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紫凌 周楠 白田田
险峻武陵,苍莽罗霄,逶迤五岭。千百年来,西、东、南三大天然屏障,曾让多少湖湘儿女的脱贫之梦举步维艰。
霸得蛮、吃得苦、耐得烦。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湖湘儿女一腔热血建家园,穷困大山换了新颜。但是,贫困问题仍然突出,湖南贫困人口规模长期居全国前列。
2013年11月3日,沿着狭窄山路,习近平总书记辗转来到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要求当地闯出“不栽盆景,不搭风景”“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之路。
殷殷嘱托,拳拳期望。6年多来,湖湘儿女以实干为笔,以初心为墨,一笔一画,让荒山焕发生机,让万壑终于相连,51个贫困县悉数摘帽,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84万,在三湘四水绘就了一张精准扶贫的精彩答卷。
答好“选择题”走上精准扶贫新路子
当地苗歌唱了很多年,“三沟两岔穷旮旯,红薯玉米苞谷粑。要想吃餐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有女莫嫁梨子寨,一年四季吃野菜,山高沟深路难走,嫁去后悔一辈子”,歌声里的十八洞,充满奚落。
湖南地形“七山一水两分田”,山虽美,但长期以来难以养活一方百姓。湘西莽莽群山,1567个村有1110个村是贫困村,十八洞村还算中等水平。
自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以来,湘西干部群众与贫困的苦战一直没有停歇。一棒接着一棒跑,虽有明显成效,但始终没有拔掉穷根。
十八洞村尝试过现金帮扶、养猪、养鸽子等多种扶贫方式,但有的村民拿到猪仔,转身就背到集市上卖了,领了扶贫鸽,进屋就煮来吃了。
要选择什么扶贫道路,才能让十八洞改换命运?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要求当地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只有精确瞄准谁来扶、扶持谁、怎么扶发力,努力才不会变成无用功。
2014年1月,花垣县委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和村干部摸索出“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的七步法,“家里有拿工资的不评,在城里买了商品房的不评,在村里修了三层以上楼房的不评……”的九不评,精准识别贫困户136户533人。
接下来,怎么扶?产业造血是关键。考虑到村里平地稀少,扶贫队协调到35公里外流转了一块1197亩的土地,跟企业合作种植猕猴桃。
村民大会上,80%的村民坚决反对。“猕猴桃卖不上价”“离那么远,看不见摸不着”“跟老板合作,万一被坑了怎么办?”
干部们挨个做思想工作,还有村民不同意,就带他们到四川蒲江县现代化猕猴桃种植基地参观。村民半信半疑,指指旁边的小轿车,“只要种好了,我们也能开上这个车?”
猕猴桃3年挂果。2017年开始分红,村民人均获红利1000元,2019年涨到了1600元。
陆陆续续,村里发展起六大产业。家家户户找到了脱贫门路:厨艺好的,开饭店;有多余房子的,办民宿;会说普通话的姑娘小伙,当导游;自来水厂、卫生清理、交通秩序维护,都需要人手;老年人在家门口摆山货摊,也有不错的收入。
七步法、九不评在湖南全省推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每个村、每个家庭都有定制版扶贫方案。
凤凰县腊尔山被称为湘西的西伯利亚,夯卡村又是穷中之穷。它地处峡谷谷底,长期交通闭塞,村民要爬天梯,再步行两小时才能到镇上。
“每年都发扶贫款,投入也不少,但无法改变贫穷面貌,2014年全村贫困发生率高达38.5%。”腊尔山镇镇长麻求生说。
怎么办?驻村扶贫工作队反复研究,做出选择:“搬!必须搬!”
2016年,村民们通过易地搬迁住进了崭新苗寨,配套建成逾千亩辣椒、猕猴桃、黄桃等产业。
选准了路子,告别了百年贫困。2017年年底,夯卡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862元,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实现整村脱贫。
6年多来,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湖南探索走出推进精准扶贫好路子,600多万贫困群众迎来新生。
答好“填空题”补上贫困地区薄弱点
国贫县永州市新田县门楼下乡竹林坪村,满山青翠,风景怡人。
美得令人心醉,过去却穷得令人心痛。“不通路,绿水青山没法变成金山银山。”说起过去,村党总支负责人马石真一脸辛酸。漫山的杉木,当时市场价470元/立方米,因为不通路,卖不出去,村民出价50元/立方米,还是没人要。
路不畅,水不通,供电不稳定,一块块短板、一段段空白组成的生活,如何盛得下群众的脱贫梦?
