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祺
那些网上执业早、专业能力强、服务好的医生,逐渐成为患者网上问诊喜欢点名的网红医生。热门科室网红医生的问诊收入甚至达到百万元。
2020年的新冠疫情,猛然给互联网医疗一剂强心针。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春节期间,互联网医疗在线问诊领域独立APP日活最高峰达到671.2万人,最大涨幅接近160万人。好大夫在线、微医、丁香医生、平安医生、春雨医生、阿里健康问诊……一批成熟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在寒冬里感受到了火热的发展势头。
虽然几家领头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成长速度惊人,但相较于中国庞大的就医总人数来说,在互联网上就医的人数依然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后疫情时代,“在家看病”的普及还有多远?
暴增的网上问诊
春节假期后,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男科主治医师王鸿祥的科室正常开诊,但整个二月几乎没有病人。王医生从事的男科,绝大多数患者的问题并非急症,在疫情最严重的阶段都不愿意到医院就诊了。但正是这段时间,网上的问诊、咨询却没有停过。
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史兆雯医生去年开始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注册成为网上医生,作为新人,一开始网上咨询她的患者不多,疫情期间,找史医生咨询的网上患者突然就多了起来。
2月3日晚上,史医生受邀在腾讯的直播平台上做了一次疫情防控知识的直播課,主题是“春节后复工如何做好防护”,一个小时吸引了44万网友观看。看到数据,史医生很惊喜,直接地感受到医生的专业知识有如此高的价值。
2020年1月29日到2月28日,丁香医生平台上的问诊量是疫情之前的2.5倍,三月后问诊量开始下降,但一直到六月末问诊量还保持在1.8倍的水平。
波士顿咨询董事合伙人陈白平在7月30日的一场演讲中表示,他认为疫情已经成为整个医疗健康行业数字化发展的催化剂。波士顿咨询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显示,在患者端,疫情期间的数字化医疗用户达到6.2亿,这一数据已经接近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七成。
微医集团副总裁张贵民清楚地记得,1月25日大年初一当天,微医平台流量达到1100万人次的峰值,可见当时公众对疫情的关注和就医的需求。
网上执业吸引力逐渐变大
王鸿祥医生参与和见证了中国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发展。2008年,还是年轻小医生的王医生接触到好大夫在线网站。在那个微信还没有诞生的时代,医生除了在医院门诊接触病人,下班后几乎不会与病人打交道。
这个PC端网站鼓励医生发表科普文章,接受患者的电话问诊和网页问诊,网站上可以挂上医生的门诊时间,对患者不收费,也不给医生提供报酬。“当时我是个小医生,病人不多,觉得在网上做一些自己的推广挺不错。”王医生从此触网。2010年后,网上问诊逐渐形成规模,第三方平台开始向患者收费,医生们也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的工作获得一定报酬。
互联网问诊给王医生带来了声誉,一些病人在问诊后再到医院挂号找王医生看病,病人多了,专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线上和线下良性的互相助推,让王医生的事业步步向上。
有了影响力,有了明码标价的问诊收费,王医生也有了压力。第三方平台对医生的要求随着患者问诊量的增加而提高。患者有了评价医生的权利,给医生的好评或者差评,成为其他患者选择医生的重要依据。医生不仅要专业能力过硬,还要善于沟通,让患者有很好的就医体验。
那些网上执业早、专业能力强、服务好的医生,逐渐成为患者网上问诊喜欢点名的网红医生,因为问诊量高,网红医生的收入也变得可观。根据某在线医疗平台年度报告,热门科室网红医生的问诊收入甚至达到百万元。
互联网打破了医院围墙,戳破了阻挡在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障碍。互联网平台上的评价,相对真实地反映了医生的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
一部分患者网上问诊后需要到医院就医,那么网上问诊量大的医生,导向线下医疗服务的机会也会更多,这也是网红医生收入增加的另一个渠道。
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媒介寻找好医生,互联网医疗平台是重要的媒介之一。史兆雯医生非常明显地看到,如果她到电台、电视台、报刊或者网上直播平台做一次科普宣讲后,她的门诊量会增加很多,有时候甚至井喷式地增长。
互联网医疗需要更友好
新上海人小周是90后,她从五六年前就开始通过互联网就医。一开始是网上挂号,后来是网上问诊,作为使用互联网医疗较早的用户,小周对目前互联网医疗的评价却不是很高。
小周去年陪婆婆看病,老人先到一家三甲医院初诊做了相关检查,因为线下门诊号太难挂到,小周转而到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给婆婆挂了一个专家电话会诊的号,花费400元。小周给医生上传了所有检查报告,医生给小周回复电话。“电话大概就打了一分多钟,医生说靠这些资料不能诊断,还是要到医院去,我只好再去挂医院的门诊号。”小周觉得,这一次互联网就医很不划算,400元换了医生一句“到医院来看”。
小周的经验是,如果自己有疾病症状拿不准挂哪个科室或者拿不准是不是需要就医时,花20元网上问诊是比较好的方式,如果复杂的疾病,互联网医疗解决不了问题,最终还是要到医院才能完成就医。
正如小周的感受,“轻问诊”是目前互联网医疗最主要的服务内容。为什么还有大量的问诊不能在线上完成?事实上医生也有自己的顾虑。丁香园的调查结论认为,医生们担心远程诊断不精确、患者资料不齐全等会影响疾病诊断的正确率和精准性。也就是说,网上问诊、提交资料,与面对面的交流、检查相比,医生们认为还是存在差距。未来互联网医疗需要在这方面作出更多改进,才能让医生们放心地在互联网上完成更多医疗服务。
能否推动“家门口看大病”
线上医疗只适用于医疗的部分过程,像手术这样的环节,医生必须到患者面前。过去我们常说的“看病难”,很大一部分存在于病情复杂、手术较难的患者身上。最好的医生都在大城市,“家门口看大病”如何实现?
近年来,国家政策从强基层的角度,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投入了大量资源。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几乎都有针对落后地区的医疗帮扶任务,对医疗相对落后地区输送技术和人才也成为公立医院体现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
在政府、公立医院的投入和努力之外,市场化的互联网创新,也正在助推“家门口看大病”的实现。
尽管还存在各种技术障碍和政策障碍,但从趋势而言,互联网医疗将越来越多地被患者尝试和接受。“在家看病”,正在成为人们的就医习惯。 摘编自《新民周刊》2020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