施2次注气术后在1周内后弹力层恢复正常,并且9例(16.36%)患者视力恢复至0.6以上,6例(10.91%)视力在0.4-0.6范围内,而1例(1.82%)视力为0.1。重度脱离患者6例(10.91%),其中,2例(3.64%)患者术后2.5个月采用前房注气术治疗,视力恢复至0.6以上,3例(5.45%)术后3个月采用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术后1个月进行检查,视力水平均恢复至0.4以上,1例(1.82%)患者伴有后弹力层缺失,长期佩戴角膜绷带镜+滴眼液进行改善。
3 讨论
后弹力层是角膜后内皮细胞基底膜,疏松附着于前方基质层,一旦受外伤和病理影响,会出现DMD,出现角膜水肿等问题,导致眼内结构窥不清。DMD是行白内障摘除术后患者常见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视力恢复状况。为此,必须通过对DMD进行分析,掌握导致并发症出现原因,并选择适合方式进行治疗,以此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视力水平[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DMD患者切口水肿位置、角膜厚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据患者DMD类型采用相应方式进行治疗,54例(96.43%)恢复良好。
综上所述,白内障摘除术后患者角膜发生DMD后,经观察分析发现其与切口密切相关,而治疗中为保证其效率,应根据脱离严重程度和类型,选择适合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视力状况。
参考文献
许荣,赵少贞,郑亦君,等.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治疗[J].眼科新进展,2019,39(7):662-665.
潘裕锦,郭萍,黎明,等.AS-OCT对白内障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的分型初探[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7,35(10):1008-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