2013年,竹林坪村开始修通村水泥路。2018年,开始修通组水泥路。村民兴高采烈,抢着免费招待施工队,鸡肉猪肉黄牛肉,热情里包含着热盼。年底,通组路修好,一车车杉木、一车车楠竹运出大山,村民说口袋里从没装过这么多红票子。3个月后,竹林坪村整村脱贫。
6年多来,湖南瞄准贫困地区的发展短板,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全面完成农村四類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完成农村公路建设和提质改造6万公里,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畅率达100%,解决1617多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光纤网络覆盖率和贫困村电网改造率达100%。
永顺县塔卧镇三家田村,喀斯特地貌,水质性缺水严重。大量村民外出谋生,留守村民老的老、病的病,全村4457人中1014人是贫困户。
2015年4月8日,湖南省水利厅扶贫工作队进驻。队长吴科平兴致勃勃挨家挨户走访,动员大家发展产业,所有人都摇摇头,异口同声说“先解决喝水”。
水利科班出身的吴科平,花了3个多月,翻山越岭找水源。带去的外套都被荆棘撕烂、被虫子咬得全身长了几次疹子后,终于在丛林里找到干净水源。
建水塔,铺设108公里长的水管,哗啦啦的自来水,流到了村民的心坎上。
清冽的自来水冲走了祖祖辈辈的烦恼,浇灌着贫瘠的耕地。扶贫工作队又帮助三家田村发展白皮柚、大棚蔬菜、优质稻、畜牧养殖、蜜蜂养殖5大产业。
补上短板,产业兴旺,2016年底三家田整村脱贫,2018年获评湖南省村集体经济百强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多万元。
“空”一个个被填上,短板一块块被补齐,不仅打通了农村发展的任督二脉,还让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心紧密相连。
答好“问答题”打造长效脱贫金钥匙
罗霄山下,黄桃花开得正艳,映照着炎陵县4784户贫困户的笑脸。
黄桃在炎陵县扎根多年,却长期寂寂无声。尽管在7年前一棵黄桃树就能带来数千元收入,但担心许多地方都曾有过的“品种效益好—一窝蜂式发展—量多价贱伤农”的失败案例,当地政府和群众不敢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没有支柱产业,群众收入难以稳定。怎么办?这个事关长效脱贫的问题,摆在各地党委政府面前。
炎陵县委县政府经过调研,拍板决定:要敢为人先,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奖励扶持黄桃产业。
只有實干,才能破除困难。一边抓好规模种植,一边抓好产销对接。如今,炎陵黄桃不仅走出湖南,还走向世界,成为湖南水果界的网红爆款。全县4784户贫困户依靠种黄桃,人均年收入达8800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59.3%。
“每个地方的产业各有特点,不能直接照搬和推广,只有因地制宜找到规律,才能可复制可推广。”湖南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说。
针对贫困群众缺资金、缺门路、缺市场意识,湖南探索出“四跟四走”: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模式,组织和支持贫困农户跟着能人搞项目、闯市场。
循着“四跟四走”思路,湖南发挥农业大省的优势,粮食、生猪、水果、蔬菜、茶叶、油茶、中药材、竹木等千亿级优势产业,带动300多万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脱贫。
回答产业之问,还不足以找到长效脱贫的金钥匙。如果不能做好扶志扶智,缺乏技能培训,无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有的产业扶贫有可能沦为保姆式扶贫。
告别等靠要,先扶精气神。湖南开展“脱贫立志、星级创建”“四扶四建”等活动,发布脱贫攻坚群英谱,挂出脱贫光荣榜,以自然村组为单位召开扶贫夜话、屋场会、户主会,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
各地涌现出一大批脱贫致富模范:龙山县里耶镇西拉村村民李中英双腿残疾,选择到镇上扶贫车间工作后,自愿申请退出贫困户;永顺县的土家姑娘向笑梅患有脊髓炎,常年卧病在床仍坚持开网店;吉首市残疾农民周杰祖不等不靠自制农具种地,主动要求脱贫……
有产业平台,有自身发展能力,是对如何长效脱贫这道问答题的最好答案。
答好“附加题”对接乡村振兴新考卷
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如何对接乡村振兴,确保长效脱贫?这是一道必须答好的“附加题”。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贫困县摘帽“四不摘”的指示,湖南省明确脱贫攻坚期内帮扶政策基本保持不变。比如,对有劳动能力但没有稳定增收产业或发展产业失败的,仍给予产业帮扶资金支持、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和农业保险保费支持;继续开展结对帮扶等。
面向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振兴,湖南着力在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组织保障等方面做文章。
湖南保靖县迁陵镇陇木峒村是一个偏远的土家村寨,当地人流传说“养女莫嫁陇木峒”。被称为“解题书记”的村支书彭运江,近些年带领村民破解了一道道发展难题,现在的陇木峒村,由后进生变为了优等生,2019年乡村旅游项目的门票收入超过200万元。
接下来的乡村振兴,陇木峒村新一轮的“解题”又开始了。彭运江说:“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人才,最缺的也是人才,不仅要引进人才,还要培养人才,接下来,我不仅要继续当好解题书记,还要努力成为引才书记、育才书记。”
针对乡村人才需求,湖南省出台了行动计划,提出既大力引进农业高端人才,又培养壮大“土专家”“田秀才”队伍;既鼓励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又激励保障人才扎根基层,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人才振兴的同时,产业进一步升级。如果说脱贫攻坚主要依托一二产业,乡村振兴则会有更多的“一二三产融合”。湖南各地突出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乡村小镇。2019年,湖南省将湘赣边区10个县市纳入湘赣边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范围,首次探索区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旅游+文化+农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乡村振兴还离不开组织保障。2019年,湖南省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各级党委选优派强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实现向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逐步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拓展。目前,已选派2万多名干部驻村帮扶,实现基层党组织能力提升。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摘编自《瞭望》2020年第13期